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金戈铁马参加对越海战,如今太平盛世安心当个保安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霍建国,“建国”这个名字是在公社当干部的父亲为我取的。父亲没对我说过名字的含义,但现在想来,父亲当时把“建国”二字赋予我,心中一定是抱着殷切的期盼,希望我能建设报效国家。

1959年3月1日我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镇上庄坨村的一户普通人家,那个年代,叫建国的孩子很多,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上小学时,接受族人的建议,我改名叫霍士森,名字与哥哥霍士林排着。但我觉得人对某种事物的执着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我认准建国这个名字,17岁那年,我执意把名字改回建国。我当兵的主机班就有三个叫建国的。这一生,名字能与祖国相连,我觉得特别荣幸。

1976年2月,我念完高中进入当地修配厂做收费员,工资不低,工作也清闲。很多人羡慕,可我却觉得年轻人干这个太闲了,这不是我内心渴求的。1978年,19岁的我毅然辞掉工作,参军入伍,去部队的大熔炉锻造。这张照片是全家送我参军出发时在镇上拍的一张合影,当时二妹、三妹正在上学没有在照片中。


1978年2月底,我和秦皇岛市海港区、抚宁县石门寨区的 40名战友来到上海市东海舰队第一训练团学习舰上内燃机专业知识。学习结束后,我于1978年11月2日从上海吴淞口军港登上我国唯一的一艘对空导弹护卫舰,全舰有战友200多人。多年来我们七度北上,最北到达辽宁省葫芦岛,两度南下,最远到了南沙群岛,巡逻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

参军光荣,父母都特别支持。我入伍后,家里的经济条件急转直下,父亲一人挣钱,养活家里的四个妹妹,日子艰难,后来我才知道,最多的一次,我家欠生产队900块粮食款。这些父母都没和我透露,写信时一直叮嘱我在部队好好干,家里的事儿不用我操心。

1979年10月,离家快2年的我终于回了一次家。当时,531舰停靠在秦皇岛港码头,晚上六点停靠,次日早晨六点启航,只待12个小时。部队领导体谅我,让我回家看看。我特别兴奋,找人借辆自行车,摸黑狂蹬30多公里。到家后,母亲忙着点灯给我炒花生,凌晨3点多,父亲又骑车把我送到码头,这一宿在路上的时间就花了大半,根本顾不上好好叙旧。


在舰上的生活一晃十多年,最让我骄傲的是1988年随舰参加中越 “314”海战。88年春节当兵10年的我回家探亲,大年初一早晨,全家人正围在桌子旁边要吃多年来才团聚的第一口水饺,公社送来部队大年三十发来的电报。听到电报信后,父亲心情略显沉重,母亲也一下子沉默了。初二早晨父亲担心交通不便,找到一家小厂双排座汽车送我去秦皇岛火车站。我登上奔向上海的列车,到上海后前往十六铺码头换乘上海到浙江舟山的客船。

当我回到部队上舰后发现全舰人员正在挂装三七炮弹,打仗时对于军舰最重要的就是炮弹和燃油,三七炮每分钟可以发射360发,挂弹的工作量很大,全舰人员有空就挂。回到舰上我才知道,这次531舰从东海到南海的南沙群岛执行紧急任务。

东海舰队共出动四艘军舰,从浙江舟山出发经过台湾海峡到广东湛江军港大约4昼夜,湛江补给后奔向南沙。这一路风大浪高,南海水深浪急,外加长时间远航,对东海舰队531舰的机电部分是一次重大考验。主机一旦故障舰艇将失去动力,我作为主机班长深感责任重大。图为劈风斩浪的531舰。图为531通过台湾海峡时的影像。


198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中国政府决定在南沙群岛永署礁建立海洋观测站。当中国开始建站后,越南便派出舰艇企图阻挠。鉴于这种情况,531舰奉命到永暑礁支援。永暑礁任务完成后,531接到新任务去赤瓜礁支援南海舰队。

领导在战前动员会说,全舰人员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党和国家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会上还特别强调,如果有突发情况我军绝不开第一枪。图为当年531舰派反潜兵登礁前开动员会。

1988年3月13日,我所在的531舰抵达赤瓜礁附近海域。14时25分,中国海军502号护卫舰抵达赤瓜礁,准备对礁盘水文地质情况和沉船位置进行勘察。17时左右,502舰雷达发现3艘越南舰船向赤瓜礁方向驶来,502舰做好战斗准备。3月14日6时,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放下一条木船装载着全副武装的越军和构筑工事用的材料,强行登上赤瓜礁。


至7时30分,越军上礁人员共43名,此时中国海军舰队后续登陆人员上礁,502舰有33人上礁,531舰有25人上礁,中国登礁总人数增加到58人。此时在赤瓜礁上,礁盘北边是58名中国官兵和五星红旗,礁盘东边站着43名越南官兵和金星旗。双方在相距210米的礁盘上武装对峙。图为战友们坐着快艇前往赤瓜礁执行任务。赤瓜礁位于北纬9度43分9秒,东经114度16分57秒,为南沙群岛九章群礁中一干出面积较大的礁。

