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眾所周知,漢少帝劉辯是漢靈帝與其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在公元198年其駕崩後便接手了他的皇位成為新一任新帝。由於劉辯尚年幼,實權則是由他的外戚親人何太后和何進掌握手中,何進重權在手難免會與朝中群臣發起矛盾進而被殘忍殺害。

年幼之子無法承擔朝中重任被逼出宮,回宮後又被狼子野心的董卓所控制而後被罷黜,成為東漢唯一被罷黜的皇帝,董卓出現引起了各個諸侯的封殺後被殺,陳留王劉協為帝,稱為漢獻帝。主人公自此出場,而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年後自殺,一生僅有15餘年。漢獻帝劉協也是一個 “傀儡皇帝”,被軍閥們所操控。

話說一個傀儡皇帝本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但是曹操在公元96年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定居,從而控制了漢獻帝手中的權利。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正是忽略了這一點“擒賊先擒王”的重點才錯過了這個所謂的“明珠”。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01:袁紹為何選擇拋棄接手漢獻帝的決定?

我們都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典故和其作用有多大,如果明白其奧義的人肯定會選擇接手漢獻帝用他來控制群雄各方諸侯軍閥勢力。但是他卻偏偏背道而行,有時候有些事情真是的袁紹能力有限,眼光不夠長遠,也被其內心所矇蔽了雙眼。

從袁紹的角度來看,他為何不敢 “接手”漢獻帝並且視其為負擔的原因也有幾方面的。其一便是經濟方面,哪怕漢獻帝在三國時期是一個 “傀儡皇帝”,但是東漢朝廷表面上在民間還是有一定的威信的,如果把漢獻帝接過來肯定要負擔其經濟花銷。

不僅如此,漢獻帝作為一個皇帝,所住的皇宮,所用的宮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全部都要由袁紹自己承擔。你想想,偌大一個皇宮,作為皇帝花銷怎麼可能會比地方諸侯軍閥勢力要小,哪怕是做表面功夫都不能有差池。

可想而知,這其中的經濟花銷得多大,要是被這樣一個“債主”纏住後果苦不堪言,對於他來說還不如用這些錢財去擴充自己的勢力和軍閥,這便是壓制袁紹“接手”傀儡皇帝--漢獻帝的原因之一。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其二便是怕被漢武帝的權利所限。從古至今帝尊臣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袁紹是一個很有實力的群雄之一,也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違背來自君主的當面號令,更何況袁紹的家族還是一個四代五人為三官曾經背靠朝廷以忠臣聞名的世家。

袁紹害怕面對漢獻帝時被漢獻帝的身份所影響從而左右自己的決定,就像是被綁住了手腳不能自由活動。雖然說兩漢時期400多年的通知中,各個地方的軍閥勢力已經發展成型擁有自己的利益集團,民間也有不少百姓都有自己選擇擁護的對象,但是群龍不能無首,否則天下大亂,因此還是要由羸弱的東漢朝廷和漢獻帝去做足了表面功夫,其實心裡都心知肚明還未出現一個能統一天下掃除大亂的人,他們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面對這樣一個傀儡皇帝,不是袁紹選擇拋棄,而是現今他的實力還未強大到可以代替東漢朝廷和漢獻帝心目中那個統一天下除亂之人。

除此以外,袁紹如果說咬咬牙堅持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可他心目中並不打算聽漢獻帝的指手畫腳的安排也不願意面對君臣相對的場面,他大可無所畏懼的“耍賴皮”般拒絕漢獻帝的束縛,可笑就可笑在此人極為重視自己的虛名,害怕這麼做會影響自己是個忠臣,是個謙謙君子的名聲!

