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蕪湖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各類藝術精品層出不窮,其中“蕪湖三畫”——鐵畫、堆漆畫、通草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而“三畫”中的堆漆畫又由於色彩豔麗,立體感強,經久不脫落、不變色而被譽為繼鐵畫之後的蕪湖第二畫。


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堆漆畫的由來


蕪湖堆漆畫是一九五六年,由蕪湖民間老藝人吳思才創制成功的。他是蕪湖街坊著名的漆匠,並且多才多藝,能書能畫。


那個年代的油漆業,除油漆傢俱外,還有一些商家請名人題寫的店名招牌,寺廟請畫師繪製的殿宇廊柱的圖飾,皆由漆工製成金字半浮雕狀及鏤雕油漆而成,這就為吳思才創制堆漆畫提供了條件。


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1956年,在“挖掘民間工藝”政策的指引下,許多被湮沒的民間工藝和創新的工藝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吳思才借鑑並吸收國畫的表現手法,並受儲炎慶挖掘鐵畫工藝的啟發,經過無數次試製,創制出具有本土特色、獨樹一幟的堆漆畫,成為繼鐵畫之後的蕪湖第二畫。


精雕細琢的堆漆畫


堆漆畫內含泥塑之技,外呈浮雕之形,兼蓄西洋油畫的特色,使它們渾然成為一體,具有雍容富麗、斑斕多彩的風格。它既宜用鮮明的色調錶現四時花卉,也宜用大筆寫意的方法揮寫山河景緻。


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據《蕪湖古城》一書記載,堆漆畫有一套嚴格的工藝操作規程,先要在精製過的木板畫幅上刮灰,刮好灰後複製畫稿,再按照畫稿堆上油灰,然後用砂紙、刮刀進行磨光和修整,最後打上白漆底子,等到晾乾後再塗上油漆顏料,前後經過抹灰、畫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塗彩等七道工序,最後裝框,一幅堆漆畫才算完成,這即是早期蕪湖堆漆畫的製作過程。


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完善工藝,堆漆畫與漆雕畫


1959年後,吳思才又在早期堆漆畫的基礎上,開發了別具風韻的漆雕畫,即如今的堆漆畫。這種漆雕畫以國畫手法為基礎,在退光漆板上臨摹原稿,最終制成畫稿,並精心雕刻,最後將空隙部分粘上螺鈿粉,裝裱而成。由於色彩素雅大方,表面光潔奪目,一經制作成功,很快便成為樓堂館所懸掛之佳品。漆雕畫誕生後,當時受歡迎程度遠比早期堆漆畫好,久而久之,漆雕畫逐漸成為堆漆畫主打產品。


而對於第一幅堆漆畫的問世,則有《松鶴延年》和條屏《四季花鳥》兩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吳思才當年一開始為堆漆作畫,後來的漆雕畫也只是在製作過程中少數程序不同,因而漆雕畫仍習慣被統稱為堆漆畫,並沿用至今。


堆漆畫的輝煌歷史


堆漆畫主要作品有書法、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等。上世紀60年代初期,蕪湖市在新落成的工藝美術廠設立了專門的堆漆畫車間。吳思才帶領幾名工人專門從事堆漆畫生產,先後創制了一大批堆漆畫作品。這其中,《四季花鳥》《木蘭從軍》《梁紅玉擂戰鼓》《弋江全景》等作品還曾被選送到北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引起世人關注,還有一些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蕪湖非遺知多少——被譽為“蕪湖三畫”中的第二畫“堆漆畫”,你知道嗎?


蕪湖堆漆畫的發展歷史雖然很短,但它曾在我國漆畫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流傳下許多珍貴作品。它既吸收國畫和鐵畫的藝術技法,又具有典型的蕪湖地方文化特色。堆漆畫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技巧反映了我們民間藝人的偉大,也成為蕪湖的文化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