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為何沒有發兵向四阿哥爭奪皇位?

小澤健次


十四阿哥允禵不是不想爭,而是根本沒有半分希望。而且此時雍正名分早定,已經成為正統。遠在千里之外的允禵,對京師情形是兩眼一抹黑,根本不敢輕舉妄動。那麼,十四阿哥不敢妄動的原因具體有哪些呢?

雍正名分早定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名分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此刻的雍正已經登基為帝,成為正統。允禵如果敢反抗,便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而且允禵離權力中樞太遠了,如果他這些士兵是在北京附近,說不定還大有可為。但現在登基為帝的雍正上臺之後,便立馬“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雍正這就已經是吹響了戰鬥號角,如果允禵敢抗旨不遵,等待他的必定是狂風暴雨。

再加上古代信息傳輸緩慢,允禵內心還存在一定的僥倖心理。回來之後,便可以和“八爺黨”勢力合流,比自己在外單打獨鬥強得多。只是雍正牢牢佔住了“名分”這張王炸,八爺黨此刻也是步履維艱了。

西北大軍糧食供應

康熙六十年五月,允禵已經到達甘州,將要進兵吐魯番。在古代那種運輸方式下,大軍的糧草運轉就很成問題。此刻陝甘總督是雍正的鐵桿年羹堯,只要年羹堯把糧草一斷,這些軍士都有可能餓死在茫茫沙漠上。雍正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平定叛亂。年羹堯就像一個大手,緊緊掐住了允禵的脖子,使得他不敢亂動。這也是雍正的命令一到,允禵立馬乖乖地交出兵權的一個原因。而只要允禵一離開軍營,那便是幾個侍衛就能對付他了。

手下兵將並非鐵板一塊

允禵除了對京城的情勢不明之外,更擔心的其實正是他手下的將領。他在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出徵,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也不過僅僅四年而已。這四年的時間,允禵並不敢保證手下的將領跟自己一條心。到時也許雍正一條密詔,允禵就可能落得和當年魏延一樣的下場。將領尤其如此,更不用說手下的士兵了。允禵沒有絕對的把握控制軍隊,這是一把傷人的刀,但允禵揮出去之後,不知道傷的是對手還是自己。所以,他選擇了不拔劍。

再者,允禵和所有人的父母妻兒,可還都在京城。即使允禵豁出去自己的妻子兒女不要,但是手下的將士有多少能捨棄自己家人?到時雍正在兩軍陣前派人宣讀一道詔書,允禵手下的士兵便會立馬譁變。允禵無絕對把握控制軍隊,他不敢冒這個風險。再者,康熙雖然駕崩了,但是雍正和允禵的母親還在。雍正假借太后的名義發一道旨意,允禵立馬便是不忠不孝之人。輿論形勢和將士的軟肋,都掌握在雍正的手裡,允禵直接都不敢出手。

八爺黨無能無力

本來“九龍奪嫡”的過程中,“八爺黨”的聲勢最為煊赫,勢力也是最為龐大。但後來隨著八阿哥允祀奪取帝位無望後,轉而支持十四阿哥允禵。但允祀並沒有放棄對皇位的渴望,“八爺黨”的內部也非鐵板一塊。不過雍正登基之後,九門提督和豐臺大營都緊緊掌握在手中,京城中的“八爺黨”已經是甕中之鱉。他們的形勢已經如此險惡,內部再動起小心思,自然更會一無所得。

八爺黨的機會,就在康熙駕崩到雍正登基之前,這段短短的時間之內。等雍正緩過手來,勝利的天平就會傾斜到雍正那邊。其後,雖然允禵和允祀等人果然小動作連連,但是都已經掀不起多大的風浪。短短几年的時間,“八爺黨”就被雍正收拾完。八阿哥允祀和九阿哥允禟都離奇死亡,裡面的內幕不問可知。

