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會國畫的都會書法是真的嗎?二者有什麼聯繫?

大器書法幽默風趣


先說第一點,畫國畫的人都能書法。書畫同源,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經典名言,確實,國畫也好,書法也罷,中國的書畫工具用的都是同樣的筆墨紙硯,毛筆與宣紙的關係,就是國畫與書法的關係。


陳莊山水畫

國畫裡的一筆一墨,點染蹭擦,通過毛筆的書寫體現;書法,起筆、行筆、收筆,全是筆,國畫與書法,靠的是用筆。畫國畫的人,從一開始,就在不知不覺中鍛鍊了用筆的習性,可以說,畫畫不一定書法好,但用筆的感覺,始終浸融在書寫當中。


陳莊山水畫

再說第二點,書法好能促進國畫。常說,中國畫是寫意的,寫意就是書法的意向,不求形似,但求意到筆不到。國畫的“寫”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元四家的倪瓚,清四僧的石濤,都是靠“寫”而造就繪畫的高度,名垂青史!


陳莊山水畫

畫國畫,書寫是正道!這些年來,我有意無意在創作中往這方面努力,希望“寫”出來的作品,造就自己的個人面貌,事到如今,確是有了希望。畫國畫的人多練書法,毫無疑問,能夠促進作品的境界。


中國山水畫工作者


是真的。啟功原本是個畫家。

啟功先生小的時候家貧,為了謀生跟隨老師學習國畫。

先生的畫有童子功,到了青年時代已經把國畫畫的很出色了,但有一點字寫的不好。

有一次,他舅舅前去討畫,對他的畫讚不絕口,他準備在畫上題字,他舅舅忙說,別寫別寫,你畫是真好,字大丑了。千萬別寫!啟功那個尷尬啊,於是發憤鑽研書法,甚至把黃金分割理論都用上了。最後自成一體啟體。在後來啟功的書法風頭蓋過了自己的國畫。

其實啟功當時字並不醜,但比自己的畫差多了。為什麼這麼說?凡是會國畫的人,他們的控筆能力都不弱,對筆墨紙的掌控、字的結構組合等能力相當強,縱然說書法有點差,也絕對比一般人強。就像啟功先生一樣,書法不大好,稍加練習,書法水平就上去了。

因此,會國畫的人,書法也差不到哪裡去。


天中照心


這個觀點是對的,中國書畫開始形成有記載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竹林七賢”最為代表。國畫六法的運用是古代傳統意義概念,如今一般人都不寫毛筆字了。所以站在時代角度,書法也是考量當代國畫的一大因素。筆墨的表現變幻莫測,歸結起來,大凡用筆有正、側、順、逆,橫塗豎抹、拖泥帶水、渴染干擦,一法至萬法通。所謂無法而法才為至法。墨分濃、淡、幹、溼、焦,施之於毫素,變化於筆端,心手雙暢,神韻頓生,故而普通愛好者,瞭解和掌握六法,便於理解古人品評繪畫的標準和著眼點,中國書畫能通神妙之境,其實,並非虛妄之言。如果連書法都寫不好,談筆墨功夫也是片面的。所以要想畫的好同時必須加強書法訓練……



水墨丹青之人生


都說會國畫的都會書法,但是我卻稍微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原因是會國畫的都稍微會寫毛筆字,不一定都會書法,原因是書法書法,是書寫的法則和技巧,不一定用毛筆寫出來的都叫毛筆字,畫家,尤其是畫國畫的畫家,他們一般畫畫的工具都是毛筆,可是他們用毛筆寫出來的字一定是就是書法嗎?不一定吧!他們只不過是經常使用毛筆,對毛筆書寫具有一定的熟練度,只有經過書法技法訓練的,有過鑽研臨摹的學習,書寫出來的才能叫做書法,現實中有好多的畫家寫出來的字根本沒有藝術可言,只不過是留下一個記號而已,代表著是自己的畫作而已,僅此罷了。

