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当中我喜欢刘姥姥,你们呢?

流浪看视界


《红楼梦》当中我喜欢刘姥姥,你们呢?

我也喜欢刘姥姥这个文学形象。她可以说是中国农民朴素、诚实、善良、乐观的代表。

一、在权贵面前不卑不亢,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不虚伪,不掩饰。尤其是第一次到大观园,出于生活的无奈,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贾府没有表现出奴颜婢膝,富贵贫贱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

二、知恩图报。被贾府接济后,始终不忘恩情。

三、乐观。大家初识刘姥姥,大概都是被其风趣幽默所吸引。

四、善良。为生病的凤姐烧香拜佛,照顾被害的巧姐,并为巧姐找到了理想的婆家。


滦河小马


我也喜欢刘姥姥。刘姥姥确实是红楼里最为鲜活的人物之一。 刘姥姥当初为了生存,到贾府求助,王熙凤随意打发了刘姥姥20两银子。

后来刘姥姥到了秋天把地里收的瓜果蔬菜,粮食送到贾府,报答贾府的恩德。当然,这次刘姥姥也收获不非,也见证了贾府如烟花般绚烂的岁月;最后贾府被抄家、遭殃后的贾府,入狱的入狱,被贩卖的被贩卖。



外边的人看着贾府的人都跟躲瘟神一样,只有刘姥姥当听到贾府被抄,贾母去世的消息,坐在田地里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看到这里我在心里叹一声,好一个有情有义的刘姥姥。她虽然只是个出生卑微的老妈子,但是他品格比贾府任何一个少爷小姐都要高贵。



连夜赶到城里去狱中看望王熙凤,看到王熙凤瘦骨如柴,抱头痛哭,王熙凤感动的热泪盈眶,临终前让刘姥姥找回自己的女儿巧姐。 就这一举动,我们自忖有几个人能做到。对自己有恩情的人在现代社会,遭遇绝境能在内心伤心难过的人会很多。但能付出实际行动者不会很多,比如和你接触的哪个官员触雷,人们往往避之不及,怎会上前。像刘姥姥这样能倾其所有的,就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可贵,知恩图报。


刘姥姥回去之后历尽艰难险阻,四处打听巧姐的下落,当知道巧姐被卖进烟花之地后。本来贫穷的刘姥姥,义无反顾的变卖所有家产,花了重金才把巧姐从青楼救了出来,就为了报答王熙凤昔日的恩情。

巧姐跟刘姥姥相认的一幕,我热泪滚滚,好一个重情重义的刘姥姥。为了救巧姐,老太太倾其所有,想想就让人泪目。

这就是曹公笔下的刘姥姥,一个朴实、真实、善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老妇人。 她虽然出生不高贵,但是品德高贵,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知恩图报,善良朴实的美德。


老乐新视界


小说《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的确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刘姥姥与贾府的亲戚关系

刘姥姥其实和贾府是没有什么亲戚关系的,是她的女婿狗儿和王家有点儿亲戚关系。

狗儿名叫王成,他的爷爷曾经和王熙凤的爷爷一起在京城里做过官,狗儿的爷爷贪图王家的势力,便与王熙凤的爷爷连了宗,当然,狗儿的爷爷是得要主动认作人家的宗侄的。

后来狗儿他们家就渐渐地没落了,到狗儿这一代就开始穷了起来。

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因为自己膝下无子,狗儿夫妻俩就把刘姥姥接到了自己的家里一起过活。快到了冬天了,狗儿却没有钱来储备过冬的物资,于是刘姥姥自告奋勇,要带着外孙板儿一起去到贾府,向王夫人去寻求帮助。据刘姥姥说,她曾经在王夫人还未出嫁的时候,到王家去见过王夫人,而且还记得那时的王夫人是一个“响快人”,最是怜贫惜老的。