綜上所述,十四阿哥允禵不是沒想過發兵爭奪皇權的念頭,因為他見到雍正之後,長站不跪,心裡是不服氣的。後來還是在八阿哥胤祀一句“你應該向皇帝行禮”之後才下跪,所以這也是雍正對這個親弟弟特別辣手的原因。竟然只聽八阿哥的,卻對自己一點也不尊重。

但是允禵興起這個念頭之後,會發現自己手中的籌碼根本沒有多少,他如果敢起兵反抗,可能還沒走到半路,士兵已經走散大半。再加上各地的勤王之師以及駐守各地的八旗將士,允禵連靠近北京城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權衡了各方面的利弊之後,允禵選擇遵從雍正的旨意,乖乖交出兵權回京。只是他對自己這個哥哥的狠辣預估不足,一直被圈禁到乾隆時期,才被放了出來。

史料參考:《清史稿》。


飛熊說歷史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不是十四阿哥不想,而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其一:因為雍正手中掌握著至關重要的一張王牌—豐臺大營。

  豐臺大營之所以無比重要,一個原因是它是距離紫禁城最近的野戰部隊,只要得到命令可立即進宮勤王。另一個原因是豐臺大營是所有駐紮在京師附近的部隊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隊伍。保守估計,當時豐臺的大營共有12個營,28000多人,下設步兵營、騎兵營,甚至還有裝備精良的火器部隊。它的武器裝備和士兵素質是其他部隊無法比擬的。而此時的豐臺大營正牢牢掌握在雍正的鐵桿親信十三阿哥手中。

  而且當時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也是雍正皇帝的人,掌握著紫禁城以及整個京師的兵馬大權。又有豐臺大營在外對隆科多形成威懾。對於他的忠誠,雍正皇帝根本不用擔心。


其二:十四阿哥遠在西北邊陲


距離權力的中心京城何止千里,他的同黨幾乎全部被雍正控制在北京,自己又沒有造反的藉口,而且自己手裡的兵馬放眼全國來說,那也是根本不夠看。


其三:十四阿哥的後勤補給

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但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掌握他後勤補給的不是別人,真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的家奴川陝總督年羹堯。所以十四阿哥在一無內應,二無正統說辭,連後勤補給都受制於人的情況下,也只能交出兵權,乖乖認命。

其四:雍正是正常繼位

傳位給雍正的三個合理性。

第一,九門提督是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康熙對隆科多的安排,就是為了能讓雍正順得繼位。

第二,雍正是康乾盛世中十分重要的時期,雍正推行的新政對於清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熙選擇雍正,就是看重雍正能夠推行新政的想法。

第三,康熙後期重要的祭祀,都是雍正代去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康熙皇帝是否將皇位傳給了雍正,他的繼位都是必然的結果,此時的雍正早已是無人可擋了。

 


路之意


從題主所問的題目中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老十四手握重兵,再加上十四阿哥胤禵作為八阿哥黨後期的核心人物,很多人已經默認他是新皇人選,老十四也自認為自己登基機會很大。有記載說,老十四回京奔喪,見到雍正不下跪,還是老八胤禩說“你應當跪下”。老十四才服軟拜見,可見老十四的內心對於皇位的憧憬和對八阿哥胤禩的尊重還是很強大。


如有手握重兵,雍正剛剛登基自然極有可能位置不穩,十四阿哥胤禵和八阿哥胤禩裡應外合,成功概率會很大,但是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第一,老十四雖然手握重兵,但是西北到京城萬里之遙,舟車勞頓來到京師,雍正皇帝以逸待勞很容易擊潰。從西北到京師所需的糧草數量是龐大的,保證糧草的川陝總督年羹堯是雍正心腹,雍正一登基,年羹堯就已經斷了老十四西北大軍的糧草。還有老十四在西北平叛,如果貿然全軍出擊,西北反叛勢力,藉機反撲,很容易腹背受敵。