關於二者的聯繫,二者的聯繫在於書畫同源的書法,書法的源頭就是會畫,因為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文字的產生,人們依靠圖像來辯識,也就出現了個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其實是對書畫同源最好的解釋,那時候畫就是字,字就是畫,兩者密不可分,合二為一,比如旦,月,日這些象形字,特別形象,分明就是一幅畫,二者的起源是相同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差別,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也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在差異化的同時,又有相同的祖先!就像分家的孩子,雖然各自成家,但是始終流通的是文化的血脈。





姚若兮


繪畫在中西方都有一定的歷史,也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西洋畫和國畫就像是並行的選手,很難評定哪個厲害,那個更有內涵。

而書法則不太相同,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書法創作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篆隸楷行草,無不充滿著韻味,中國書法很講求意境,書由心造,書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各朝代更迭而越發光彩,同時流派也越來越廣泛。

最早闡述書畫同源這個道理的是趙孟頫 ,曾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在這個時候在繪畫創作中大量使用以寫代描,用書法的筆法來創作,這與宋朝的宮廷畫是有很大區別的。再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畫被賦予了更多的魅力,兩者相互豐富彼此,成就了彼此。

“文化”的定義,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琴棋書畫,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基於上面的兩點,我們聽過西洋畫,卻很少聽說西洋書法,書畫本同源,書法有豐富了繪畫的表現形式,所以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陝西藝宣書畫研究院蒲


您好,我是青翁文化,很榮幸和您探討。

您的問題,會國畫的都會書法嗎?您想表達的潛臺詞就是可以達到書畫雙絕嗎?鄙人的觀點是:少之又少,因為國畫和書法是兩門不同的學科。

我們先來看什麼叫國畫?國畫是我泱泱中華獨有的傳統藝術,“國畫”一詞起源於漢朝,也叫繪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的題材分為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至於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鋼筆畫等那都屬於西洋畫範疇,不屬於我國傳統藝術。

――歷史上的繪畫名人有吳道子、閻立本、王維、張擇端、趙孟頫、倪瓚、唐寅,文徵明、董其昌等。

△“畫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再來看什麼叫書法?書法就是書寫的方法。自夏商周開始,集大成於魏晉,五體具備,技法已到巔峰。

――書法名人則有二王,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等。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繪畫注重結果,書法注重過程。兩者同樣是高雅藝術,都是技術活,看似有關聯,實質有很大區別:

首先,繪畫講究可塑造性和可修改性,書法講究“一次性”。作畫的過程中,即使有一筆失敗了,但是並不致命,還能再進行修改和塗抹進行遮掩。書法則不然,下筆穩準狠,意在筆先,一旦落筆,就意味著無法修改。一個點畫失敗,整個字的結構就失敗,一個字失敗,整副作品就前功盡棄了。

其次,繪畫界和書法屆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有些人書法寫的很好,但他完全不懂國畫。有些人畫的很好,卻連落款的字都寫的很差。有人會說,難道就不能同時發展,書畫雙絕嗎?有,但這樣的人幾百年一遇,實屬天賦異稟,人中龍鳳。

要想書畫雙絕,談何容易?除非邊學書邊學畫,同時進修,歷史上真正能做到書畫雙絕的人有嗎?――有,就那麼幾個,例如趙孟頫、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但讓他們揚名立萬,千古流芳的不是他們的畫技,而是書法。

△董其昌 山水圖

國畫是國畫,書法是書法,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不必再糾結“書畫同源”、“書畫全能”,那只是一種美好的讚譽,有生之年,能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已是難能可貴。

如果有人問,會國畫的都會跆拳道嗎?會國畫的都會變魔術嗎?你可以明確的告訴他:絕對不會!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青翁文化


簡單的說,書畫同源是指書法和國畫,相輔相成,國畫離不開線條的運用,而這個線條當中,蘊含了書法的造詣和用筆,線條的韻律、生動,也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和品位。主要是用的毛不同,筆鋒不同,一般書法用比的比肚比較圓,筆頭很粗吸水性較好,多為羊毫。國畫用筆,筆頭較細,有羊毫,和狼毫。多為長鋒。






