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先說個小插曲。

一次,看到個讀書類的公眾號,​推送了格非的《十五歲出門遠行》,篇幅不長,人在困境裡的執著,還有陌生人身上人性的暖,都讓人讀得蕩氣迴腸。正感慨間,看到文章末尾放了作者簡介如下:

​格非,牛奶咖啡組合成員,1982年3月23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工商大學,音樂製作人、鍵盤手……

這,不是張冠李戴了麼?別的不說,​文章的開頭就寫著,“1980年夏天,我參加了第一次高考”,而這邊,1982年才出生。貌似,這是篇自敘類的小散文,不是寫小說吧。

於是,鄭重其事留了言,把作家格非的簡歷百度來複制粘貼放了上去--

劉勇,男,筆名"格非",生於1964年,江蘇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這下,1980年,作者15歲(姑且算是有周歲、虛歲之別吧),高考失利,復讀,來年考上大學,所有這一切,一下全都對得上號了。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不是我較真,而是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的自覺,在這個世界裡尋找真,早已潛移默化融進了血液裡。具體到文字裡,就是事實的真,感情的真,或者,邏輯上的真,都是要能立住腳,才能得到情感的共鳴。

這些題外細節的嚴絲合縫,讓我深信不疑這是一段真實發生在生活裡的事件。由此,所有讀後的感觸,都可以直接秉持一個拿來主義,成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其可信程度,較之小說的“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又直觀了許多。

這篇小文章講的事很簡單,十五歲那年,“我”高考失利(話說作者參加高考時的年齡挺小的),媽媽讓“我”跟著師傅當學徒,將來也做個木匠,可“我”想要繼續高考,要讀大學。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命運的轉折點,一個沒有關係、沒有門道的家庭,能為作者提供的資源,基本可忽略不計。就在他差點兒要向命運妥協之時,他遇到了幾個人生路上的貴人--

一個是鎮上的小學老師,姓翟,在一個夜裡,敲響了他家的門,說,可以引薦他到朋友所在的諫壁中學復讀,那可是他們那裡的最好的中學。可以說,在看似無望之中,他給作者指了一條路。

另外一個,哦,應該是兩個,是他在文教局遇到的。他們為他開了假的成績證明,讓他得以順利復讀,最終考取大學,在當代文學史上留名。說到先鋒文學,少不了他的《褐色鳥群》。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曾經,套用總結中心思想的路數,會直觀地得出自己的觀感:在人生的過程裡,唯有擁有矢志不渝的執著,和挑戰不可能的勇氣,才能在困境裡為自己打開一扇窗,開出一條路。

關於這些,是可以拿自身經歷簡單說兩句的。在我剛到鄭州那一年,在一家賣保健食品的公司實習,主管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真的用盡全力了嗎”?那時,初次試水銷售,又是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什麼都得學著適應。

不給自己找藉口,遇到大事小情,都要想方設法去解決,很有點兒打雞血的狀態。幹了不到兩個月,最終,還是從那裡走人。我這人一時拿出點兒勇氣還是綽綽有餘,時時刻刻把自己往殫精竭慮上逼,還是太強人所難。

不過,還是會在人生的某個節點,想打退堂鼓時,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把能想的辦法,能借助的力量,都用上了嗎?真的,再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其實,人總是很容易妥協,很容易退縮的,總能為自己找各種光明正大的理由。諷刺的是,一時的海闊天空,得到的,卻是時過境遷之後的悔不當初: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如果,早一點兒看到格非的這篇文章,如果,能早一點兒明白世事的真相,是不是在艱難之時,也會多一些往前衝的動力,而不是過早地與生活握手言和。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在這裡同樣適用。之前,總是習慣單一視角看問題。等人生走到了中場,學會了左看右看,權衡一番。更因為嘗過了人間暖涼,而感動於文中作者遇到的好心人。

那個把“我”引薦給朋友所在中學的翟老師,與作者非親非故,素不相識,卻在一個夜裡挨家挨戶打探到他的家,為他的人生照進了光亮。這些,本不在他的職責範圍之內,是什麼讓他如此熱心,且不辭辛勞?

還有文教局的兩個老師,在得知“我”想要一份假的成績單,目的是達到諫壁中學的補習要求,他們商量了幾分鐘,竟然就同意了。從工作規則方面來說,他們算是失職吧?

可是,我怎麼從這裡看到了人性的暖。他們都是平凡又普通的人物,只不願看一個力求上進的少年,在一次考試的失利之後,從此斷了求學的路,而義無反顧伸出了援手。

“苟富貴,勿相忘”,最好的回報,也必是同用此心,超脫於規則之外,職責之外,以一顆悲憫的良善之心,溫柔相待世間種種。只是很多時候,我都當它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出於對人性的不十分確信。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作為一個讀者,不論怎樣解讀,都無法對作者在文末的感慨裝作視而不見,說它是基於全文的昇華之辭也好,說它是作者一貫的行文觀念也罷,它都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看世界的視角:

對我而言,生活實在是太奧妙了,它是由無數的偶然構成的。

你永遠無法想像,會有什麼人出現,前來幫助你。

我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相信生活是一成不變的呢?

為什麼我會那麼喜歡博爾赫斯,喜歡休謨,喜歡不可知論,因為我覺得生命是如此脆弱。

而生活很神秘,我覺得跟後來的寫作,也有相關之處。

生活是不可預知的。下一刻,你不知道會遇到些什麼人,會經歷些什麼事,未來,對於一個人來說,像是一個劇拉開了帷幕,要怎樣演繹,全看會有都哪些元素一一添加進來。

學當代文學史的時候,讀過格非的《青黃》,這是先鋒文學中一篇稱得上優秀的作品。從青黃起源,開始了一段神奇的探尋,

可在尋找之中,會恍悟生活是碎片化的,是主體空缺的,在不斷的消解之後,又不斷的被重建。

而這些重新回到這篇短小的《十五歲出門遠行》,在被作者記錄下的一個個時間節點,呈現的,也不過是零散的事件表相,不知道其前因為何,因與作者有了關聯,所有的果才催化得具體又明確。於是,不得不承認,生活的本來面貌,就是未知,又零散的。

《十五歲出門遠行》:生活的真相,只看你怎樣來解讀


​-END

【作者簡介:青青竹葉青。山高水遠,文字相伴。淺淺文,淡淡情,寫不盡的詩與遠方。你若恰好在,我們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