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引言

《复仇》这篇小说是汪曾祺成名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身负杀父之仇的旅客到一个寺庙中借宿的故事。故事一改传统复仇故事走向“荒诞”的结局,而是将这场复仇结束指向“圆满”。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出自庄子《达生》,《达生》中“达”为“通晓、通达”,“生”为“生命、生存”,“达生”指“参透人生,不受世事牵累的处事态度”。

“复仇者不折镆干”释义为“复仇的人不会这段伤害他的兵器”。以庄子之意,是以物本身的无害,来推及人的“无心”,从而将仇恨虚无化而消解。这好象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哲学,然而又巧妙至极。

《复仇》开篇便引用了这句话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复仇之思

《复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中,寺庙来了一个佩剑的旅客,他身负复仇使命,一生都在寻找仇人,今天他借宿在寺庙,认识了寺庙的和尚。

为了这个复仇使命,旅客从生下来就没有停止过复仇,故事从他打算明天辞行开始。

在放着一枝素烛和半罐野蜂蜜的客房。旅客看着蜂蜜想到了蜂蜜的浓稠,想到自己的胃口 ,以及一生从未有过呕吐的体验。

说一生,他心里一盘算,一生该是多少呀,我这是一生了么?没有关系,这是个很普通的口头语。

一生是什么?

十岁时说“一生”,大概全凭对词语本身的臆断;二十岁说“一生”,多了些对生命的解读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三十岁之后呢,大概是少了追逐真相的勇气,多了些妥协,又或者接受了生命带来的一切。

旅客一生是为复仇,和尚一生是修行度化,于旅客而言,一生的意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认真的思索。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蜂蜜和尚”是旅人给借宿寺庙的和尚起的名字。

也难怪,蜂蜜,和尚,后面隐了“一生”两个字

“蜂蜜”,“和尚”,可不就是一生么,甜甜蜜蜜的,幸福美满是一生;看破红尘也是一生。

他是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死,母亲在生下他时便用针在他手臂上刺了仇人的名字,并涂了蓝。

没有父亲,他一身带着仇人的名字。而在烛火下,他却很想有个妹妹。

他希望妹妹干干净净,会怜悯小红花,会引人上山去找寺庙。

或许这就是他内心里一生的愿望。人因执着而失去很多美好,就如同母亲虽一头黑发,却从未愿意戴上一朵红花,而正是母亲不戴花的执着决定了他的命运。

母亲呀,是多少年来我叫你这一声,我没有看见你的老

并不是母亲青发依旧,而是早已是一个年青眉眼而戴着一头白发的人。

人生有很多执着,可能并不是自己要的,而是因这“白发”而不得不执著。

人生只有在执着一件事让自己心生愉悦的事上,才是有意义的,母亲的执着对于旅客来说,他不曾放弃,但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想要妹妹,他内心柔软,他一个人走在复仇的路上。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自己对人生本身的认可,是对自己的坚持是不怀疑。

显然,他怀疑了。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我”之于命运

在《复仇》这个小说中,复仇者姓甚名谁,来自哪里,我们都不知道。

只知道他是一个剑客,为了复仇而出现,为了复仇而存在。

世上山很多,庙很少。他想得很严肃。

这些山是他一路走来越过的障碍,他一点一点的向上,有停顿有降低,但他越爬越高,山越来越高,越来越挤,路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单调。

所以,他才坐在这里开始严肃的想。

想他路过的一切。

他看前面,前面什么也没有,他将要经过那里

其实这是他想要停下来了,因为寂寞。然而他又决定明天要折回去,将这些山作成尽头。

他想去看看和尚,问问和尚是否寂寞。而有自问自答,“你寂寞的意思是疲倦,客人,也许你还不疲倦?”

即时寂寞,他的生存意义我只是复仇,相比于他用于复仇的剑,他甚至都没有自信。

剑呀,不是你属于我,我其实是你的。

生命的意义属于一把剑,这是怎么的悲哀啊!