純手繪畫子沐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會國畫的都會書法”,這種說法不正確,但是國畫和書法二者之間不是完全割裂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為什麼說會國畫的不一定會寫書法呢?這是因為國畫分為好多種,從繪畫材料和表現方法來分類,國畫有水墨、重彩、淺絳、工筆、寫意和白描等。其中畫工筆、白描、工筆重彩等的畫家中,可能就存在寫不好書法的畫家。首要的原因是由這幾種國畫種類的繪畫技法所決定的,例如白描是以線為表現手段的一種獨立的繪畫藝術,它依靠線條本身的剛柔、粗細,精巧、方圓、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同時線條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審美效果。這些畫家都是用極細的線條均勻地、細微極致地勾勒景象,例如樹梢、葉脈,人物的鬍鬚、毛髮等,畫的要根根可數,因此畫這樣的國畫,一般書法用筆是無法實現的,要用工筆畫的專用筆。工筆畫勾勒線條的毛筆,常用的有葉筯筆,衣紋筆,花枝等,還有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這些筆的特點大多是細、長、硬,除了寫蠅頭小楷外不適合於書寫書法,常年畫這些畫種的畫家也早已養成了用小筆、細筆、硬筆畫畫的習慣;還有畫這些畫,起稿落墨之後畫面就不能改動了,畫家在起稿時一定都是靜下了心,才能精細準確地表現物象比例,而在用筆上則採用強弱、輕重、緩急等手法,線條才會有粗細、長短、曲直之變化,部分畫家用慣了小筆,再握大筆寫字就很難習慣了,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平時也不會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因此,在現如今也就難免出現寫不好書法的畫家了(當然除了寫蠅頭小楷之外)。

但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中國書法和國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毛筆、墨汁與宣紙。中國畫講究的“骨法用筆”同樣適用於書法創作,“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國畫和書法,它倆也有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最後還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都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在中國書畫史上,有以書入畫者,也有以畫入書者,畫家兼書法家的也是名人眾多,例如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濤,八大山人,現代的齊白石等等,他們除了在繪畫上的成就之外,也是享有盛譽的書法名家。書法給他們的繪畫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們的書法又得益於在繪畫形式美方面的啟發,使書法所表現出不同於純粹的書家的魅力。

中國畫以“詩書畫印為一體”,在世界藝術史上大放異彩,中國畫中的書畫結合,顯其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無論是畫中的落款還是題字,不僅起到點題與說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豐富畫面的藝術構成,加深畫面的深層意蘊,啟發觀者的想象,因此對於現代的畫家(毛筆已不是現代人的書寫工具)來講,加強對書法的學習也是他們的必修課之一。








張根喜GX


會國畫的都會書法,是真的,也是假的。

在很久以前,或者說,在民國以前的歷代書畫家,會國畫的必然會書法,而且有“書畫同源”一說,所以,這個說法是真的。

到了現代,很多國畫家並無書法基礎,他們受到西畫的影響,只不過是採用毛筆宣紙進行創作,對於筆墨的講究不像過去古人那樣純粹,各種現代水墨或新型國畫的出現,讓從事國畫的人不再需要先過書法關,因此,如今很多所謂的國畫家是寫不出像樣的書法來,對於這樣的情況而言,說會國畫的都會書法這種說法也就是假的了。

不過,對於真正的傳統國畫,書法確實非常重要的,書法不僅能提升畫家對於筆墨線條的控制,更能通過題款書法來提升整幅作品的意境和格調,沒有書法的國畫、或者說書法拙劣的國畫作品,都必定是要大失傳統意義上的藝術趣味和水準。

書法能影響國畫創作的技法水準,書法也能影響國畫作品的藝術效果和價值,沒有書法或者弱化書法的國畫,其實已經喪失了國畫的靈魂,成為另一種新的現代“毛筆畫”。


有畫說藝


我認為一個合格的國畫家都應具備一定的書法技能,正所謂書畫同源是也。

我國古代有許多書畫家,都承認“書畫同源”之說.

最早發現這個道理的是元代大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 .他在一幅流傳至直的名畫上題詩道: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須知書畫本來同.    

在這裡,趙孟頫強調的是: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畫畫.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