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應急保障能力待提升

麥電網訊:核心閱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側面再次提醒,面對重大公共危機時,我國在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方面仍存在能源應急保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能源儲備類型較為單一、能源跨區域調度能力有待提高等挑戰。建議從健全市場預測預警機制、完善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管理制度、開展多元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儲備、推進分佈式智能微網應用四方面提升能源行業應急保障能力。

  2020年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暴發並迅速蔓延。舉國上下延長假期、居家隔離、延遲復工,全民聯防聯控,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迅速打響。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按照中央“抗疫情”“穩經營”指導方針,當前各地陸續開展復工復產。

  疫情雖無法改變中國經濟逐步企穩向好的基本面,但毫無疑問會對中國經濟特別是今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的經濟產生較大沖擊,同時也會對包括能源行業在內的各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影響與挑戰。

  以此次疫情為契機,深入思考重大公共危機突發事件對能源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挑戰與應急管理啟示,對於促進能源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升能源行業應對重大危機的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重大公共危機期間能源行業

  應急保障存在三大挑戰

  此次疫情短期內會導致能源消費需求降低,但中長期影響不大,能源供給基本保持穩定,但也從側面再次提醒,面對重大公共危機時,我國在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方面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和短板。

  首先,能源應急保障管理制度待完善。當前我國推行的能源應急管理主要側重於能源行業內部、能源企業內部安全生產,主要考慮企業自身發生安全事故後的應急處置與管理。國家和區域層面能源行業都缺乏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時,以國家或區域能源供給安全保障為首要目的的應急管理制度與辦法,不利於及時有效協調解決特殊時期全國或區域能源行業運輸、調度與保供問題,可能會影響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救助、處理及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

  其次,能源儲備類型較為單一。當前我國能源儲備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為主,而天然氣和煤炭儲備(中轉儲運)較少,同時商業化、區域型儲備也相對不足。能源儲備的類型單一和儲量不足不利於在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期間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助推經濟社會穩定運行。

  再次,能源跨區域調度能力待提高。我國區域能源稟賦、能源供給結構差異較大,能源供給集中地與能源消費集中地存在空間錯位,電力(電網)供應區域分割情況明顯,能源跨區調運效率不高。我國長期存在西煤東運、北煤南運格局,煤炭運輸造成擠佔鐵路運力,“迎峰度冬(夏)”時局部調運緊張現象頻現,特高壓建設爭議不斷,坑口電站方式西電東輸、北電南供比例待提高。同時,各省電網聯通度不高,不利於區域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電力跨省調度與供給安全保障。

  四措並舉提升能源供給安全

  應急保障能力

  此次疫情對我國現有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管理帶來了諸多啟示,建議從四方面提升重大公共危機期間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首先,健全市場預測預警機制,促進能源供需市場穩定。

  一是加強重大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預測與預警。國家能源主管部門應組織制定重大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預測預警機制與辦法,搭建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的國家級能源市場預測預警系統與平臺。各級能源市場運行管理部門應充分應用大數據信息和模擬仿真技術提升能源市場監測平臺的預測預警能力,強化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趨勢預測與分析,及時研判公共危機對國內外能源市場的衝擊與影響。能源行業、能源價格主管部門應聯合牽頭,及時向全社會尤其是重點能源企業發佈能源市場預警信息,引導相關重點保障單位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採取提前採購加大庫存、合理調度等措施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促進能源市場穩定。

  二是做好重大公共危機期間重點能源行業與企業預警及庫存管理。能源主管部門應結合國內外能源市場、能源結構現狀,重點做好國際石油、天然氣(LNG)及國內動力煤市場監測與預警。通過及時發佈監測預警報告、系統模擬和優化決策方案,共享信息平臺等機制,引導督促相關重點能源企業科學把控能源採購節奏,優化中長期合同簽訂策略,及時合理調整庫存,保障能源市場供需穩定,降低疫情等公共危機造成的損失。

