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高官辞官后,多会“告老还乡”?

2018老鸟


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书本里,我们常看见的情节就是:一个官员告老还乡了,收拾好行囊一骑绝尘便麻溜回乡。似乎很少有退休了还留在任职地的。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作为封建小农社会,中国古代一直有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年轻时出外做官,等年纪大了退休,难免生出思乡之情,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再好的地方也比不过家乡吧。毕竟“月是故乡明”。

第二,古代交通不便,出外做官又大多远离家乡,倘若带着家人同行,那一路的伙食费,住宿费和到了任职地后的生活开销都会是一笔大费用,光凭俸禄实在有些捉襟见肘。仅靠书信往来和寥寥几次相见,思念之情只会愈发浓烈。待退休,人身得了自由,又怎么忍得住不归乡呢?

第三,官员退休后,皇帝倘若有封赏,大都是赏赐给他们在老家拥有一些土地,而这些土地会变成他们退休后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辛劳过后得以颐养天年。想想陶渊明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真是让人感叹好一幅田园风光。

第四,官员退休后,他的权力就被收回了,也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倘若他任职期间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那很好,那些被打压的地痞流氓,豪强贵族可就逮到机会报复了;倘若他在职期间是个贪婪腐朽的官吏,以权欺人,横行霸道,虎落平阳还被犬欺呢,更别说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侠义人士还能忍住不收拾他吗?这样看来,留在任地实在有些风险,还不如驾个小车抑或骑匹马,晃晃悠悠回家去。

第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京城身居高位的官员,有哪一个不是每天兢兢战战如履薄冰,好不容易捱到可以退休了,亦或是大半夜睡不着,躺床上琢磨,皇上这段时间看我的眼神不大对啊,我还是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保全性命吧。战战兢兢递了辞呈,皇帝大手一挥说爱卿劳苦功高,朕准你衣锦还乡。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第六,京城或者其他地方,越繁华,物价啊之类的嚼用花费就越大,大多数官员退休后是没有养老金的。况且官场浮沉一遭,朋友没几个,尔虞我诈,交际应酬倒是不少。就算热衷于此也会有力不从心,厌倦的一天,还不如卷包袱回家,去享享清净。

第七,从官位上退下来的官员,有些会被皇帝指派,成为自己家乡的官员,俗称

“乡村贤达”,管理乡村的教化,处理邻里的矛盾,这样既发挥了余热,皇帝也省了心。就算不济,回乡没官可做,那也可以自己去指导年轻的官吏,传授以经验教训,正如龚自珍写道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上种种,也许不算全面,但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官员退休后往往选择回到家乡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毕竟,落叶总要归根,再广阔的天空,终究比不过故乡土地的厚重。


邓海春


不是每一种官员退休之后都会告老还乡,古代官员的选拔有很多种。

有一些官员是有自身家族背景的,他们通过家族关系,家族资源的培养,或通过举荐,或通过自身努力考试,最后做了一方官员,这种官员退休后,一般都是留在京城继续培养家族子弟。


还有一些官员,没有身份背景,平民起家,完全通过一身努力考取功名,最后谋求了一官半职,像这种官员退休之后,才会去选择“告老还乡”

那么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远离皇权,远离仇家

不管哪个朝代的官场,都有党派之分,因为地域或者政治立场的不同,官场上的人都会有几个政治对立的仇家,官做的越大,仇家就越多,像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官员,辞官之后不免会被这些仇家报复,甚至还会有性命危险,而且做官的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天子脚下,稍有不慎,得罪皇权就是一死,所以很多官员都选择告老还乡,远离是非


2.“落叶归根”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属于农耕社会,“落叶归根”思想根深蒂固,乡土观念,家乡的归属感很强。很多在外做官的人,到了老年都会有些思乡愁,当他们感觉自己的已经可以成功身退之时,多会选择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在生养自己的一方乡土里安养天年。


想来告老还乡的官员们,也是想年老之时,可以坐在院子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后代玩泥巴,和朋友下着棋等着在外农耕的孩子,孩子回来后吃上儿媳煮的一顿饭啊!