第二,雍正登基有三層保護,第一層是滿族八旗上三旗的侍衛,這些侍衛歸內務府管理,有由領侍衛內大臣統帥,雖然人數不多,區區數千,但是他們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第二層是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兵力3萬左右,康熙一駕崩,雍正一登基,隆科多就給雍正出主意讓他先登基並且派遣官兵封鎖九門,京師任何信息都被封鎖。第三層就是豐臺大營,3萬到5萬兵力,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相互配合拱衛京師,豐臺大營提督也是從一品大員。雍正登基第二天將胤祥封為四大總理大臣,和碩怡親王以及後來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中的評價來講,雍正是讓胤祥去負責穩住豐臺大營。


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才沒有讓奸黨得逞。

第三,雍正皇位是康熙親口傳任 十四阿哥胤禵貿然帶大軍從西北迴京師,師出無名,很容易被雍正察覺。雍正早早就免了允禵大將軍王,讓他回京奔喪,也是為了防止老十四和老八一起搞事情,裡應外合。所以十四阿哥在消息被隆科多封鎖以後,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是會讓雍正盡收眼底。況且康熙皇帝病逝暢春園和皇四子胤禛為繼任者,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情,參與奪嫡的眾位阿哥自然會十分吃驚,事先安排也不會事無鉅細。康熙和四阿哥胤禛虛晃一槍,突然上位,讓眾人一時措手不及。


總結:

十四阿哥沒辦法謀反的原因就是

1,路途遙遠

2,糧草不足

3,名不正言不順

4,措手不及

5,京師內務府,九門提督,豐臺大營兵力雄厚


紅雨說歷史


傳給四阿哥或者是十四哥?康熙的朝令雖已宣佈,但並不表示雍正是正常的繼承王位的,或者是篡奪王位的,因為康熙那個時候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不可能親自寫皇旨。

雍正繼位後,請的是韓林元或張廷玉來寫,但不能說雍正繼位就是假的皇旨,因為康熙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古代皇帝傳王位時,要麼傳位給太子,要麼就是口頭傳位。

那麼,康熙到底想傳給誰呢?有人認為,康熙讓十四阿哥當大將軍,是為了讓他提高軍事功績和威望,讓他繼承王位。

但這裡有三個問題:

第一、皇室宗親是不需要軍事功績,所以有太子應該是監督國家,清朝入關後,清朝的皇帝沒有任何一位是因為軍事功績而繼承王位。

第二、十四哥將軍在西北打仗,有戰役就有犧牲。畢竟,戰場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另外,西北的環境也比較惡劣。十四哥一旦死於戰爭或病死,那麼康熙將皇位傳給他豈不是讓朝廷陷入被動混亂之中。

其三、十四個哥哥在遙遠的西北,康熙死後,根本就沒有時間回來,一旦事情有變,即使康熙想要傳給他,也有可能被其他皇子搶先登基,遠水解不了近渴。

那麼,讓我們談一談雍正登基的合理性:

第一、九門提督是隆科多,隆科多是永正的舅舅,隆科多當九門提督就是為了輔佐雍正順利登基。

第二、雍正新政在清朝起了重要作用,康熙選擇了雍正,即重視雍正可以執行新政的思想。

第三、康熙後期的重要祭祀都是雍正去主持的。

從雍正繼位後十四阿哥的表現來看,根本沒有叛逆的念頭,所以雍正對十四阿哥也比較寬容,十四阿哥必須在乾隆時期被釋放。

事實上,十四阿哥根本就沒有機會造反,因為他下面的八旗軍營和綠營忠於皇帝的,所有的旗統都是統一的,所有的邊境將領和提督都忠於皇帝。他根本無法把這幾十萬軍隊殺回朝廷。要他有造反的想法,早就被殺了。