刘姥姥的过人之处

有担当,敢作敢为

女婿家里过不下去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再不济还有女主人呢,可是刘姥姥作为狗儿的岳母,却能够积极地想办法,帮着女儿一家渡过难关,并没有跟着女儿一家人唉声叹气,所以说,刘姥姥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刘姥姥作为一个贫穷的乡下老太太,要到当时的豪门贵族之家的贾府去,而且还是去拜访人家里的夫人,这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在贾家的大门外面,刘姥姥就差点儿被那几个看门的给耍弄了,要不是恰好赶上有一个老仆人指点了她,恐怕刘姥姥连周瑞家的都找不到,可见这次拜访的困难重重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刘姥姥的敢作敢为。

善于逢迎,情商极高

在刘姥姥的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刘姥姥还是有些羞涩的。虽然她没能够见到王夫人,但却见到了王熙凤,而且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家里要来了二十两银子,这对于一个穷苦人家来说,已经是不少的了。

等到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已经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的羞涩了,况且这次还机缘凑巧地见到了贾母。虽然俩人之间的贫富贵贱差距悬殊,但好歹都是老太太们,还是能找到一些共同话题的。

一见了面,从两人对对方的称呼上,就能够看出来,这两人都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刘姥姥尊称贾母一声“老寿星”,这可正中了贾母的心思,哪个老年人不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安享尊荣的老人。并且,刘姥姥的这个称呼,还显得自己不卑不亢的。当然,贾母也回敬了刘姥姥一声“老亲家”,显得很是亲切。

晚上她们一起聊天,刘姥姥还能编出一些她们爱听的故事,尤其是那个老来得子的故事,感动到了王夫人,所以刘姥姥临走的时候,王夫人很大手笔地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还推心置腹地劝导了刘姥姥几句。


众人陪着贾母在大观园里吃饭时,鸳鸯和王熙凤想借着刘姥姥来逗贾母开开心,刘姥姥是从一开始就心知肚明的,但她也是积极配合的,很有娱乐精神。

知恩图报

在这两次进贾府的过程中,刘姥姥得到了王熙凤的很多好处,还给王熙凤的女儿娶了巧姐的名字。据脂砚斋披露,在后来贾府败落的时候,刘姥姥不但去狱里探望了他们,而且听说到巧姐被卖了以后,就决定自己就是拼着这一把老骨头不要了,也要救出巧姐来,这是多么讲义气的一个老太太啊。

锦上添花的人不少,可是雪中送炭的人就不那么多了。当时的贾府已经是败落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会连累到自己,可是刘姥姥不但能够去探望他们,更是把巧姐给赎了出来,给了巧姐一个家,这就是刘姥姥对贾家的回报,说明了刘姥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当然是黛玉啦。 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影视经典片段汇总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讨论《红楼梦》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了

在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精典搞笑影视


刘姥姥在红学界的风评一直都很高,有“出色的社交家”之美誉,有人甚至因为黛玉对她的讽刺过于辛辣而反感黛玉,也有人因为凤姐和鸳鸯对刘姥姥的过火捉弄及妙玉对刘姥姥的刺骨鄙视而心生不忿。

刘姥姥第一次入贾府时,是通过周瑞家的牵线见到凤姐的。周瑞家的愿意帮她,一则是为报答刘姥姥女婿家的旧恩,二则是想在老亲们面前露露脸,显弄自己的体面。凤姐不咸不淡的接待了她,走的时候送了二十两银子,而刘姥姥最先预想投奔的王夫人,则是面都没露。刘姥姥第二次入贾府,本意欲瓜果蔬菜送到了就走,因投了贾母的缘,留下来在贾府里住了几天,临走时贾府赠送了一些布匹点心果干粳米等物,凤姐王夫人又送了银子。刘姥姥和贾府的两次交集,都是基于贾府的怜贫惜老,贾府始终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然而我认为刘姥姥的可敬之处远甚于可怜。