复仇者存在的世界,他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不曾自在,而是某种命运的符号而已。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你知道没有失望,也没有希望,就该是什么临到你了。你经过哪里,将来到哪里,是的,山是高的。

旅客问自己,“你为自己感动不?”

在没有希望也没有失望的路上,他还要继续往前走,这个山或许是他心里的寂寞,因为这样的旅程实在是什么也没有。

他想到父亲,一生不曾喊过“父亲”,他要手刃仇人,“一剑就把他杀了,他没有话跟他说。”

有时他对仇人很有好感,虽然他一点不认识他。

杀了那个人他干什么?

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着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仇人死了呢?

但是他觉得自己必是要报仇的,他这一生就是为了找仇人的,即使一生都找不到。

他为此而落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

手刃仇人,是他一生的苦难。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被“执着”扯着不能左右。

一旦这样的“执着”到了尽头,或是最后一根稻草,让执着的人彻底失去生命的意义。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绝壁:和解的可能

既然复仇之路不得不走下去,为什么一定要是你死我活的结局?

他选择将绝壁,凿出光来

一条没有路的路——绝壁。

在漆黑的绝壁中,他看到一个一个火花爆出来。

在绝壁的尽头,他看到了和尚。

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是三个字,针刺的,涂蓝的,是他父亲的名字。

火花还在一个一个的爆,但旅客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一剑杀了他。

找了一生,终于找到了,他却感觉自己越来越小,至于没有。找到仇人杀了他,他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

而在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是那把复仇的剑,终于找的仇人同样也是那把剑。

最终他还是拔剑了,从容的,坚决的,丁丁的声音。

忽然他相信他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母亲将仇恨刻在他的手臂种在他的心里,当看到和尚手臂上的刻字,他终于明白了,这场复仇是应该结束了。

故事的结局,和尚和旅人都没有死,他们并肩在一起,凿着石壁。

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没有人的一生应该背负不属于自己的仇恨,也没有仇恨是必须延续下去的。

和尚手臂上的名字和旅人手臂上的名字,他们都是仇人手中的剑,也是复仇者手中的剑。

“复仇者不折镆干”,和尚便是那“镆干”。比起让旅人手刃仇人后,因活着再无追求和意义,而疯掉或者自杀,汪曾祺选择将复仇的剑变成了一块磨石,消减了复仇必须要走向“荒诞”的结局。

《复仇》:解读汪曾祺于“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从《复仇》看其存在的意义

在《复仇》中,我们看到了复仇者的心灵历程:寻仇,思仇,弃仇,化仇。

在复仇的不可逃避的操控下,复仇者在寺庙中的思度使他闯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他可以自由表达,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

虽然他是一个生来就被仇恨囚禁的人,但他却是自由的。

因此他身怀复仇使命,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心灵,打破禁锢,获得解放。最终卸下不可承受的复仇之重,选择了和解。

关于《复仇》的结局,汪曾祺曾说的“我对现实的态度是执着的,我不认为生活是荒诞的。”

对于中国的复仇文学而言,《复仇》解锁了一种新的可能:和解。

它突破了你死我亡,非此即彼的传统复仇模式,在文中倾注的是宽容精神,一种新的现代复仇观。

《复仇》于生命意义的追问

《复仇》是一个非典型的复仇故事,从表层讲述了“遗腹子”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整个心历路程与最终选择化解仇恨的故事。

而从深层次上讲,表现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提问,表现了人内心深处对自我命运的否定和抗争,表现了人在精神变化的过程中经历痛苦,挣扎和蜕变后的快意。

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中认识自己和世界,向内寻求真正的自我。

汪曾祺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给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也是在表达内心对整个民族的大爱,希望他的“孩子们”放下仇恨,谨记希望。

它的出现,犹如“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刺痛了当时怒火中烧的人们。

于现实中的今天,我们还能够从《复仇》中体会到汪曾祺的用心良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