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紀錄片電影《燃點》中,羅永浩平靜地說:“隨時發不出工資,隨時倒閉,隨時被債主圍樓,那個時候是想過自殺的。"

安傳東在車上跟女朋友抱怨多用了200塊電費的時候,在他創業失敗,跟創業夥伴分手,忍不住流淚的時候,回到老家面對親人,心中委屈的時候,看得人們實在心酸。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有太多人認為,輕易不要談創業。因為創業九死一生。因為你要多大的利益,你就得冒多大的風險。

但是——

有一個人說,不是這樣的。

他家在北京,公司在上海。平時主要在家看書,看完後分享給他的讀書平臺。剩下的時間,就是陪伴孩子和家人。同時,他的公司還在不斷地增長裂變,國內分會已經有了3000多家,海外分會100多家……

他是樊登。

創業創成這個樣子——這個……也太爽了吧!

說好的九死一生呢?說好的背水一戰呢?都這麼輕鬆,沒事人是的,還叫創業嗎?

是的。

連李嘉誠也是這麼認為的——創業就是挺輕鬆的!

李嘉誠說:

“別人都說我善於冒險,其實講錯了。我這一輩子創業,沒有冒過一點兒風險。一開始做塑料花,我在別人工廠裡幹過。這種花怎麼生產的,怎麼賣掉的,能賺多少錢,清清楚楚,我請的生產和銷售都比我過去工廠裡的還要好,怎麼可能不賺錢呢?大家說我投資房地產是冒險,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早幾年就開始研究那些標的了,我心裡很清楚它值多少錢。所以只是等一個最好的價格而已,怎麼會是冒險呢?產業配置也是一樣,風險只會越來越小嘛!”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這……

不是說好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嗎?

這些人為什麼賺錢這麼輕鬆?

——因為在前期,他們有了足夠的學習、研究和磨練。這個才是所有所謂“輕鬆創業”的前提。

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和細心揣摩,如果沒有刻意觀察和事後覆盤,如果缺乏明確的目標、過硬的技能以及市場實際需求的支撐,一個人只憑一腔情懷的“鍥而不捨”,那麼這種“傻子情懷”將會大概率成為創業者們最大的毒藥。

就比如,還不知道的自己方向在哪裡,你就要辭職,就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就要“市場那麼大,我要去賺賺”;

比如,還不知道某個行業裡的水有多深,還不熟悉你所要做的事業的基本流程,還沒有過硬的產品來提供令人滿意的稀缺性服務,你就開始雄心勃勃地“賣房創業”了……

比如,現金流都已經斷了,卻依然不撒手,拿上父母的退休工資卡,到處借債,繼續硬撐, “鍥而不捨”地運作……

如果是這樣,你大概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困到你無處不難!

而樊登,在《低風險創業》這本書裡,就告訴了大家如何避免這些坑,如何用一種更輕鬆的方式來創業。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1 從抱怨中洞察到機會

我對抱怨的認識,無非是類似於“停止抱怨,抱怨沒用”這樣的認識。但我現在才知道,

抱怨可以是有用的,而且還可以很有用,就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待它。

比如,當你聽到周圍人抱怨的時候,如果你換個角度想一想,你就可能不會把它看做是所謂的負能量。這些抱怨完全可能會孕育著一個很好的機會。

馬克·扎克伯格曾說過,他曾經聽到很多同學抱怨,說有時候尋找其他同學的聯繫方式會很難,應該有一個哈佛大學的花名冊(Facebook)。但這件事情靠學校層面來解決太困難,扎克伯格覺得還是我自己做吧。就這樣,Facebook在抱怨聲中,產生了。

很多人在逛書店的時候,是否抱怨過:“這麼多的書,怎麼挑的過來?哪有時間看書?”那麼有沒有人從這些抱怨中聽出市場商機出來呢?——有,樊登就是。

他甚至聽說,有一個北京房地產商巨有錢,但自己到書店挑書、找書、看書太不方便了,所以為了學習新東西,他專門僱了兩個大學老師,給他們每人每月3萬塊錢工資,讓他們讀書並提取乾貨,然後在他跑步時給他講解書中精華。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這件事情,讓樊登更是洞察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於是,他的講書事業便從此起航。

