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究竟牛在哪裡?

西安雁塔筆暢作文


漢語成世界“網紅”:中文是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


中國人天天和中文打交道,掛在口頭,寫在筆下,敲在鍵盤,容易忽略中文的百般好。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如今,中國文盲率降至5%以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這個比例會進一步下降。在一般國人眼裡,漢語嘛——文化掃盲的幼稚園課程。

其實,漢語絕不“普通”,初級的只是“識字認字”階段——

最為可喜的是,隨著當今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年輕一代的漢語水平、文字表達水平、文化藝術水平與前幾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秒超前幾代不在話下,處在“鄙視鏈”的最頂端。由中國詩詞大會、經典永流傳等節目的水準及大熱,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在近些年,連世界政要、名流都形成了“共識”——孩子要學中文。

中文熱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漲船高,迅速熱遍了世界各地,如英美中文熱,法國中文熱,俄羅斯中文熱,澳洲中文熱,南美中文熱,非洲中文熱等屢屢見諸報端,一些國家把中文視為外語“標配”,列為必修課、必考課,有的國家連宇航員都學了中文。學好中文,已成為一種教育共識,成為一種國際範。如今,海外學習漢語的有1億多人,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僅韓國就有1000多萬人學習漢語,佔其人口的五分之一強。

很多年輕的歪果仁在境外學,在中國學,在網上學,網絡中文教材點擊量也非常高——中文已成為世界“網紅”。甚至更小的孩子也在學中文,學習中文呈現了低齡化趨勢。比如臉譜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不僅自己學中文,他的女兒也在學說中文;華爾街金融大家羅傑斯的女兒能說流利漢語,朗讀中國古詩字正腔圓;特朗普的外孫女、第一千金伊萬卡的女兒能背唐詩三字經,能唱中文歌,視頻一出,“一鳴驚人”。政要的後代們學習中文已成為熱門,如普京的女兒,奧巴馬的女兒,英國的王子,連英國新任首相約翰遜也稱其女兒在學習漢語,而且表示中文重要,學習很難……

當然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學會了,就溜了。

如今不少外國人漢語說得很棒,甚至比方言區的人說得都標準。一開口,就讓人禁不住點贊。

甚至還有一些外國人能說會唱懂書法,不僅是一般的中國通,而且深諳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國詩歌或中國藝術。比如英國人克里斯叮。她有一首名曲《夢蝶——一百萬個可能》,表現莊周夢蝶的題材和意境,歌曲雋永、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精神,在大江南北不脛而走。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曾說,詩歌就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學好一門語言的重要性。

其實漢語的百般好,不僅僅在於交流、對話,更在於語言背後深藏的文化意蘊和內涵。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寶藏,可以說,中文是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比如說詩歌,學好中文,能妙解領悟中國文字形、音、意等的美感和統一性,深入品味中國詩歌的意境、意蘊、意趣,充分體會中國文學的“文以載道”“言有盡而意無窮”,全面領會屈原、陶淵明以至唐詩宋詞等中國文學千姿百態的風格,包括其深邃的哲理性、優美的抒情性、鮮明的意象性和朗朗上口的音樂性。

又比如說,學好中文,能通過中文的橋樑深讀中國儒釋道哲學,能悟天人本一,通道法自然,重知行合一,能體悟“天行健”與“地勢坤”,領會“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能深入理解“仁者愛人”,“見賢思齊”,品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體會“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透徹通達“一以貫之”;能用心品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的妙語和深理,感受其向善向好、漸悟頓悟的大智慧、大探求……

中國文化的百般好,需要以中文為橋,需要世界性的廣泛傳播,需要文化經典、文化精品的深度輸出。

21世紀是中國文化復興的世紀,而學好中文是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

讓中文變得更好,變得更具活力,變得更具傳播力——

用“盡善盡美”,用“飛入全球百姓家”,來形容中文及其未來吧!

最前沿,先行者總部——生命本悟,快樂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歡迎訂閱——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經行天下光未央


漢字有三點比較牛

一、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還存在的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都是在公元前就消亡了。古希臘文、古羅馬文也只在科學家的研究文獻中才能看到。歐洲的拉丁文、印度的梵文也屬於死文字了,只有少數人才能看懂。而中國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現在依然在應用,而且使用人數是世界最多的文字。

二、歷史上有三個國家使用我們的漢字做為他們的文字:日本、朝鮮、越南,重要的是他們不用改變自己的語言就可以運用漢字,這是非常奇特的事。我們知道歐洲人所使用的文字都是字母的形式,但各個國家的文字不經過學習,相互間是看不懂對方的文字。表音文字的字母為了配合各自語言發音的不同經過了改造,因此歐洲的文字看著是一樣的,但彼此是看不懂的。漢字是表意的,所以不同語言的國家也可以拿來運用。

