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敗於玄宗,亡於宣宗

眾所周知 ,前期的唐明皇英明神武 ,誅殺韋后集團,輔佐他老爸李旦上位,智鬥太平公主。後來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敗於玄宗,亡於宣宗

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唐敗於玄宗,亡於宣宗


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唐敗於玄宗,亡於宣宗

號稱小太宗的的李忱,前半生裝瘋賣傻,十分隱忍,熬死了侄子唐武宗。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他的豐功偉績就不一一介紹啦……

重點介紹下他對大唐帝國後繼者的確立。

唐宣宗有12皇子,但是有能力資格的只有兩位。

一個是長子鄆王李溫,還有四子夔王李滋。按照唐朝的傳統,長子李溫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是唐宣宗看到雖說長子沉穩有風度,長得一表人才,但是並不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選,他覺得四子李滋和自己很像,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因為這,唐宣宗特別的寵愛這個四子,也想著立四子為太子。如果這樣做就是立幼廢長,又不合規矩,唐宣宗也在左右選擇之間遊移不定。

他將夔王李滋託付給了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讓這三位宦官擁立其為皇帝。但是此時,“宰相及朝士皆不得見”,因此唐宣宗冊立李滋的消息,只有三個宦官們知道。這三個人都是唐宣宗的親信,但此時另一位宦官改變了歷史。

擔任左神策護軍中尉的王宗實,掌握著宮廷禁軍,他率領軍隊迎接鄆王李溫,擁立其為皇帝,是為唐懿宗。之後王宗實又以偽造聖旨的罪名,將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處死。自此,原本已經被唐宣宗壓制的宦官集團,此番因擁立之功,又重新囂張起來。

事實證明,唐懿宗並非是皇位的最佳人選,他在位期間,遊宴無度、沉湎酒色,導致朝政腐敗,唐宣宗辛苦開創的“大中之治”付之東流,唐朝重新陷入風雨飄搖的局面。不過導致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是唐宣宗本人!“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議,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獨佔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

唐宣宗在立儲問題上的遊移不定,導致其死後出現混亂局面,宦官集團重新抬頭,將唐朝推入滅亡的深淵之中。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正是唐宣宗在立儲問題上的歷史教訓。一代明主因一個錯誤決定,斷送整個王朝!

嗚呼哀哉!

唐敗於玄宗,亡於宣宗。

歐陽修: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司馬光:①宣宗少歷艱難,長年踐祚,人之情偽,靡不周知。盡心民事,精勤治道,賞簡而當,罰嚴而必,故方內樂業,殊俗順軌,求諸漢世,其孝宣之流亞歟。②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參考文獻: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