刘姥姥的可敬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刘姥姥的生存能力超强

刘姥姥积年守寡,身边无儿女,靠两亩地独自生活,后来女婿接她来一起同住。但是女儿家中的境况也不好,秋尽冬来,生活犯了愁。女儿女婿一筹莫展,这时刘姥姥想出了解决困境的办法——上贾府打抽丰。刘姥姥不但止想出了路子,后来还亲自实施,且取得了成功。虽然说打抽丰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刘姥姥在面对穷途时不像女婿那样只一味地烦闷,而是想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付之实践,她就称得上是生活的强者。

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见到了从未见过的绮丽繁华,也历经了一次极大的考验。她所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和一群陌生的人。这些人里,有长着富贵眼的奴才,有高高在上的贵妇和傲娇的小姐少爷,还有冷僻的出家人。刘姥姥在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宠辱不惊,没有露怯,没有扭捏,为第二次入贾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刘姥姥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必定谙于眉高眼低,谁热切谁漠然一望便知。对于各类的态度,她都以装疯卖傻逐一化解,哈哈一笑云淡风轻,唯独对别人的施舍和帮助铭记于心。刘姥姥完成了第二个艰难的任务,且在其中收获到了不少快乐。这一次她不仅是强者,还是智者。

二,刘姥姥有见识

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贫苦老人,没见过贾府里那些果子点心、镜子、挂钟、高档建筑、精美装饰,在这一切的面前,她像个纯真的孩子。但是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是年龄和生活给予她的馈赠,这是贾府里的人所不具的。刘姥姥在辞别凤姐的时候,一改装疯卖傻之态。凤姐请她帮巧姐取名字,说:“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马上就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回答:“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个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刘姥姥的一席话,不仅扫尽了凤姐心中的阴霾,还一语道破天机,把巧姐的未来都说准了。刘姥姥没读过书,却能给巧姐取一个连凤姐都欢喜的名字,还说的有条有理,足显她的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属于刘姥姥的那一亩三分地周边,她是个智多星。

三,知恩图报

第五回里,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一直不忘贾府的恩情,在巧姐落难之时伸出援救之手。由于八十回之后缺失,我们已经不能详知巧姐在贾府败亡之后遇到了什么。刘姥姥作为一介平民,在营救巧姐时所遇到的困难大概不会小。她没有特权,也没有多大的家产,她所面对的难题,要比两赴贾府更为艰难,彼时她所运用的智慧也一定比在贾府时更高超。

刘姥姥是困境中的英雄,生活的智者,她是可爱的,更是可敬的。





飞露洒我裳


晴雯。本是林黛玉,但她太清高了,遥不可及,毕竟是小姐,难免有“清高脾气”,没几个人受得了。晴雯有林黛玉的影子,但脾气又大众化,至少不像林黛玉那样话中带刀,那样伤人,小学生作文《重读《红楼梦》作文》。她身上也有一种史湘云式的豪爽,从她敢撕宝玉扇子可以看出,虽说是宝玉自愿,可拿给袭人绝对不敢撕,一撕绝对婆婆妈妈。就因为她的矛盾,使她最后惨死,黛玉和湘云是贾母心爱的孙女,晴雯不过一小丫环,没黛玉和湘云的地位,搞砸人缘,像个刺球,王夫人喜欢袭人那样低眉顺眼的,晴雯自然成了“眼中钉”,又不是贾环,还有个靠山,想让她走轻而易举。

  可以说,晴雯的魅力和结局,都因为她的脾气。其次是史湘云,史湘云的爽快和聪明,都是公认的,她没有黛玉的娇弱,也不会算计天下人,一般股侠义之气,对丫环够仁爱,说到阴阳问题,宝钗会对莺儿说:“女孩子家,不本分做针线,问分外之事做什么?”惜春或许爱理不理,或说:“我的丫头不干不净,快撵出去!”可见,史湘云还是个开明的主子。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可怜那些冤死的丫环同时,要看她自身和处理人,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千人不一面。


未来努力靠自己


“《红楼梦》当中我喜欢刘姥姥,你们呢?”