三、漢字所要表達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它的字數量相對較少。字和字之間可以靈活組詞,可以用老字組新詞,避免了象歐洲文字那樣要經常造新字。

說完漢字的優勢,再說說它的不足。漢字是表意字,所以它學習起來相對錶音文字來說比較難。我們從古到今學習漢字的方法主要是背、寫,大量的背、寫,以增加記憶和熟練程度,這一點確實是它的劣勢。


悅龍


謝謝題主的提問。首先,個人覺得作為一名中國人,真的太幸運了!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說一點別的答友沒有提到的吧。

個人以為,漢語在所有語言中不僅是最牛的,也是最完美的。

每個漢字都恰好是一個音節。 因為這種特點,才有了對聯、格律詩詞。像希伯來語、阿拉伯語至今都是從右往左,文字中間夾的數字、英文、公式卻是從左往右,比較彆扭但沒辦法。像滿文、蒙古文至今是豎排,無法改成橫排。

因為這種特點,排版較為容易。只要標點是全角的,那麼每行長度就自然都一樣。不用特別處理就自然兩端對齊。而英文就需要拉伸或壓縮單詞間的空格來實現兩端對齊,有時還要將一個單詞分到兩行,此時為了把連字符加到合適的地方,還需要用詞典。

您說,漢語牛不牛?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這個問題,我有興趣,但肯定是很不專業。

這裡談書面語言。漢字有兩個比較牛逼的

1,漢字是二維的

我把英語等,讀堪稱是1維度的,比如dimension,這個維度英文,不能寫成idmeniosn,這個就是錯了,僅僅是排列組合一點不同。

所以英語很重要的前後關係,是一維的,你書寫的時候,也是從左到右,一個方向,很有方向感。你寫第一個字母之後,你一個一個排列下去就是。

而漢字,很不同,有內有外,有上有下,還有米字格的方向性。典型的二維。

比如大家寫“國”的時候,一般是第一筆豎,先外而內的,但是即使這樣對了,裡面的玉字有自上而下,也有不同的寫法。如果您寫第一筆的時候,寫的不好,會影響到後面,說不定裡面放不下一個“玉”......如此等等

如果大家學草書,你會覺得還有其他匪夷所思的寫法,從你面的玉開始寫起的,也蠻不錯。

這種二維甚至多維的練習與我們的思維習慣會很大的不同。

反正我比較受此影響。

2,漢字沒有時態

英文或其他西語,都有時態。

中文,一個字,做,英文好幾個,do doing did done;去,英文也有好幾個go went going;

實際上,do,是現在做,doing,是正在做,did,是做過了,done是做完了。我們的做,“我做”,如果前面後面不加上時間本身,就不知道我是什麼時候做的。

所以,說“我做”,這個意思,這個沒有啥“時間”意義,有點“永恆”的意思。

這一點,大家看過降臨就知道了。這一點蠻神奇的,我覺得也是感覺到孔夫子的論語等等2600年前的東西,居然到了現在依然鮮活有加,就是因為我們不由自主的加入了當下的時態,所謂的“帶入感”,天然的。這一點蠻神奇。


老孔


識得漢字後,見到不識的字可蒙這是個啥字啥意思,蒙不出發音,甲骨文破譯全憑瞎猜,其它文字蒙都蒙不出啥意的,拼音字識得者,也可拼出不識之字的發音,但啥意猜不出的。

真無師的讀古書者,可遇眾多不識之字,但堅持讀下去,再回頭讀幾遍,同有師教告者可同討論的,大概上不相差多少,僅細節差很多,且讀書感未必在其下。這在其它文字國家是不可能的。

漢字追求的是一目瞭然,訓的是偷窺一眼,啥都明白了。

因此中國人相互交流時,不用眼看對方,而瞅其它地方的,若盯看對方就是懷疑他了,要瞅個清楚對方玩啥花樣了,甚至鬥勁上來要打架了。

即不看對方是不設防的表示,盯著對方看就是警惕對方設防或憤了。這同拼音字人群正相反,拼音字的人群直瞅著交流的對方,是關注及熱情的表示,不瞅則是慢待及不理採煩感的表明了。

