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刘盈真的“仁懦”吗?

铁男春秋


历史评论汉惠帝是“仁懦”的。

仁,小何认为是的。

懦,就要看怎么评判了!


汉惠帝很幸运,自己没出什么力就作为刘邦的儿子在16岁就顺利继位可。

而他又很不幸。父亲是开创之君。母亲也是中国首位“称制”的政治女强人。

注定了他的悲剧帝王生涯。

继位以后奉行“黄老无为”的治国之术。不与民争利确实算得上是“仁君”!

至于“懦”,很多人觉得是自己没怎么掌权,被自己母亲吕雉架空,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外甥女当皇后,而且想保护自己的弟弟也被自己母亲毒死了。后期更是郁郁寡欢而死。

从这些来看,刘盈确实是很“懦弱”。

只是,吕雉本质上就是强权女政治家,刘邦都不能完全制住他,而且吕雉又是他的亲生母亲,谁又能做的比他更好呢?

来看治国。曹参做宰相后天天吃吃喝喝,他也看不下去亲自前往问政。只是得知,这样是最好的,他才没太多干涉。

他在位期间,政局都比较稳定。

这是“懦”的帝王吗?


小何才漏尖尖角


说他仁是真的,弱却未必。但是有那样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和凶悍强势的母亲,他这条真龙想飞也飞不出母亲手掌心。

古人的治家家风从来都是严父慈母的模式。

但是刘盈的父母打破了这种模式:父亲是个为了逃命可以一把将他和妹妹推出马车的人,父亲的长期缺失导致母亲强势又凶悍,从小生活状态就是疲于奔命,这种外围环境和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懦弱就是凶残,他偏偏做了前者,作为一个强大帝国开国之君的大统继承者,实在是太不幸!

他仁和宽厚:

为了不让母亲弄死异母弟弟戚夫人的儿子,不惜一切从弟弟封国接他到皇宫,和自己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却因为某一早起晨练不忍叫醒熟睡的弟弟,吕后趁此机会将弟弟如意毒死在他龙床上。

他懦弱无能:

吕雉为了达到政治联姻的目的,强迫他娶了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虽说不是亲生姐姐,可这种舅舅娶外甥女的奇闻也是普天之下少见!他却无力反抗,最后只能断袖之癖,可怜的张嫣守了一辈子活寡。如此恐怖如斯的母亲,他的懦弱并非没有由来。

他情感细腻心理脆弱:

眼见父皇一死,母亲就把父皇最爱的女人做了人彘,他最后的心理防线奔溃,卧病在床后不久死去。

也许他心里也想过将母亲扳倒,无奈母亲一个跟着刘邦一起打下来江山的女人,吃过的盐比他洗过澡的水还多,他根本办不到。

办不到也就算了,到了刘邦一死,他心里肯定还有一层更深的恐惧:看母亲的势头,说不定会不择手段弄死他,自己取而代之。这个应该才是他最怕的!

作为一朝天子,他仁是真的,弱却不见得。

母亲最恨的女人是戚夫人,弄死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是她一大快事,偏偏刘盈就要站出来形影不离保护弟弟,这个难道不是对母亲所代表势力的抗争?只是飞的能力有限,天性仁厚又干不出母亲那样骇人听闻的事,所以很多事只好听之任之,最后郁郁而终。


谦语谦寻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我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刘盈就已经出生?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吕雉和刘盈在田间劳作,有一位相士经过给吕雉说,你儿子贵不可言,你以后会因为他而尊贵。

后来刘邦被项羽追杀,逃跑时,刘邦几次把刘盈和鲁元公主赶下车,被夏侯婴阻止。

后来刘邦称帝后,立刘盈为太子。但刘邦更喜欢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几次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位,被群臣阻止,但刘邦还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只好找张良帮忙,刘邦才打消废刘盈的想法。

