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先说个小插曲。

一次,看到个读书类的公众号,​推送了格非的《十五岁出门远行》,篇幅不长,人在困境里的执着,还有陌生人身上人性的暖,都让人读得荡气回肠。正感慨间,看到文章末尾放了作者简介如下:

​格非,牛奶咖啡组合成员,1982年3月23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音乐制作人、键盘手……

这,不是张冠李戴了么?别的不说,​文章的开头就写着,“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而这边,1982年才出生。貌似,这是篇自叙类的小散文,不是写小说吧。

于是,郑重其事留了言,把作家格非的简历百度来复制粘贴放了上去--

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这下,1980年,作者15岁(姑且算是有周岁、虚岁之别吧),高考失利,复读,来年考上大学,所有这一切,一下全都对得上号了。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不是我较真,而是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的自觉,在这个世界里寻找真,早已潜移默化融进了血液里。具体到文字里,就是事实的真,感情的真,或者,逻辑上的真,都是要能立住脚,才能得到情感的共鸣。

这些题外细节的严丝合缝,让我深信不疑这是一段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事件。由此,所有读后的感触,都可以直接秉持一个拿来主义,成为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其可信程度,较之小说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直观了许多。

这篇小文章讲的事很简单,十五岁那年,“我”高考失利(话说作者参加高考时的年龄挺小的),妈妈让“我”跟着师傅当学徒,将来也做个木匠,可“我”想要继续高考,要读大学。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一个没有关系、没有门道的家庭,能为作者提供的资源,基本可忽略不计。就在他差点儿要向命运妥协之时,他遇到了几个人生路上的贵人--

一个是镇上的小学老师,姓翟,在一个夜里,敲响了他家的门,说,可以引荐他到朋友所在的谏壁中学复读,那可是他们那里的最好的中学。可以说,在看似无望之中,他给作者指了一条路。

另外一个,哦,应该是两个,是他在文教局遇到的。他们为他开了假的成绩证明,让他得以顺利复读,最终考取大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留名。说到先锋文学,少不了他的《褐色鸟群》。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曾经,套用总结中心思想的路数,会直观地得出自己的观感:在人生的过程里,唯有拥有矢志不渝的执着,和挑战不可能的勇气,才能在困境里为自己打开一扇窗,开出一条路。

关于这些,是可以拿自身经历简单说两句的。在我刚到郑州那一年,在一家卖保健食品的公司实习,主管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那时,初次试水销售,又是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什么都得学着适应。

不给自己找借口,遇到大事小情,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很有点儿打鸡血的状态。干了不到两个月,最终,还是从那里走人。我这人一时拿出点儿勇气还是绰绰有余,时时刻刻把自己往殚精竭虑上逼,还是太强人所难。

不过,还是会在人生的某个节点,想打退堂鼓时,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真的把能想的办法,能借助的力量,都用上了吗?真的,再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其实,人总是很容易妥协,很容易退缩的,总能为自己找各种光明正大的理由。讽刺的是,一时的海阔天空,得到的,却是时过境迁之后的悔不当初: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如果,早一点儿看到格非的这篇文章,如果,能早一点儿明白世事的真相,是不是在艰难之时,也会多一些往前冲的动力,而不是过早地与生活握手言和。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这里同样适用。之前,总是习惯单一视角看问题。等人生走到了中场,学会了左看右看,权衡一番。更因为尝过了人间暖凉,而感动于文中作者遇到的好心人。

那个把“我”引荐给朋友所在中学的翟老师,与作者非亲非故,素不相识,却在一个夜里挨家挨户打探到他的家,为他的人生照进了光亮。这些,本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是什么让他如此热心,且不辞辛劳?

还有文教局的两个老师,在得知“我”想要一份假的成绩单,目的是达到谏壁中学的补习要求,他们商量了几分钟,竟然就同意了。从工作规则方面来说,他们算是失职吧?

可是,我怎么从这里看到了人性的暖。他们都是平凡又普通的人物,只不愿看一个力求上进的少年,在一次考试的失利之后,从此断了求学的路,而义无反顾伸出了援手。

“苟富贵,勿相忘”,最好的回报,也必是同用此心,超脱于规则之外,职责之外,以一颗悲悯的良善之心,温柔相待世间种种。只是很多时候,我都当它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出于对人性的不十分确信。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作为一个读者,不论怎样解读,都无法对作者在文末的感慨装作视而不见,说它是基于全文的升华之辞也好,说它是作者一贯的行文观念也罢,它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看世界的视角:

对我而言,生活实在是太奥妙了,它是由无数的偶然构成的。

你永远无法想像,会有什么人出现,前来帮助你。

我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相信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呢?

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博尔赫斯,喜欢休谟,喜欢不可知论,因为我觉得生命是如此脆弱。

而生活很神秘,我觉得跟后来的写作,也有相关之处。

生活是不可预知的。下一刻,你不知道会遇到些什么人,会经历些什么事,未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像是一个剧拉开了帷幕,要怎样演绎,全看会有都哪些元素一一添加进来。

学当代文学史的时候,读过格非的《青黄》,这是先锋文学中一篇称得上优秀的作品。从青黄起源,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探寻,

可在寻找之中,会恍悟生活是碎片化的,是主体空缺的,在不断的消解之后,又不断的被重建。

而这些重新回到这篇短小的《十五岁出门远行》,在被作者记录下的一个个时间节点,呈现的,也不过是零散的事件表相,不知道其前因为何,因与作者有了关联,所有的果才催化得具体又明确。于是,不得不承认,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未知,又零散的。

《十五岁出门远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样来解读


​-END

【作者简介:青青竹叶青。山高水远,文字相伴。浅浅文,淡淡情,写不尽的诗与远方。你若恰好在,我们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