真玩漢字者可把詞文弄成璣珠文,即文詞任一字開頭都順韻成章,不論由文章第幾篇第幾行第幾個字開始,都可順口順韻成章的,甚至由字詞畫成畫,不細辨只見畫不見字的。

從而漢字入遊戲及趣上了。

且因此形成書法藝術形式了。

其它字僅可達工藝美工字的一扭曲式裝飾形式上,達不到藝術化層面的。因為其字不可斷開分離,差一點就是另一個字了,漢字可任意排放位置,初看及不識章法格式的,看不懂,告之章法格式就讀出文章了。

因而進行漢字文章,不說寫,而說編或輯。即選字排隊。

漢字以“器”字為代表,呈九宮格式的一眼看完看清: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的九個方向方位位置上是啥有啥的訓練方法方式,這是線式文字不可比的。

線式文字訓一排站立者是啥及具體個體是啥,僅換一個個體位置整體鉅變了。死板太很。

如ABC,成CAB就完全不一樣了,圖畫字.契形字都如此。

而,西南改成南西仍意思不變。

漢字的奧妙還有很多,列位可自尋各式樣去,如:

手為基礎的古彖體編字法。

偏旁部首組字法。

實物抽象繪字法。

東拼西湊造字法,等。

同聲轉意法。

同音換意法。

同韻變意法,等。

只不過最好莫入進去,否則耗終生未必探明白了。所以知點皮毛吹吹牛較好過日子些,鑽進去恐怕身邊人怪不務正業不掙錢養家了,廷悲慘的,可落個學究之名就不錯了。

但,真進去趣味十足,可達不枉此生的實現。

盼,我中華有人去解這奧妙無窮之事。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我們曾經用“一學、一字”統治了亞洲多個國家,“一學”是儒學,“一字”是漢字,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榮光照耀了整個亞洲文明圈,書寫了他們歷史傳承。


我們的“漢語圈”鄰居們,有日本、越南、泰國、蒙古等國家,在歷史長河的很長一段時間,

日本、韓國、越南是學習漢語,使用漢字最局典型的三個學生,他們在學習、使用漢字的岔路口上,各自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雖然三個學生都在全力去除漢字,去除漢文化影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是對是錯,歷史終究會給出答案。

日本

日本是學習漢字的學霸,是學習漢語的三好學生,據統計,完整日文字典收錄的漢字多達五萬個,常用的也在兩千左右。

關於漢字傳入日本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秦始皇派徐福尋不死藥,東渡到蓬萊,帶來了漢字。也有說是公元前後,或者是公元三世紀末傳入,雖然時間說法不一,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在漢字傳入前,日本古代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日本的歷史文獻記載都是後來的漢字記載的,可以說,是漢語直接帶動了日本古代文化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那麼問題來了,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已經有口語語言,對於原有口語和漢語如何融合成為一大問題,畢竟全盤放棄原有口語語言也不現實。於是他們接受了漢字,但是對讀音作了部分改變。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叫音讀,讀音和漢語比較接近,雖然接近漢語發音,但是我們也有很多聽不懂,估計當時日本留學生學的太雜沒學好,也可能是學的方言。最大可能是受當時唐宋時期古漢語發音所限,畢竟我們現在漢語發音和古代也有差異。

另一種叫訓讀,保留漢語含義,用日語原有口語發音。說白了就是用漢字為日語口語找個乾爹。這下口語真正變成了可書寫的文字,真是雞賊的可以。一般每個漢字都會有這兩種讀法。

在文字的書寫上,有人戲言,日本把偷奸耍滑發揮到了極致,因為古漢語繁體文字,太複雜,筆畫太多,折磨慘了眾多學渣,於是他們開始偷懶,只用偏旁部首,自己創造了,獨有的萬葉假名,書寫的潦草的叫草假名,更潦草的叫平假名。

韓國(朝鮮人)

遠古的朝鮮人和日本一樣,只有口語語言,沒有文字,都屬於漢字文化的直接受益者。據考證,朝鮮人使用漢字有兩千年的歷史。古代朝鮮學習的漢語發音和含義是完全照搬的老師過去的。但是向下普及時遇到了困難,和朝鮮原有的口語語言也有些衝突,於是,一種即適合朝鮮語音又符合語法結構的簡便文字成為迫切需求,畢竟官方和民眾的語言如果不同,很影響大王的統治啊。於是他們和日本一樣,也從表音文字入手,創制了新的文字——“訓民正音”,也叫“諺文”。幾十個元音和輔音簡單易學,單獨或組合都可成字。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得出現在朝鮮書籍的漢字越來越少,直到1970年,被韓國國語純化運動徹底抹除。至於徹底去漢化帶來的麻煩,想必已經人盡皆知了吧。

