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術寫作入門——戰勝論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作為英語系土著,每到提交英語論文前,我會不斷重複或穿插著重複抓耳撓腮、奮筆疾書、思考停擺、自我否定、懷疑人生的過程。但在交完論文的一刻,似乎又像完成了人生的小目標,實現了階段性的大解放。

對於有英語學術寫作需(ren)求(wu)的人來說,“英語”+“學術”也許是兩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但這也恰好是體現思考和表達過程和水平的必經之路。新學期以線上的方式開始了,對足不出戶的同學們是在線學習的良機,提前規劃論文、學習寫作方法,是不是讓同學們很心動呢?(開學初的雄心壯志!)那麼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這本英文學術寫作入門寶典—— A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沒找到頭條上的斜體鍵?)。


英語學術寫作入門——戰勝論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第七版封面


細心的同學會在這本書的封面上發現"Chicago style for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的信息,沒錯!就是與MLA、APA齊名的,大名鼎鼎的芝加哥格式。【“APA格式”(由美國心理學協會制訂的出版規範手冊);“MLA格式”(由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制訂的出版規範手冊);“芝加哥格式手冊”(由芝加哥出版社制訂的出版規範手冊)。英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潮流寫作格式,你值得擁有!】

全書的篇幅很長,但條目清晰,分為構思寫作(Research and Writing: from Planning to Production)、引用格式(Source Citation)和文字佈局(Style)三部分,針對思路、內容和格式進行指導。每部分又會細分為不同層次,供讀者自行根據需求選擇性閱讀。在此我梳理了三個對初學者最有用的點:

選題:問問自己 so what?

以困擾現代人類的三大難題之一——中午吃什麼——為例,在我作答前,總要基於日常經驗、用理智來判斷並給出答案:家裡還有什麼?爸媽的心情怎麼樣?點外賣捱揍的幾率多大?這是基於家庭存菜量、家庭成員技能指數、以及外界環境做出的思考,雖然執念選擇螺螄粉必然會導致一個不平凡的下午和晚上,但思考它的過程讓我或者沒了賊心,或者壯了賊膽,這是思考小事的意義。

選題的過程也是構思寫作的過程。想要寫好論文,首先得有一個好的開頭,雖然成熟的題目也不會自己發展成一篇文章,但失敗的題目有卻會讓人寫不下去、甚至到最後還要推倒重來。對於學術寫作來說,題目也是基於我們目前所閱讀的內容,和對這些內容的思考而來的。單純的下定義請交給學術大師,單純的實操指導請交給工程師和社會大佬,我們一般的學術小白需要在思考的結果上構思一個綜合“怎麼想”、“怎麼做”、甚至“怎麼思考怎麼做”的文章,以解決一個問題

解決問題不是指一定要解決某件事,或者是指導如何做,而是在追問自己選題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在選題後問自己“so what?"——然後怎樣?如果我解決了榴蓮在不同人中的評價兩級分化的問題,能否為其他食物的臭和美味提供思路?如果這些食物都是這樣運作的,是否能顯示部分人類對於某些食物的耐受或癖好?這種耐受是先天的嗎?這種癖好還會影響其他方面嗎?它不能止步於”榴蓮是臭的嗎“,因為對於有些人它不臭、問題沒價值;也不能奔跑到人類為什麼能吃下有臭味的食物,因為解決它可能要溯源到生物、歷史、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萬億年曆史或文獻長河中,我們無力解決。當你追問問題到某一個

有價值論證你有能力論證的地步,那麼題目對於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也是你可以駕馭的,它自然也就可以成立了。


英語學術寫作入門——戰勝論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選題也是追問自己文章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這個問題只有一兩個人關心,也就無法賦予它更多的意義


論據:打敗“KY”讀者!

確認好題目並提出了假想後,我們會收集和評估以有的材料。在這個階段,我會尤其沉迷於閱讀文獻的過程,比如研究美杜莎相關的課題時,希臘神話中她的不同版本、演對手戲的珀爾修斯的形象意義、母神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形象等等都擁有無窮的魅力。但如果擔心沉迷於知識的海洋無法自拔,文章可能無法開始,或者越拖越害怕開始,這時請提醒自己:及時整理筆記並形成自己的論據,組織論據的同時注意文章整體的邏輯自洽。

中學寫作中,我們常用“some say..., while others disagree...",然而這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也許在我們周圍並無實例。為自己的題目設計幾個“KY”的讀者——類似持反對意見的假想敵,文章的說理也會來得順暢些。即使擺出證據,"KY"讀者也會不明白,所以需要你結合已有的證據來解釋論點,圍繞讀者的問題來

闡述論點、舉例說明、回應反對、給出答案、聯繫論點論據最終將心中預想的假設變成真正有力的論證。


英語學術寫作入門——戰勝論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道理我都懂,可是為什麼?——“KY”的讀者留


修改:冷靜!再讀一遍!

當字數超過了最低標準、我最終完成論文草稿,整個世界都美好了起來,然而論文卻還沒好。在我們被靈感激發、奮筆疾書的時候,可能的筆誤、未經審視的前後衝突的論據,都有可能令文章失色,甚至造成敗筆。讀者不會因我們前期的辛苦而放過文中的錯誤。我們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是改哪裡呢?

  • 檢查大框架:開頭、結尾、論點是否清晰?;
  • 檢查整體邏輯:論證的邏輯是否連貫?:
  • 檢查細節:段落中不應當有無關的部分,如果有就刪掉:
  • 冷靜下,回頭再審視:寫完後放一段時間,讓檢驗一切的標準來檢驗一下我們的論文。

由大到小地審視文章,能夠從大問題開始修改,及時找對方向,也避免讓我們迷失在找茬中。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文章過兩天再看又會有新的感悟或者想法。個人經驗是紙質版比電子版更適合檢查錯誤,要不要試試看呢?

英語學術寫作入門——戰勝論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

即使不忍卒讀也要堅持檢查、重讀!


除了選題、論據、修改這些部分,書中還例舉了寫作每個過程的要點,即:找到有價值的選題,提出猜想假設,遍尋支撐的材料,細讀和評估收中的材料數據,寫出草稿,修改草稿,列出圖表,修改文章,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寫作,修改句子,接受退稿,交流和展示論文,還強調了學術精神。這些步驟和其中的例子也是我建議大家細讀Part I的原因。


總的來說,剛開始練習學術寫作的同學們不妨在寫作的各個階段多問問自己:

  • 我的題目是否對社會有價值、又是否在我的射程以內?
  • 我的論據是否足夠詳實、有力、回答一切“KY”讀者的問題?
  • 我的文章是否框架穩固、前後統一、細節完美?

有價值的問題給予文章意義;回答得邏輯合理且整體自洽,就完成了工作的大半;反覆琢磨修改,不僅能檢驗也能修正併為文章增色。戰勝論文的最好辦法就是直面它,解決了主要問題,我們就不會那麼怕英文學術寫作了,奧裡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