《红楼梦》当中我喜欢史湘云,因为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放女性。


一.即使身世悲悯,却仍旧乐观豁达。

她就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忠靖侯史鼎的侄女,贾母的侄孙女。 前80回中,关于史湘云的笔墨并不多,只写了史湘云三进大观园,但只要有史湘云出现的场景,个个出彩,叫人眼前一亮。



  • 史湘云在襁褓中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由叔父母抚养,虽然她出生侯门,作为小姐的她“在家里一点作不得主”,基本什么针线家务活都自己干,其生活状况还赶不上贾府的一个上等丫头。

但我们所看到的湘云,一直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的姑娘。家族的急剧衰败、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日俱下,都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力量,也没能能改变她“闲恨闲愁不上心,豪情一往转难禁”的可喜性格。



  • 《红楼梦》中史湘云首次出场,她的笑声便感染了众人,咬舌儿说的话更让人忍俊不禁:“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 林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着么爱三四五了。”
  • 薛宝钗少有活灵气,史湘云一来,就大说大笑,贾宝玉急着赶来,林黛玉也高兴,想着与她寻开心。

湘云初露面,便给我们留下了天真活泼,娇憨顽皮,单纯快乐的印象。


二.史湘云说话从不设防,心直口快,像一个单纯的孩子。

  •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第一次进贾府,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不肯说出来,湘云却不顾宝玉给她递眼色,直言不讳地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 为此得罪了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牵牵扯扯还未有个结果,次日黛玉找到宝玉谈起那《庄子因》时,湘云却前怨早释,黛玉针对“无端乱弄《庄子因》”把宝玉问了个无言以对,湘云只站在黛玉一边,拍手笑着说::“宝哥哥可输了。”真是君子坦荡,霁月风光。


  • 与“黛玉葬花”“宝琴立雪”成为《红楼梦》中最令人神往的画面的还有“湘云醉卧”。
  • 在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湘云醉酒,睡在了芍药花丛里的石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花瓣枕着。
  • 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史湘云口内犹作醉语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宜会亲友。”这一醉别有情趣。

三.善良细心

  • 史湘云有一种传统侠义、古道热肠的善良。在群芳射覆的游戏中,香菱慌乱得毫无头绪,旁人都笑观其败,幸灾乐祸。唯有史湘云,急得抓耳挠腮、不惜私传谜底,结果作弊被当场拿获。,一个处身于贵族中的平民女子,和宝玉、宝琴、平儿是一天生日,别人谁也不记得,独史湘云道出了岫烟的生日,让贫寒的女子顺势过了个华诞。

她的善良与明智,使她超脱了身份的羁绊,从而两袖清风、一身轻快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种潇洒飘逸的风度。


史湘云襟怀坦荡 、乐观豁达 、天真烂漫 、不平则鸣等 , 史湘云身上既矛盾又和谐地统一成个性美、才情美、人品美的云丫头,也正是这独特个性而让我钟情喜爱。


敦煌煮文


我比较喜欢贾宝玉,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怡通灵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神采独具,魅力四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真、智、善。

在《红楼梦》中,人物逾千,但是除了那些过场人物和陪衬人物以外,上至王侯将相、名士官宦,下到底层百姓,不分主子或奴仆,没有几个是幸运儿。或是整个人生或是某一个方面,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人物。而从出场到终结,能够逐渐转机,稳步前进,得以高寿、德显、善终的唯独一村妪——刘姥姥。之所以有如此结局,我认为与刘姥姥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一、真纯真、朴实,是庄稼人的本色。