  三是強化重大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價格監測與干預。能源屬於保障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公共資源,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能源保障尤為重要。能源價格主管部門應做好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價格的實時監測,防止特殊時期惡意提高能源價格現象,必要時應採取補貼、限價等市場干預手段,保障公共危機期間能源市場穩定。

  其次,完善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管理制度,提升能源保供水平。

  一是加強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管理立法。組織制定國家層面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辦法,建立高層能源安全應急保障調度協調機制,明確中央、地方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職責與權限。充分考慮國內、國外兩個維度,建立應對戰爭、地震及傳染疫情等多種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機制。依據可能發生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影響程度,劃分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響應等級,做好危機預演與模擬,提供多種應急保障預案。

  二是建立多主體協同及重點區域責任保供機制。建立以重點能源央企為主、省級能源國企為輔的多主體協同的重點應急保供製度。依據能源央企、省級能源國企產業佈局及各地能源資源稟賦、能源供給結構現狀,按重點應急保障單位劃分重點應急保供區域,建立能源企業與重點區域應急對口責任保障機制。

  三是制定分級優先應急保供製度。考慮到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可能造成國家或區域出現能源緊缺問題,制定能源供給安全應急分級保障機制,合理劃分單位、行業和區域等層面的優先能源供給應急保障等級,實行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能源應急有序分級保供。

  再次,開展多元能源供給安全應急保障儲備,有效平抑能源市場波動。

  一是加強能源應急儲備建設,構建多層級、多品種能源儲備體系。拓寬現有以服務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國內原油不間斷供應為主要目的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範疇,構建國家、區域及企業等多層級、多能源品種的能源供給安全保障應急儲備體系,大力建設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的應急石油儲備,提升儲備能力,並積極推進天然氣(LNG)應急儲備庫建設進程。合理開展內陸石油、天然氣(LNG)應急儲備布點,建立國家、區域及企業等多層級的能源供給安全應急儲備機制,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能源市場波動,發揮應急儲備對能源市場的調節平抑作用,保障特殊時期能源供給安全。

  二是加強區域煤炭儲備(中轉)基地建設。針對西煤東運、北煤南運格局,為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煤炭運力不足,可在中部、東部煤炭淨輸入省份合理布點,建設煤炭儲備(中轉)基地。既可結合煤炭價格波動科學把控煤炭採購節奏和中轉策略,有效降低區域煤炭總體需求成本,又可在短期內保障區域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煤炭供給穩定,確保區域電煤持續供應,降低火電缺煤、電力供應緊張風險。

  最後,推進分佈式智能微網應用,提升電力跨區域調度能力。

  一是積極推進分佈式智能微網應用,鼓勵開展分佈式應急儲能系統建設。能源主管部門和電網企業應積極推廣建設風、光等多能互補的智能微網系統,提升微網獨立運行水平與能力。加強企業單位個體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的能源應急保障意識,鼓勵企業單位採取個體應急能源措施,提升自我能源供給應急保障能力。政府應採取補貼、補助等方式快速推進儲能商業化應用,不斷降低儲能電池成本,鼓勵企業建立樓宇型、區域型分佈式儲能系統(如風儲、光儲等),開展峰谷價差套利,同時實現突發事件時自我應急電力供應,提升重大公共危機突發事件期間的能源應急保障能力。

  二是積極推進特高壓建設,增強電力跨區調度能力。合理規劃特高壓建設線路,提升西電東送、北電南供效率,大力發展大型煤炭基地坑口電站,通過特高壓跨區域輸電,逐步減輕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壓力,減少煤炭週轉運輸。同時,通過實現各區域電網互聯互通,有效保障區域重大公共危機期間局部電源失效後,及時實現能源電力就近或跨區輸送,通過異地跨區供電方式有效保障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電力穩定供應。(張躍軍系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湖南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中心負責人;王偉系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能源行業應急保障能力待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