此外,西北兵種的使用,需要陝甘總督的糧食供應,陝甘總督是年羹堯,只要年羹堯不給西北軍提供糧草,那麼十四阿哥必死無疑。

總結:十四阿哥軍隊遠在青海,從當時形勢分析如果造反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一定會引起雍正皇帝的警覺,提前做好軍事防禦工作。

而且,當時保證軍隊後勤供應的軍需官,是跟隨雍正皇帝多年的年羹堯,一旦十萬人馬失去了糧草的供應,軍隊內部就會大亂。

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十四阿哥雖然受到了康熙的重用,但沒有證據證明他就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如果造反成功率太低,所以他不會冒險激怒四阿哥。


公元前


1.撫遠大將軍受制於糧草。

“大將軍王”—— 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不假,但受制於糧草,古代兩軍爭鋒從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給他做後勤補給的工作的人是四阿哥一手提拔的家奴——川陝總督年羹堯。聰明的十四阿哥領兵在外,朝廷無內應,又無合法繼位的正統說辭,而連人糧馬草都受制於人。審時度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乖乖交出兵權才是明智的。


縱使大將軍王假傳聖命,起兵造反,那也成不了大事。因為一切供給都靠後方源源不斷向前線輸送——這給雍正繼位帶來了一定的優勢,古時有句諺語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那就是前線的十四阿哥無論怎麼擁兵自重,都無法脫離朝廷的掌控與制肘。所以,當得知雍正繼承了皇位後,十四阿哥雖然心有不甘,也只有交出兵權,這是胤禵無法發兵向四阿哥爭皇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2.雍正手握豐臺大營和衛戍部隊,有威懾作用。

豐臺大營是距離紫禁城最近的野戰部隊,可隨時進宮勤王。豐臺大營人數不少(28000多人),戰力很強,甚至裝備有精良的火器,武器的先進性與士兵的綜合素質是其他部隊無法比擬的,而雍正的鐵粉十三阿哥當時控制了豐臺大營。且九門提督隆科多掌握著京師的兵馬大權——他也是雍正的鐵桿親信,這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3.雍正是合乎法理的正常繼位,十四阿哥師出無名。

他繼位的合法性可以通過——康熙後期重要的祭祀活動,都是由四皇子雍正代去的體現出來。又雍正的兒子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很受爺爺康熙的待見,有愛屋及烏的意思。而雍正確實有能力,可以興利除弊,推行新政。

 


希望星晨58298869


十四阿哥當時的情況和朱棣不同,首先他手裡的士兵是朝廷的軍隊,不是十四阿哥的軍隊,士兵對外打仗聽從老十四,要士兵們調轉方向,冒著滅族的風險跟老十四造反,相信沒幾個人響應。這點老十四就差很多,朱棣當年奪位成功,首先一點就是將士用命,絕對效忠朱棣而不是朝廷。

再者,老十四遠在西北,路途遙遠,打回京城根本不現實,路上會遇到很多阻擊,還沒到直隸,就會被各路勤王軍隊剿滅。

而且,老十四面對的是雍正和老十三,不是建文帝,朝中也有武將,豐臺大營還有三萬人馬,裝備精良,可以說,老十四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當初,八爺黨的如意算盤是,康熙遺詔傳位給老十四,老八掌握九門和豐臺大營,篡改詔書,搶先登基,再搞定遠在西北的老十四,當然,順便拿下京城的老四和老十三。


小義老師扯歷史


第一點:不得人心,名不正言不順,尤其是封建的古人,在那個充滿迷信思想的社會里,人們的信念是很多的,越沒文化的人越認死理,老四已經坐在了皇位上,這時候即使造反也師出無名,不得人心。

第二點:無充足的糧草,古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當時老十四是掌管兵權,但糧草卻在雍正的手下年羹堯手裡掌管著。

第三點:退一萬步講真能造反,他也成功不了,手下士兵的家眷可全在雍正手心裡呢,而且雍正手裡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戰鬥力也是很強的,老十三的帶兵能力相比老十四隻強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