刘姥姥是贫穷的乡村老妪,她始终以贫穷庄稼人的身份出现。她三进荣国府,其言谈举止都明显地带着贫穷农民真实的特征。坦率纯真《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作者用寥寥数字写出了真实的乡下人那种坦率纯真之态:“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锣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什么用呢?”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把钟比作匣子,把钟摆比作秤砣,这都是农家常见之物,是刘姥姥所熟悉的,而挂钟则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刘姥姥无法了解,还被钟声吓了“一展眼”,最终也没弄清楚是“什么爱物儿”。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从俭真的角度出发,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天壤之别的贫富悬殊。望奢兴叹奢是朴的反面。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到凤姐饭后那“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二进荣国府时了解到人家“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还有那“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制作精美的茄鲞等等,无不引起刘姥姥的惊叹和感慨。这种“朱门酒肉”与寒门冻饿的悬隔与反差,表现得如此鲜明、尖锐,真是可以叹为观止。不失本色在缀锦阁的酒宴上,贾母以下所行酒令引经据典,文绉绉的,这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怂恿刘姥姥“只管说”,因为大家“都要听”她的笑话儿,于是便引逗她说出“一个萝卜一头蒜”,“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之类的俚俗巧对。大家听了,哄然大笑。难道作者在这里不惜笔墨,是为了了拿刘姥姥开涮,以博得太太小姐们一笑吗?非也。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一下,刘姥姥那四句牙牌令都是实话实说,句句在理,妙不可言。

二、智刘姥姥久经世故,知理识趣,颇知眉眼高低,见识自好,又善于辞令,随机应变,大智若愚,着实有一番机智。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冬事都无钱办理,女婿烦躁气恼。这个见多识广的老妪早就谋划好了,在女婿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姥姥情不自禁地说了女婿祖上曾与现今显赫的贾府王夫人娘家有过联宗的蛛丝马迹,她决计亲自带着外甥去打抽丰,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旗开得胜,使一个小小的庄户人家和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逐渐建立关系。

刘姥姥一没丧失人格,二没损失丝毫本钱,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得到了贾府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第二年秋,这个知恩图报的刘姥姥为了答谢,二进荣国府。这正好投了贾府主子们爱吃新鲜瓜蔬的爱好,特别是老祖宗正想有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将刘姥姥当作贵宾款待,一天中两宴大观园。刘姥姥随机应变,又是编故事,又是讲笑话,用她大智若愚的行径博得了贾母等人的欢心。同容国府上下的人打得火热,而且成为王熙凤最信赖的长者,连独生女的名字都让她取,这次回家,从贾母、王熙凤乃至平儿、鸳鸯等丫头都给刘姥姥以丰厚的馈赠。也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了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让人发笑。我以为这只看到了表面。其实,刘姥姥的“丑角”并不意味着“傻角”。她并非不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是甘愿故作丑态,滑稽凑趣,以制造喜剧效应。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觉得好玩,有趣,但在她心里却是甜酸苦辣,别有一番滋味。刘姥姥之诙谐,就像她脸上一道道皱纹一样,是饱经沧桑的印痕,是人生经验所集,是她大智若愚的表现。

智谋过人刘姥姥一出场就显得见识不凡,她虽然是一个长年累月在家没经过世面的乡下老太太,但比那务农为业只会唉声叹气的女婿狗儿强得多了。“久经事故”的刘姥姥从她丰富艰难的人生阅历中感悟到了“适者生存”的真。她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心地善良、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纯真,知恩图报又不辞辛劳。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老人。

收起

大家还在搜

贾府被抄后人物去向

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的刘姥姥是什么人物

红楼梦刘姥姥是谁的亲戚

贾母死时喊着黛玉

《西游记》目录表

《红楼梦》目录表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每回概括

红楼梦关于刘姥姥的情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3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打一生肖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谁的姥姥

刘姥姥的判词

西游记典型故事

红楼梦刘姥姥哪一集

红楼梦里面的刘姥姥是谁

西游记结尾

刘姥姥是贾府的什么人

史湘云判词

刘姥姥出现回目

相关推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

《红楼梦》中不简单的刘姥姥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笔墨不多,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87版《红楼梦》中她那敦厚、朴实的形象深入人心.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深谙人情世故,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刘姥姥简介

想来就是并没有看过《红楼梦》这本书的人,对刘姥姥都应该是有些印象的. 刘姥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进入贾府之后处处体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技巧.这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饱经风霜的老婆...

分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所体现的纯朴、侠义精神的短文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出现,首先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她的三次出现标志着贾府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发展—繁盛—衰亡. 当她一进大观园的时候(是因为家道艰难,想让荣国府接济一下),王熙凤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