我幾乎找不到哪樣商業機會不是從抱怨中產生的。在我江蘇老家,近幾年紅白喜事餐飲業務,基本都被各個“一條龍服務”團體包掉了。談好價錢後,從碗筷桌椅,到買菜燒菜,到收拾洗碗,人家全部包了。當天買,當天燒。想想好幾年前,一家人但凡要辦大一點的宴席,往往是提前很多天,事先籌劃,勞心勞力,私下裡抱怨不已,“太累太煩了”。

而在城市,現在那些美團、餓了麼之類的服務,又何嘗不是在餐飲外帶不便的抱怨聲中產生的呢?“大哥大”移動電話的誕生,也是在人們只能守著固定電話、一出門就聯繫不方便的種種抱怨聲中橫空出世。

在人們的抱怨聲中,你若能洞察出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你就會看到一道又一道的希望之光。

很多時候,收集抱怨,不一定是收集怨氣,很可能是收集希望。

擅長收集希望的人,更有希望。

2 帶著秘密抗風險

“一招鮮,吃遍天”這句話,人人都懂。這個“鮮”,就是成功商家的秘密。這個秘密,既有可能是秘不示人的商業技術,也有可能是人人都知道,但別人就是學不會的“硬核技術”。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很多時候,後一種秘密,也許威力更大。人家,就憑著這個秘密,縱橫江湖,吸粉無數——而且,還是鐵粉。

比如,海底撈牛逼的秘密就在於它的服務。這一點,人所共知。可是,就是沒有人能夠成功複製海底撈。你可以學人家的微笑,學人家的禮貌用語,但你學不來的,還有它背後的供應鏈條、人才體系、績效考核等多方面環節。只要有一個環節缺失,你就“畫虎不成反類犬”!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講書也一樣。有人曾問過樊登的講書秘訣。樊登推心置腹地說:“把書講好,講得有趣一點兒,別講太多廢話,就行了。”不少人以為原來講書如此簡單,也衝進這個行業做了不少講書節目,到頭來卻發現,“門前冷落鞍馬稀”,沒幾個客戶。為什麼?

有人發現了。原來,不少平臺是“物理講書”(書摘型),而他的平臺是“化學講書”(用聽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消化掉一本書)。

這個秘密,不少平臺知道了,但還沒有學會。所以,樊登之所以創業如此輕鬆,是因為他有秘密,一個哪怕別人都知道的秘密。

著名畫家齊白石所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表面臨摹齊白石的畫作,卻不追求自己的繪畫手法,不去探索思考自己的繪畫語言,不去增厚自己的文化修養,只是一味模仿,那就形不成自己的風格,呈現不出自己的神意,從而也無法獲得根本性的自我突破。齊白石的秘密,都在他的畫裡,我們卻無法把它輕易拿來。這,就是齊白石的價值。有此秘密,他就不怕吃不到飯。

秘密,是可以慢慢積累的。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一招鮮,吃遍天”,卻不知道,為了這個“一招鮮”,我們要在一個領域專研積累好多年。

堅持自己選定的方向,慢慢積累優勢,想方設法改進自己的不足。時間一長,這個優勢越來越強,遂變為秘密——人家看在眼裡,卻拿不到手裡的秘密!

3 情懷與賺錢並重的槓鈴配置

這個時代,一談到情懷,有些人都想要吐了:又來忽悠我!情懷能當飯吃嗎?

情懷不能當飯吃。但是,情懷能讓你心情更好地吃飯、生活、創業。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在日本,有3000多家企業歷史超過了200年。這與他們普遍秉持的“匠人精神”有著密切關係。日本也有不少的中小企業,祖祖輩輩就是做同一件事情,你讓他做別的他也不做。為何?賺錢固然享受,但如果就算商品一時銷量不好,存放在家裡,自己每天看著也會覺得養眼。為什麼?因為一個個產品,都是自己親手打磨出來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似的,越看越喜歡。這叫什麼?——這就叫情懷。

創業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時時刻刻把這件事情當做謀生的工具。每天從早到晚就想著“哎呀,這些產品賣不掉咋辦?”茶不思,飯不想。寫文章的人,如果一下筆就想著“這篇文章我能換多少錢啊?”那就別寫了,你肯定寫不好!

