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房裡飛舞的最美“手勢”,照亮聾啞患者康復路

楚天都市報3月10日訊(記者廖仕祺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手握拳,向上伸出拇指比劃兩次,緊接著變換手勢,一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比出筷子的形狀,作快速扒飯的姿勢,長江航運總醫院呼吸內科三病區管床醫師樊倩雯站在年近8旬的周聖麗(化名)病床前,克服厚重防護服的阻力,向她傳遞著“好好吃飯”的暖心叮囑。

隔离病房里飞舞的最美“手势”,照亮聋哑患者康复路

周聖麗是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有高血壓基礎病,也是一名患有先天聽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的聾啞人。

2月20日,周聖麗轉入長江航運總醫院呼吸內科三病區,病區主任李學文帶領團隊前來了解她的發病史和診療史,“您在哪裡檢查?用什麼藥?藥的用量多少?”但對於很多聾啞人,特別是先天聾啞的人來說,手語是母語,普通人的語言相當於他們的外語。聽不到醫護工作者的說話,看不懂他們的嘴型,只會寫名字的周聖麗更無法讀懂語義語法複雜的書寫語言……聽不見、不會說、不會寫,這三道溝通難關橫亙在呼吸內科三病區所有醫護人員面前。

而無法清晰表達自己感受和病情的周聖麗也急得直掉眼淚,不停發出“啊啊啊”的聲音。此情此景,令不懂手語的樊倩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必須第一時間詳細完整地瞭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這樣才能給她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對症治療。”樊倩雯告訴記者。

隔离病房里飞舞的最美“手势”,照亮聋哑患者康复路

一開始,團隊連比劃帶猜地與周聖麗溝通,十幾分鐘下來,雙方額頭直冒細汗。後來,團隊輾轉聯繫上她在方艙隔離的女兒,通過加微信、互留電話號碼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樑。

查房時微信的視頻連線幫了大忙。醫生先把問題告訴女兒,女兒用手語詢問周聖麗,她把感受用手語“說”給女兒聽,女兒再給醫生反饋。“睡的怎麼樣,吃的怎麼樣,有哪裡不舒服,今天又取得了什麼新進展……”雖然這個過程會多耗費一些查房的時間,但這種方式能及時得知周聖麗對於治療的反饋。“我們更多的希望通過每天的視頻連線緩解老人低落的心情,也讓不在身旁的家人之間少一分擔心多一分安心。”樊倩雯說。

隔离病房里飞舞的最美“手势”,照亮聋哑患者康复路

剛來院時,陌生的環境和對未知的恐懼讓周聖麗愁眉不展、食不下咽,隔壁床熱心的病友告訴醫生,有時周聖麗還會暗自流淚。為提升她的信心、瞭解她的病情,樊倩雯決定利用休息時間自學手語。“雖然我的手語還不熟練,會的也很少,但希望老人能通過這種熟悉的‘語言’感受到病房裡的親切和溫暖!”樊倩雯笑著說。

此後,每次查房,樊倩雯都會比劃“加油”“你很棒”“好好吃飯”等手語為周聖麗加油打氣,周聖麗都會點頭以回應。精細的醫護和親情的線上陪伴雙管齊下,如今,她的病情大幅好轉,雙肺感染也在明顯吸收。

昨日,當樊倩雯再次比劃出“你很棒”的手勢時,周聖麗對她豎起了大拇指,比了一個點讚的手勢。得到回應的樊倩雯開心地笑了,“主任說我是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疫情當前,我更要發光發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