刘盈天性善良,没有因为废立之事记恨刘邦和刘如意,反而处处维护刘如意。吕后几次想杀刘如意都被刘盈所阻止,但作为太子有很多事要处理,吕后就趁这个时机杀了刘如意,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刘盈登基后,采取百家争鸣的温和政治环境。但被强势的吕后架空,吕后还让刘盈娶外甥女张嫣做皇后,刘盈觉得有悖人伦,但拗不过吕后。后来吕后越发强势,使得刘盈郁郁寡欢,最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刘盈可以说是个好人,但好人却不一定能做好皇帝。纵观他的短短一生,令人唏嘘不已!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立苹君


世人都说汉孝惠帝刘盈仁弱、心肠软,我却不这样认为。

诚然,刘盈有其仁义、软弱的一面。

仁义是为帝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失去了仁义的帝王,不是暴君,也肯定是昏君,刘盈是不能被归为暴君或昏君一类的,所以刘盈当然有仁义的一面。

至于软弱,那也是很正常的,一个十六岁袭皇帝号的帝王,从年龄上看,还是个孩子啊,孩子有几个不软弱的?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刘盈,凭什么不能软弱呢?

但是,在仁义、软弱之外,刘盈也有其狠毒的一面。

以戚夫人母子被杀一事为例。

戚夫人本是定陶人,在刘盈的父亲刘邦被立为汉王之后,戚夫人成了汉王刘邦的姬妾,史称戚夫人或戚姬。

戚夫人成为刘邦姬妾的时间,大抵在刘邦赴巴蜀做汉王到刘邦兵败彭城之间。刘邦兵败彭城当是戚夫人生命的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兵败彭城后,除刘盈和鲁元公主外,包括父、母、妻、子在内的刘邦所有的原本留在丰沛的家人,悉数为项羽所俘虏,成了人质。

这是咱们后人开了上帝视角后知道的结果,但当时的刘邦、戚姬等人却未必知道,刘邦只知道,家人下落不明、音信全无、生死未卜,而当时又是战争年代,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可能是他们都死了,死于战乱。

这样的猜测,于戚姬来说,十分有利。

戚姬是刘邦成为汉王后最受宠也最先拥有名分的姬妾,在刘邦原配吕雉极有可能死于战乱的情况下,戚姬很可能是汉王王后的最佳候选人。

与此同时,刘邦还册立了吕雉的独子刘盈为汉王太子,戚姬和刘盈的关系很可能是比较融洽的。

如果我们假定刘盈已经失去了母亲,作为刘邦最宠爱的姬妾,戚姬当然会善待太子刘盈,一旦汉王刘邦和太子刘盈都认可她戚姬,她戚姬就可以在刘盈继位后成为王太后,她戚姬的家族、戚姬的儿女也自然能起其他姬妾的家族、子女获得更好更好的待遇。

这是最为温馨的解决方案,也应当是历史上曾真实上演的一幕。

也因此,刘盈对戚姬有着一种近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但这样温馨的局面只持续了短短几年,随着吕雉被项羽释放并逐渐抓住后宫的主导权,戚姬日益成为吕雉的眼中钉肉中刺。

戚姬也清楚地感知到吕雉的嫉恨,于是,戚姬把曾经对刘盈的幻想转到亲生儿子刘如意身上。

同样的刘邦的儿子,凭什么刘盈能做太子,刘如意就不能?

当初的刘盈之所以能成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王刘邦当时只有两个儿子,而长子刘肥下落不明,为了汉社稷的长久,刘邦没得选,只能立刘盈为储君。

但随着刘肥回归汉营以及刘邦诸子的成长,刘盈就不具备唯一性了。

除刘肥、刘盈外,刘如意是刘邦最年长的儿子,也是最像刘邦的一个,男人都喜欢最像他的儿子,在没有基因检测的年代,“像”与“不像”是男人判断是不是亲生子的最简单最粗暴的手段。

跟刘如意比起来,刘盈则不像刘邦,估计这也会让刘邦狐疑吧。

于是,刘邦和戚姬共同打起了易储的主意,可惜最后失败了,刘邦死后,刘盈继位为帝,刘如意依旧做他的赵王。

表面上是大局已定,但在刘盈的内心深处,刘如意始终是一个随时可以替代自己的政敌,一旦自己做得不好,某些野心家就会扶植刘如意,为除后患,干掉刘如意几乎成了刘盈最好的选择。

