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春秋战国—赵国(四) 埋骨何须桑梓地 却总被雨打风吹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永录乡永禄村村民,在自家的田地里,修整田地,竟然在锄地的过程中挖出了许多的白骨,村名通过村委会报告上级,于是派来了考古队,考古队考察之后确定这些白骨年限属于战国时期,再结合高平地理位置及史料确定此处为历史上长平之战古战场!

不禁使人联想到在高平谷口村的一些历史遗迹骷髅庙、骷髅山.....

春秋春秋战国—赵国(四)  埋骨何须桑梓地 却总被雨打风吹露

谷口村位于高平市治西2公里处,隶属南城办事处,村子四面环山,地处山谷地带,只有一个山口与外界相通,山谷狭长,绵延数里,最早的名字叫杀谷。后改为省冤谷,而后又叫哭头。村里现有白起台、头颅山、骷髅山、骷髅庙等遗址。

骷髅庙位于谷口村正中,建于数丈高的土台之上,庙宇坐北向南,只有一进院落,现为清代建筑。庙里大殿三间,悬山顶,琉璃脊,筒板布瓦屋面,前出廊结构,枋上施斗栱,明间槅扇门,次间为窗,大殿内供奉男女塑像各一尊,据说为骷髅大王夫妇。也有一说为赵括夫妇,所以骷髅庙又叫赵王庙。此外庙里建有东西厢房,保存碑刻十余通。

春秋春秋战国—赵国(四)  埋骨何须桑梓地 却总被雨打风吹露

长平之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秦国在关中地区经过商鞅变法后,已日益强盛,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之后,军力也盛极一时。两国开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公元前261年,秦国大举攻韩,在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后,秦军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孤悬于外的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军民,在上党太守冯亭的带领下投靠赵国,赵国欣然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矛盾全面激化。秦王乘机出兵攻赵,赵军在大将廉颇的率领下,在长平一线扼险而守,摆开阵势期待与秦军决战……

春秋春秋战国—赵国(四)  埋骨何须桑梓地 却总被雨打风吹露


从长平的地形来看,当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境内山峦绵亘,丹河从境内纵贯而过,又有五大支流呈网状遍布全境。其地理环境在战争中极具价值——不仅守军在山地作战中有险可凭,在西、北方面又有高平关(今高平、沁水界),长平关(今高平、长子界)、故关(今高平、长治界)等诸多要塞可以防守;当年廉颇进驻长平,可见是一位谙熟军事的战略家的精准选择。

山西多山,古来交通运输、军队行军容易受地形条件制约,廉颇充分利用了长平的地理优势,依次在这里构筑三道防线:即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其中,空仓岭防线南北长达40公里,与高平古寨和秦城三者呈椅角之势,构成防卫集群;丹河防线东南长达亦40公里,并拥有高平关和韩王山两大制高点,登高而望,可使整个战场敌我态势了如指掌;而百里石长城防线西起丹朱岭,逶迤向东经南公山至羊头山,再经金泉山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因沿山亘岭而构筑有简易的石长城而得名,它担当起了邯郸安危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这样,在公元前262年春夏间,长平之战打响,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秦军主将王龁率领秦军于沁河沿线突击。初战,秦军锐不可当,一举便攻破了空仓岭,赵军企图作出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结果没有成功,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数日后完全陷落。

但秦军的进攻,并没有让廉颇失去信心,相反,廉颇在初战失利后,反而摸透了秦军的底细,他明白不可与其正面硬拼,于是,这位身经百战、老成持重的将军,没有再出击收复空仓岭,而是选择撤回丹河东岸,以河险为依托,固守第二道防线的有利地形,以不变应万变。


春秋春秋战国—赵国(四)  埋骨何须桑梓地 却总被雨打风吹露


把这场战争变成了相持战,《史记》中也有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双方僵持,竟然耗了3年时间,急于求战的秦军主将王龁一筹莫展,却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再加上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维艰,又被冠上好战嗜杀之名,当地居民见了秦军就跑,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源源而来,更有上党吏民全力支持与合作,很快,优势倒向了赵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