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導 讀:新基建火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4次直接或間接提及“新基建”,頻率可謂史無前例。以“數字基建”為支柱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急速升溫。究竟什麼是新基建?新基建中,包括5G在內的ict內容佔比過半,意味著什麼?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新基建”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

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

到底什麼是“新基建”?

新基建,對應的是“老基建”。“老基建”,主要是指以“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

相比老基建,新基建被賦予了新的科技內涵。

雖然中央相關文件中還沒有給出關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範圍,但根據官媒蓋章,其主要包括7大領域: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如果更進一步拆解,這7個領域可以劃分為3個層面:

層次1:數字基建

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支柱,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的“電力”和“石油”,數字基建更多是輕資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層次2: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全新基礎設施

這部分是由數字基建引發的全新配套設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應用領域配套設施(如光伏、生物質能、清潔供熱、垃圾發電、高端製造)、無人化配套設施(如無人機、無人配送物流系統、無人化防疫系統)、衛星太空基建等,以及這些領域對應的園區項目。

層次3: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基建及其新型細分領域

這部分是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傳統基建設施,或者是為彌補某些傳統基建“短板”而生的新型細分領域。

比如傳統基礎設施的信息智能改造領域(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警務、智慧消防等)、交通運輸短板領域(軌道交通、冷鏈物流等)、能源行業短板領域(核電、特高壓、充電樁、加氫站、鋰電創新、工業供汽等)、環保基建(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新舊動能轉換園區等。

由上可見,數字基建和傳統基建在第2層、第3層可能會有所重疊,是補充而不是互斥關係。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為什麼中央如此重視新基建?

新基建的意義在於,它是開啟新一輪經濟週期的必經之路,是一切改革轉型的基礎。

如果說偉大復興是一座世紀大廈,那麼新經濟就是大廈的建築材料,而新基建是大廈的地基。

2020新基建規模到底有多大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彙總,截止3月5日,24個省市區公佈了未來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投資額達48.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8萬億元。有些省份雖然公佈了重點項目清單,但尚未公佈具體投資總額。因此最後的總投資數據不會止步於48萬億。以目前的情況分析,突破50萬億隻是時間問題。2019年我國GDP總量為99萬億元,50萬億,相當於去年一半的GDP。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特點。

新基建時代,誰被淘汰,誰被青睞?

根據海外市場的成熟經驗,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一輪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個人生活、企業生產,甚至政府、軍方的工作方式都會因此發生變化,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的效率提升。

相應的,新興產業的崛起也會促使科技巨頭的誕生,並在資本市場得到映射。

比如伴隨PC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工作場景的變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彼時崛起的是IBM、英特爾等巨頭公司。

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傳輸效率進入新的紀元,微軟、谷歌等成為新貴。

而移動互聯時代,個人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第三產業開始網絡化:線上服務、線上消費、線上社交,伴隨的是亞馬遜、Facebook等的崛起。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這次新基建的推進,也會帶來一輪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引發經濟模式和社會發展的大變化。

在IoT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領域,我們從不同的驅動力為出發點,將應用領域分為消費驅動型政府驅動型以及產業驅動型應用

C端:消費驅動型的應用主要或者直接面向的是個人消費者,比如智慧家庭、穿戴、醫療健康、出行等;

G端:政策驅動型則與管理城市有關、與民生掛鉤,比如智慧消防、安防、照明、停車等;

B端:產業驅動型更多考慮的是相關企業看好並推動的行業,智能工業、智慧物流、車聯網、智慧農業等。

在中國,推動信息技術革命的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來自政府。新一輪數字基建高峰的到來,B端和G端的推動力強於以往。

從政策環境來看,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的主基調,以及階段性逆週期對沖政策加碼必要性增加的條件下,數字基建有望迎來更為密集的政策傾斜。

新一輪基建,多大比例是數字基建?

如今的50萬億著實令人有些擔心,是否會走當年4萬億的老路?其中有多大比例真正用於支柱型的“數字基建”?

2008年,為應對汶川地震和美國次貸危機,中國政府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此後,人們一般稱其為“4萬億計劃”。

4萬億元投資的重點投向和資金測算,如下圖所示。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那麼,2020年的新基建,有多大比例用於“數字基建”?

中泰證券統計了近幾年新增地方專項債的投向。2020年新增的9000多億專項債中,投入量最大的3項分別為園區建設、交通運輸以及城市建設,其中包括軌道、產業園、新能源等在內的廣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約2400億,而交通運輸、農林水等傳統基建項目總投入則接近5000億。

新型基礎設施佔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的比重從2018年的15%,提高到2019年的33%,佔比在不斷抬升,但總體規模仍然有限,未來空間仍較大。

根據國泰君安的分析,在政府基建投資中尚未有關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統計,但可以從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細分項目中窺見一斑。

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17.6萬億元,其中“鐵公基”是大頭,約7.1萬億元,佔比接近41%。規模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產、土儲相關,約3.4萬億,佔比20%左右。醫療衛生有3000億左右的項目,佔比1.7%。

而“數字基建”佔比僅有0.5%,規模不足1000億元。

“廣義新基建”項目,如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垃圾發電等,在PPP項目庫中大約2.6萬億,佔比14.7%左右。兩者加總大概佔整個PPP庫的15%左右。

廣發證券的分析團隊也得出相似結論。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雖然與動輒上萬億的傳統基建項目相比,這樣的“新基建”規模並不突出,但仍應看到其巨大的撬動作用。

波士頓諮詢公司曾經出版過一份名為《提供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數字經濟》的研究報告,其中認為數字基建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它能創造就業、吸引人才和促進出口。

諸多的利益相關方將圍繞數字基建發揮自身作用,以乘數效應帶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寫在最後----

與文初新基建的3個層次相對應,“新基建”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新動力,內涵也更加豐富:

這個影響未來的“新基建”政策到底新在哪裡,深度分析

第一,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核心。

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數字基建。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全球範圍的網絡連接終端數量大幅增加,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生成的數據呈現指數型增長,以這些新技術支撐的數字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其次,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新基建的價值所在。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我國傳統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最後,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是新基建的重點。

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的工作重點中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出加強城鄉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為發揮投資的最大效能,新基建對傳統基建的改造和提升作用將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