賣產品也好,寫文章也罷,我們當然希望賣得好,寫得好,但是把這些事情做好的路徑,卻很可能不僅在於具體方法,也在於你的情懷。當你不斷享受提升服務品味的樂趣,不斷感覺一種表達與傾訴的衝動,那麼你就可能賣得更好,寫得更棒。所以,一種情懷,可以時常幫你稀釋掉暫時不利的沮喪與悲觀,把你的拿手好戲打磨得更加珠圓玉潤。

你的情懷,不應該僅僅落在幾張人民幣上。它的投射面應該更高,更廣。帶著這樣的情懷,賺了錢你開心;如果暫時沒賺錢,你也不會一蹶不振。如果僅用賺錢的結果來作為創業的唯一動力,恐怕這個世界上就壓根沒有成功的人。因為哪怕再成功的人,他也曾短暫失敗過。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一直走下去,除了錢,應該還有情懷。

當一個人創業,既是為了賺錢,但又不僅僅為了這幾個錢,那這件事,大概率就能走得更遠。

創業與生活,就如情懷與賺錢,如果能夠同時並行,這樣的配置,風險更低。

沃頓商學院某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都說創業要義無反顧,但為什麼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這些人,都是“腳踩兩隻船”創業?他們當時都是一邊上學一邊搞創業。萬一失敗了,那我就接著讀書去!因為做好生活與創業兩頭並重的槓鈴配置,會把風險降低到最小。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所以,我並沒有在這些影響世界的人物身上,看到有多少破釜沉舟的極端選擇。

樊登也是如此。當時很多人都勸過他:“做事專心一點,最好辭職創業。”但他是“一直幹到讀書會的年收入超過了5000萬以後,才依依不捨地辭去了大學的這份工作”的。

孔子進可從政,退可教書。兩者幾乎可以無縫對接。這個不行,我就去幹那個。原來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賺錢與情懷是要並重的,否則難以走遠。風險係數要儘量降低,否則,也容易崩盤。在新時代下的創業,應當進行這樣的槓鈴配置。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無論是眼前,還是遠方,我們都要顧全。

結語:

回到電影《燃點》。徐小平說了一段點燃我們激情的話:

“在這個時代,誰再說階層固化,那就是沒活在中國,你知道嗎?誰再說上升通道被堵住了?那就是你沒有去創業!”

這段話給我很大的啟發。

我們固然不能說任何創業都是那麼輕鬆沒有風險的,但也不能說但凡創業就一定是風險巨大,一般普通大眾就一定不能涉足的。

徐小平老師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李嘉誠、樊登他們說,創業很輕鬆,風險很低。

為什麼說,孔子他老人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低風險創業了?

這當然並不意味著我們聽完這些話,就可以想當然地到街上撿錢去了。

這世上,幸福的創業成功者千姿百態,難以歸類。但如果一定要找共性,那麼,我們就一定會發現,這些人必定是聰明的觀察者——表面上看,他們時時在找發財路子,但實際上,他們卻一直在尋找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需要的機會。只要他們一邊找,一邊修煉自己的秘密,做好槓鈴配置,那麼他們就比別人更容易體會到這個“最好的”時代。

對幸福的創業成功者來說,哪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

學習,思考,覆盤,變抱怨為機會,用無聊產生價值。在目前這個疫情嚴峻的階段,我們在家裡且讀且思且修煉,做一個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種低風險創業,或者說,在為此而坐這準備。

我喜歡的自媒體人粥左羅最近說了一件事。

他朋友圈裡有個同行老師說了一段話:祝你擁有勇氣,改變你能改變的事,祝你擁有胸懷,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事,祝你擁有智慧,分辨這兩者。最後,他說自己在家6天,新書寫了7.5萬字。

這位老師朋友,就是在最低的風險之下,創造資源,成就以後的事業。

情懷之中,奮筆疾書;不斷思考,終究會轉換成有價值的資源,在未來發光。

難道不是嗎?

我是醉餘堂主人, 讀書寫文,溫暖向上。歡迎【關注】。如果你喜歡,歡迎轉發,點贊,收藏,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