怪怪寒


所谓“告老还乡”,并不是一定回到乡下,只是回归家乡,一般而言,他们回乡之后都是居住在府城或者县城。

其一,最根本的是,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所以无论官员还是贫民,最终都愿意落叶归根,这是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从骨子里认同的,也是社会的大趋势使然。

其二,传统社会控制人口极其严格,正常情况下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特定的人口迁徙政策另说),所以即使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然后外出为官,但是很难拖家带口,尤其是大家族,子孙都还在原籍。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官员回乡之后并不会被闲置下来,很多都在地方上发挥余热,地方上大的宗族势力也大多是因为宗族中有人曾在朝为官;部分官员回乡之后继续在当地教育子弟,其子孙多重复其科举、为官的道路。


楚邾


古代官员在向皇上辞行时多会以各种理由,如年老多病,难以胜任,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等。其主要原因无非四种:



第一,因为个人对朝局或者政策又或者朝廷内斗已经心生厌倦,不想卷入是非党争,无心官场。

第二,项羽曾经说过“富贵不归吾乡, 如衣锦夜行”,古人大多都是故土难离,希望落叶归根,期望着在年老以后,能够回到家乡,从而安享晚年,以想齐人之福。


第三,自古薄情多帝皇,为官多年难免涉入党争,再加上一朝皇帝一朝臣,为了加强皇权,皇帝也会肃清一些个权臣。

第四,这也是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智帝辉煌


“告老还乡”即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汉代叫"上书乞骸骨\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中国古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开始,朝廷的官职便不再被氏族垄断,天下有学之士便有了当官的途径,光耀门楣,大都是靠寒窗苦读十几年然后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好的名次才得以入朝为官,从小的官职做起一步步爬上去。初次之外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名气太大,朝廷会派人去请他前来做官。

但是不管哪个朝代,除非是皇帝一人独揽大权,其他时候在遇见大事时都会是意见不一,朝中大臣们会分成几派互相排挤,这时候有些郁郁不得志的臣子们便会辞官出走,以免祸水东引,那么这些人辞官后又如何生活呢?要知道在朝为官时朝廷都是会按时发放俸禄的。

其实古代便有了退休制度,等到了一定年岁以后朝廷官员便可以向皇帝告老还乡,此后朝廷便会停止发放俸禄,毕竟不养闲人这是定律。而有些立下过大功的官员在退休后被封一个没有实权的爵位,不许再参与政事,但是封地内的一部分税收归其个人所有,倒也衣食无忧。

不过有此待遇的毕竟是少数,其他那些辞官的官员们以后的生活便只能靠自己了,因此古代很多官员在任职期间便会大肆搜刮或者利用职权私下经营商业,因为古代是规定官员从商的,这边只能在私下进行其实古代有许多官员本身便是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例如宋朝十分有名的司马光,其在王安石变法时愤愤然的便辞去官职过了一段休闲的生活,每日与友人饮酒作乐,何其快哉。

也有许多清廉之官在赋闲以后自食其力,或躬耕于田间,虽然苦先,但是也乐得清闲,还有些书法画作好的便会时常画画或者写字让家中仆人代往集市出售,不过这却是少数。


星宇无痕14634253


古代高官辞官后为什么大多选择告老还乡?在我看来,并非他们自己想还乡,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不得不还乡。回乡是他们最后的后路,除了回乡,他们无处可去。这跟古代的律法与制度是分不开的。在明代,官员在职期间是禁止购买不动产的(包括房子和土地)。《万历问刑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官员购买房产都会被充公,归国家所有,而且严重的还要挨板子和开除官职。所以,官员只能住在官邸(就是官员宿舍),官邸是国家的,辞官之后是要归还的。而且当初住进去的时候有什么配置都是记录在案的,走的时候还要清点,一根毛都别想带走那种……这么一来,辞官之后就只能哪里来回哪里了。[捂脸][捂脸][捂脸]



kariney


在很多人眼里,若是能有个公务员的职位,那肯定是非常好的,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而是国内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想法,在我国古代要做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对待为官者都是很推崇的,不过经常看古装片的人就会发现,有时会出现当官的觉得受了气心里不舒服就直接辞官回乡去了,看到这些地方估计大家都会纳闷,好不容易做了官居然就这样辞了或者是直接告老还乡,是不是太儿戏了?


