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有朋友问:我看了那么多的书、学了那么多的知识,报了那么多的班、听了那么的课程,怎么总觉得:越学越饥渴、越学越焦虑、越学越迷茫、越学越不好使!难道果真的是知识学多了也会中毒?

还有朋友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知识是非常方便的。但如果饥不择食地学这个又学那个,到最终,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比过去生活在闭塞的世界里更有收获,因为我们的大脑被灌输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之后已经瘫痪了,就像一部手机一样,如果装了太多的APP肯定是卡得不要不要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不是知识学多了,脑子就超载了反而不好使了。而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知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那我们将会获得一大堆应用不了的知识,最终变成了一名书呆子。书呆子的典型表现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既然学习对象不仅仅是知识,那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学习对象是智慧。


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一、什么是智慧

笔者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前辈在培训课堂上就强调过:一个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智慧,以便了解世界、把控自己,适应社会发展

经笔者课后的笔记整理得出:智慧是聪明才智的意思,智慧的学习包含三大块内容,依次为心智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见图1-1),并且这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如果你仅仅擅长其中某一块,那说明你并非拥有足够的智慧,其具体内容如下:

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图1-1


二、心智的学习

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掌控,它包含三种成分,即态度、价值观和思想。

根据上面心智的概念可知,心智的成长还包括三个方面,即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重塑和思想的成熟。

1、态度的改变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Freedman)曾经提出一个叫做态度ABC模型的理论。他认为:态度是由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behavior)三种成分组成(见图1-2)。其中,认知(cognition),是指对事物的一种描述或看法。情感(affection),是指情绪或感受。行为(behavior),是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作出行动的意向。

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图1-2


根据上面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的ABC模型"得知,态度的改变过程大致是这样:态度的改变即行为倾向的改变,行为倾向的改变首先需要情感发生变化;而情感发生变化,则需要认知的彻底改变;至于认知的彻底改变,是岁月沉淀、生活历练或学习积累的结果。

总之,要改变态度,首先要改变认知。

如果问:想改变认知,到底难不难?

确切地说,有些不难,有些非常难。

比如,下面这种情况,想改变认知就非常容易。

你的同事被提拔了,你决定离开公司。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进行解释,具体过程是这样:

第一步,认知=评估。我的领导提拔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同事,这很不公平。

第二步,情感=感觉。我非常讨厌我的领导,对他的做法非常不满意。

第三步,行为=行动。我要换工作。我在这家单位工作已经5年了,任劳任怨,工资没涨多少,晋级也没门,还留在这里干什么?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啊!


麦肯锡智慧圈告诉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生智慧,不仅仅是知识


比如,这种情况,想改变认知就比较艰难。

曾经有大型人力资源网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HR部门的老大——人力资源总监离职了,你作为他的下属——人力资源经理,有人建议你以降薪升职的方式,临时替代人力资源总监,你同意吗?

结果,大部分的网友不同意,其理由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进行解释,具体过程是这样:

第一步,认知=评估。升职了应该加薪才对啊!升职了反而降薪?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谁会干?除非此人的脑子被驴踢了、被厕所门夹过。

第二步,情感=感觉。我非常讨厌这种建议,觉得给我提建议的那个人不是骗子就是个傻子。

第三步,行为=行动。我坚决不同意。

小部分的网友同意,其理由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进行解释,具体过程是这样:

第一步,认知=评估。经验告诉我们,老板喜欢从外部高薪招聘高管,不太愿意从本单位提拔员工。如果想在本单位被提拔,路径只有一条:"胜"者为王,它还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胜出者为王。比如,在公司招聘的某批新员工当中,你的表现非常优秀,工作业绩相当突出,引起了领导们的注意。于是一段时间之后,刚好碰到了部门的某个管理岗位缺人,你顺理成章地把这个萝卜坑给填上了。一言蔽之,这种情况基本靠拼,由于名额有限,所以,你当上领导的成功率并不高。

第二种情况是剩下者为王。比如,在公司招聘的某批新员工里面,同批的其他同事都认为公司没有前途,等死不如挪活,跑光了。而你呢,永远是"死脑筋",对公司依然不离不弃。后来,公司招聘第二批员工的时候,刚好需要一个领导,而这时,只有你是老员工了,于是,你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管理者了。总而言之,这种种情况基本靠"熬",但是有时候,你不一定能"熬"得赢,说不定公司就倒闭了。所以,你不一定会选择永远呆在一家公司。

如果到外面的企业去应聘呢?也就是说,你从没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现在去应聘人力资源总监,结果会怎样?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应聘100次,可能会失败105次。

所以,只能在本单位里面继续"熬",才有可能当上人力资源总监。

而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当上人力资源总监,但前提条件是:先降薪。嗯?这个方法非常不错,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岗位锻炼的经历,如果当上人力资源总监,就算在本公司呆不下去了,还可以去其他公司应聘这个岗位啊,毕竟有工作经验了!至于降薪,就当是交了学费。

第二步,情感=感觉。这个建议非常高明,属于曲线救国,我非常认同。

第三步,行为=行动。我坚决试一试。

从上面这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面临的是相同的困境,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只有小部分的人才愿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小部分的人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去做,而大部分的人却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去做。

既然价值观如此重要,那价值观又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的价值观会是那么的正确、思想境界会是那么高?

下文,我们继续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