3月14日8点10分,越军开始向中国军人做侮辱性的动作。8点20分,海上指挥所发出命令:“把他们挤出礁盘。”中国十几个守礁战士与越军护旗人员发生冲突。战友杜祥厚折断越南旗杆,反潜兵张清收缴了越旗。一名越军举枪瞄准张清,杨志亮伸出左手抓住越军枪管向上托。越军枪响,杨志亮左臂顿时被子弹击穿。8时47分。越军打响第一枪。礁上的战友立即一边反击,一边按既定方案迅速后退,以利中国海军高射机枪火力支援。

随即,我所在的531舰接到命令主打越南的5100吨505登陆舰。我在主机上工作,舰上有两部12000马力的主机,由对应的两个班组操控,我作为主机2班的班长,战斗中我亲自操控主机。由于531舰是双100炮,开起炮来需要拉开距离,操控主机调整舰艇战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31舰距离敌舰30链边机动边射击,当即击中越505舰7发100毫米炮弹,其前炮被摧毁,烟囱被击中,驾驶台起火。我亲眼看见越军在船上挂起了象征投降的白衬衣。为免沉没,505舰向附近的鬼喊礁抢滩。抢滩后燃烧了5昼夜,舰艇彻底烧毁,后被拖回越南军港始终无法修复。

这是531舰的100主炮正在退弹壳,战斗中发射50余发,命中敌舰7处。

在这里我给大家透漏一个小故事,531舰虽然是导弹护卫舰,但是在 赤瓜礁海战中,却没有搭载1枚舰空导弹。我在回家探亲前531舰进入船厂修船,我收到电报赶到部队时船已经准备出海了,出发时531的红旗61导弹无法发射,赤瓜礁海战后为了防止越南派飞机偷袭军舰,531将红旗61舰空导弹教练弹“上架”,应对空中的越军苏-22飞机,直到军舰顺利的回到海南岛基地,531舰上的红旗61教练弹有效的震慑了越南空军。

战斗中我听从舰长的命令操纵主机,冒着纷飞的子弹镇定操作,准确无误执行了舰长下达的96个命令,由于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战斗中,我聚精会神,略带亢奋,不敢有丝毫懈怠。大炮一声声巨响,机舱里的战士们也异常兴奋。

海战结束后,战友为我在船上拍了张照片,我背后就是南沙群岛的永暑礁。

3.14海战是中国继1974年西沙海战后的又一场海战。314海战的海上战斗,从8时48分502舰开炮还击,到9时35分556舰奉命停止射击,历时48分钟。中国海军共消耗100毫米炮弹285发,37毫米炮弹266发,以一人轻伤,舰艇无任何损坏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沉越南舰艇2艘,摧毁1艘,缴获越军军旗一面,俘虏越军9人,击毙越军527人的耀眼战果。图为531舰战斗结束后首次返回舟山母港。

南沙3.14赤瓜礁海战后,我海军进驻赤瓜礁、东门礁、华阳礁、渚碧礁和南薰礁等6座礁盘,并修建永久性高脚屋,为中国在南海赢得了难能可贵的战略立足点,填补了建国40年来都没能在南沙群岛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空白。图为531舰回到母港舟山后受到英雄般的礼遇。


因为我在南山3.14赤瓜礁海战中表现出色,圆满完成了上级的各项指令,多次用主机调整战舰占领有利战位,荣获三等功。图为我的三等功奖章,它见证了一位老兵的峥嵘岁月,也为我的军旅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1年我转业到秦皇岛港务局。一开始我在包装队干钳工,1997年,擅长文字工作的我被调往港务局五公司宣传科工作。

笔和相机又成为我的“新武器”,我拍摄记录港口日常生产、到港的一些新货源和一些重大的技术改造,向外界展示港口的风采。

从事宣传工作的十多年,我在市级、省级和国家媒体刊发了很多照片和稿件,至今,家中还保留着当年的报纸,那些泛黄的报纸,是对那段兢兢业业的日子最好的纪念。

当年单位统计我们的发稿任务要看到发稿单位发来的稿费汇款单,这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正是这个要求,我的剪报里还都保留着当年留存的汇款单凭证。

1997年,我又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4月3日,停靠在秦皇岛港码头的天津远洋运输公司货轮“赤云”号突然起火,消防和救援人员很快赶到奋勇扑救,我也冲上起火的货轮,拍摄了大量鲜活的现场救援画面,用光了三卷胶卷。事后,远洋公司为感谢我留存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提出给予现金奖励,我婉言拒绝了。军人的天性告诉我,干一行爱一行,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2014年,我退居二线,闲不住的我在58同城上找到一份海港区锦绣家园当保安的工作,咱当过兵的人身上有着军人的勇气和无畏。 2015年1月,我和同事在河堤路上巡逻,合力救了一名遭遇抢劫的女子。因为这件事,我还登上了当年的《秦皇岛晚报》。


家里的一儿一女在我的言传身教下,也是一身正气。女儿霍宗泽12岁时,独自一人在海边救起一名溺水的游客,还获得秦皇岛市海港区颁发的见义勇为证书。图为女儿接受秦皇岛市贫民偶像颁奖我们一家在台上的合影。

如今,我60岁了,常年冬泳的习惯让我保持着健康的体魄,满头乌发,大家都说我不像60岁的人。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要锻炼好身体,现在还不到“退休”的时候,今后我要收集整理军旅生活小故事和秦皇岛港杂货生产的影像、资料,让后代了解祖国现在的安定繁荣来之不易,在教育好子女的同时让我们第三代第四代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让爱国精神代代传承!#自拍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