越南

越南長期受中國文明的影響最深(去除漢字影響決心也最大),文字上也與朝鮮、日本一樣借用漢字。對於漢語的學習消化,越南則是另闢蹊徑,發明了一種拼音文字叫“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取整個漢字或漢字偏旁,吸取漢字中的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編制而成。


喃字造字最嚴重的問題是濫用形聲法,不僅數量上氾濫,構形質量上也水平不高。因為每個喃字的組成都需要一個或幾個漢字,且多以漢字讀音來視讀,所以學字喃必須先學會漢字,似乎有些多此一舉,畫蛇添足,這種化簡為繁的做法,使得南國之字在民間普及很不利。在越南人民因為語言文字左右為難之時,法國人拍馬趕到,話說文化和歷史的事兒,怎麼和不遠萬里的法國人扯上關係了呢?

下一篇我們講一講《不教拼音的老師不是好神父——誰是利瑪竇先生》


陽光語言矯正師


不能認為漢語牛,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語言,地位應是平等的。

但是,覺得發明漢字的人比較牛。

漢語其實應該分為兩部分,一為語音,一為文字。

語音也就是說話,不同地方的人說不同的話。

首先是不同國家的人說話不同。德國人美國人抑或尼加拉瓜人委內瑞拉人,各說各話。

其次是同一國家的人說話也不同。英語有個正統的倫敦音,國內各地方言差別天壤,所謂的十里不同音。

文字,拉丁語系,用字母來拼寫。

漢語,用固定格式的筆畫書寫。

漢語不牛,但漢字卻真的牛。與漢字相聯繫的造紙印刷則更牛。

漢字難寫卻好認,這是第一牛。一個漢字包含的信息量遠勝於其他任何語言,這是第二牛。掌握3000個漢字就可以達到大學生的閱讀能力,3000個拉丁文單詞最多能表達小學低年級的點東西,這是漢字第三牛。漢字書寫雖難,但書寫美,寫好了可成為藝術品欣賞,這是第四牛。漢字包含了中華歷史文化,很多漢字都有深刻的哲理故事,每個字造出來都有典故,這是漢字第五牛。見字及意,這是漢字第六牛。

仔細總結,漢字還有很多牛的地方,為記錄漢字,發明了紙,這對人類文明進化是最大的促進,而印刷術則為人類文明進化如虎添翼。

就語言來說,各種語言地位平等,但就文字來說,漢字這麼多牛的地方優於其他所有文字。

但漢字僅是漢語的組成部分,不能認為漢字牛就說漢語牛,這個要注意區別開來。


布衣吳新建


漢語究竟牛在哪裡?小僧對漢語毫無研究。然而,比較西語用字母構成詞,再組成為詞組,句子。漢語卻從最初的象形文,甲骨文,再衍生到近代的繁體,簡體字。

漢語的一字多義,同音多義,多詞近義,詞義隨境而變,隨情而變。他的豐富程度要遠遠大於其他語言。況且,漢語的發展不單單是字形的簡單演變,同時無時不被思想文化中的哲學所影響。他的簡單的一詞一句,常常會包含著一個背景,一個故事,可說是寓意深刻!印象中,西語就像一件單一的物品實實在在看得到,而漢語就像一幅圖,包羅萬千,讓人遐想,表面和後面都有東西。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有很多原始部落居民最初也同樣會用象形的動物和物體來表達思想。然而卻最終未能形成如同漢語一樣的文字。以致最後不了了之,好似遭遇文化斷層,只在今天的考古中才被發現。而漢語卻能成功的避開了這樣的斷層,成功跨越,最終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文化,正在為近二十億的世界人口所使用,它牛就牛在這裡!


小和尚釋廣德


21世紀是漢字世紀,漢字是中國人貢獻給全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漢字的發明本身就是石破天驚的大事件,讓中華文明成為唯一延續五千年而不中斷的文明,漢字成就如此巨大,而至今為止,漢字的效能只發揮了1%,至今人類已經成功進行了兩次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人類的下一次革命將是文化革命,工業革命創新了人類生產方式,信息革命創新了人類溝通方式,而文化革命將創新人類協同方式,工業革命肇始於蒸汽機的發明,信息革命肇始於電的發明,而文化革命有賴於漢字效能的充分發揮,漢字先生破解了漢字密碼,讓人類更便捷掌握使用漢字,所以,文化革命將肇始於漢字先生的發明和推廣。


漢字先生


英語單詞中,狗,與小狗,馬與小馬,公牛母牛,公雞母雞,都是完全不同的詞彙。中文卻很簡樸,雄渾。只在名詞前加上小,公,母,即可。省了很多事。多快好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