有志者事竟成,胸無大志把這些虛名看得比自己的大事還重要的人怎麼可能會獲得成功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成功便要有丟掉虛名的勇氣。袁紹的優柔寡斷、貪慕虛榮,還有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能從放長眼光從大局出發。

作為一個領導者,擁有卓越的眼光和乾淨利落的判斷能力執行能力還有知人善用的能力,是領導集團進步的一大重要因素。每一個幹大事的人眼中都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略了整體,這就是所謂的 “舍了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02:簡析曹操的大智慧之“慧眼識珠”

話說曹操這人,歷史上對他有褒有貶,褒他的功,貶他的名。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戰績累累。哪怕是名著《三國演義》中對曹操諸多貶低,但是歷史書中還是從長遠的歷史發展和影響中肯定了他對中原地區的穩定做出的貢獻。

他不僅統一了北方,還實行了一些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修水利、擴屯田、獎農桑、實行“租調製”等。這些事情漢獻帝做不到,袁紹也做不到但是曹操就能做到,這就是成大事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天差地別。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熱愛武藝並且對古代諸家兵法十分有研究,博覽群書,這也是為何後來曹操能一舉成為群雄之一併且有長遠眼光的原因之一。在聰明人的眼中,有些東西是寶還是草,一看便知。

曹操有勇氣接手漢獻帝這個“傀儡皇帝”定都許昌,或許大家都有疑問他到底沒有袁紹的那些擔心和猶豫,但說到底還是袁紹此人目光短淺了些,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看你有沒有抓住機會的眼光罷了。曹操的慧眼可不是一朝一夕之間便擁有的,他的深謀遠慮遠不止於此。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梁國的喬玄曾對其說過“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便預示著曹操的能力遠大於此。

從曹操的角度我們來分析,他為何選擇接手漢獻帝的原因。

首先我們將曹操和袁紹進行對比,會發現兩人從家世和身份上就大不相同了,袁紹從小生活在四世三公的家族裡,被世世代代留下來的虛名所束縛,但是曹操本就出生在宦官世家,和宦官有著道不清說不明的糾纏。

因此他也不需要擔心會因為接受漢獻帝而遭到天下人的恥笑,所謂光腳不怕鞋溼,沒有了這個顧慮,做事起來便也果斷利落。袁紹不僅要保護自己的名聲還有守護家族的名聲,曹操自己倒是有了這個背景便不怕擔上罵名。

曹操沒有過多的負擔便把漢獻帝接受,他接手的可不是漢獻帝,而是漢獻帝手中的權利,他自封成為丞相後便掌握了朝中實權。這便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明珠”了。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本來曹操和袁紹一樣沒有足夠的實力打敗其他各個勢力,但是他深知當時的軍閥割據勢力的局面緊張,用了這一招借他人之手削弱其他人的勢力。

東周的春秋時代也是一個類似東漢那樣禮崩樂壞君臣不分的情況,哪怕世人都知道周天子沒有實權,可齊文公、晉文公仍然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利用過人的勇氣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屢試不爽,不做你不可能成功,做了還可能有成功的一絲幾率。

本來說謀權篡位是以下犯上的行為,但是處理得當的話便能對內控制皇帝,對外控制群臣,在百姓眼中甚至還是一個處處為皇帝為朝廷著想的好臣子。

藉著輔佐皇帝的幌子控制朝中大臣,慢慢的把皇帝的人變成自己的人,如若有不順從之人也可以利用此人謀反朝廷的藉口除之。這便是其中奧妙的地方。

其實在這期間,傀儡皇帝也是不甘心被曹操所控制,也有慫恿過。董承和伏完一起起兵反抗曹操,但最終失敗不了了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之後,漢獻帝被魏王曹丕逼迫退位禪讓,即此曹丕成為新皇。

三國中,袁紹為何不“挾天子以令諸侯”?簡析曹操的大智慧

總結一下:

熟讀歷史後我們發現,或許從袁紹放棄漢獻帝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為他日後與曹操在官渡的決戰中大敗埋下了伏筆。但不管怎樣,歷史終究已成過去,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學習中不斷反思,以提升自我的綜合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