首先一点,要辞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是要办些手续的,而在古代人们辞官的原因,除了家室以外,基本就是觉得厌倦或官职不适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做官起码还是有薪水的,虽然不多,但总好过辞官后连这个收入也没有了吧。然而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在古代做一个官的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特别是稍有地位的地方小官,虽然看着官不大,但实际管到的人却不少,这样一来就少不了收到不少东西,特别是一些经商的人,为了求做生意上的方便,更是少不了送上厚礼的。

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检察那么严格,又是大家都默认的风气。而手里这些礼金,几乎是薪水的好几十倍,这些钱在当时的人都会用来购置些田地给自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自己辞官后耕种,还能租出去做个地主。而有些头脑灵活的,甚至还会买下不少好店铺,单靠这些收入都比朝廷发的那点薪水多很多了。所以这也是古代人们辞官都不怕的原因,自然就不在乎那点小薪水。

这还是对于一些小官来说的,如果是大官,在古代里面即使他没了官职,也依然还是有很多收入的,特别是被封几千几万户侯,虽然听起来没有直接赏钱多,但这个才是最赚的,因为这个就是说被封给你的居民是要纳税给你的,这样一加起来就很多了,而且还是年年都有的庞大收入,只靠这些基本都衣食无忧后代不愁了。

特别是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物,即使是辞官了,但他的影响力也还在那里,很看重名声的古代,自然就不缺人去求办事或者拉拢了,这些自然也是少不了送礼的,所以在古代并不是因为做官薪水多大家才想去做,而是因为能带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禾子大人说历史


古代官员在年老后多会选择告老还乡,我想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落叶归根。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个家庭都是靠着几亩薄田而生活,长此以往人们自然对故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思想上,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有父母在,不管你走到哪里,这里就是家,你就不会走远;这就是故乡对游子强大的吸引力。

第二,明哲保身。

在古代,皇帝集国家大权于一身,生杀仅在一念之前。所谓伴君如伴虎,年老的官员侍奉了皇帝一辈子,自然深知其中的颤颤微微、度日如年。如果有一天能离开君王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况且,身在权力中心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影响。一旦站错队一辈子就毁于一旦。



第三,衣锦还乡。

古代学子参加科举的目的就是想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做了一辈子官能衣锦还乡,那是光宗耀祖的荣耀事。

第四,土地制度。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当官的肯定会购置大量的田地来雇人耕种。那就涉及到了家产的传承,百年之后能给子孙留下不菲的家业也是一桩大事。


夜阑听史


在古代权力斗争极端残酷,历朝历代朝廷为维护其统治地耳目众多,宦官派系之间尔虞我诈。过去皇帝的管理国家的依据就是大小官员上书奏拆为准,朝廷圈内遇有风吹草动,人头落地事小滿门抄斩事大,古人云,伴君如伴虎,远离皇家事非之地最明智的。

在古代高官厚禄富甲一方,在职其间和辞官后,有在家乡置房置地传统,以耀祖光宗。根据势力的大小有的地界干脆以官员姓氏如李家圈胡家屯张板庄等等气派非凡,这种满足感在京城是体会不到的。

其次,中华传统观念,月是故乡明,谁都想把这把老骨头埋葬在故土不做孤魂野鬼,皇帝登基就开始修陵墓,上行下效官做的越大陵墓修建的越大陪葬品越豪华,也给后人考古留下珍贵资料。

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古人理解兴办教育是通往仕途的唯一出路,学而优则仕就是十年寒窗,仕途是农耕时代压倒其它行业的根本,古人范进是有理想人士,因科考中状元身心疲惫。

一部分辞官还乡官员携带资金荣归故里,兴办私塾重视教育,为朝廷分忧不在少数,他们带动家乡兴修水利,建镇兴邦走上发展之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贪官污吏,也不乏辞官之后为还为民着想为国分忧的清官也。

谢谢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