这一点,刘盈的母亲吕雉心知肚明,吕雉也知道,刘盈要仁义,想杀刘如意却未必会杀刘如意,一如当年的刘邦,想杀韩信却始终没杀韩信。

那么好,这个恶人,就由我吕雉来做吧。

于是,吕雉把刘如意召到京城,找机会毒杀了刘如意。果不其然,见到刘如意被毒死,刘盈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把刘如意的封国赏给了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友。

刘如意死后,戚姬又被吕雉做成了人彘。刘盈见到人彘,号啕大哭,一病不起。

刘盈为什么会号啕大哭,是因为刘盈心疼戚姬吗?是,也不是。刘盈对戚姬还是有感情的,但这并不是刘盈号啕大哭的主要原因,刘盈之所以大哭,是因为“人彘”刑罚已经击穿了仁义的底线,不是人干的事,刘盈认为,人彘事件使自己丧失了治理天下的资格,这一观点,在刘盈写给母亲吕雉的信中,说得很明白:

“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外戚世家》


水木佳年华


大家都知道,刘邦属于草根逆袭,从一名普通百姓摇身一变做了皇帝。不管咋说,要是没有两把刷子,百姓到帝王这个坎一般人是迈不过去的。既然刘邦能做到皇帝的位置上,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按照正常的逻辑,皇帝想干啥就干啥,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那样,皇帝做事也要受到周围人的制约。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知子莫若父。作为老爹,刘邦对儿子刘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刘盈这个人还真是有点懦弱,没有一点魄力,根本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子。天下人虎视眈眈,皇帝的位置谁不眼馋,没点狠劲,没点心机,皇帝的位置能坐稳吗?这样一想,刘邦就动了心思,想把刘盈换掉,让小儿子如意做太子。如意聪明伶俐,都说从小看到老,如意将来当了皇帝肯定比刘盈要强得多。

事情还真不像刘邦想的那么简单,想换掉太子刘盈麻烦事还真不少。刘盈是太后吕雉所生,如意是小老婆戚夫人所生。那个女人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呀?皇帝这块肥肉谁都想吃,戚夫人和吕雉开始了战斗。

戚夫人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喜欢,从表面上看,戚夫人占上风,毕竟刘邦站在自己一边。但实际上,吕雉的优势更加明显。毕竟吕雉是刘邦的大老婆,戚夫人只能算是小妾。吕雉的人脉资源戚夫人是比不了的。吕雉人脉广,当初跟刘邦一块起事的樊哙、萧何等人跟吕雉的关系更近一些。吕雉害怕刘邦把刘盈的太子位置让给如意,就开始了一系列动作。有人劝吕雉想法把张良拉拢过来,让张良帮她出主意,太后吕雉就把张良拉拢过来让他想办法。张良就推荐商山四皓辅佐太子。高祖十一年,英布造反,恰好刘邦生病。刘邦就想让太子刘盈出征,对他也是个锻炼。哪知刘盈根本不适合带兵打仗,气得刘邦破口大骂:“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行,难成气候,遇事还得他老爹我出头。”刘邦带病出征。

后来刘邦出征归来,病也好了,刘邦换掉太子的念头更加强烈了。吕后派张良去做刘邦的工作,刘邦不为所动。吕后又发动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才无奈地装作答应。商山四皓也都出面做刘邦的工作,刘邦一看换太子一事还真不好办。刘盈身后站着一大帮人,真要换太子的话,肯定要做大手术,不然新太子根本站不住脚。做大手术,那就得把反对派清洗一遍,这可不是小事,弄不好国家都会垮掉。国家刚刚建立,反对势力虎视眈眈,权衡再三,刘邦选择了妥协,放弃了立如意为太子的打算。刘邦的眼光是亮的,刘盈真像刘邦想的那样,为人懦弱,没有一点魄力。他当了皇帝以后,没啥作为,大权让吕雉掌控,像个傀儡皇帝。吕雉让他妹妹鲁元公主的女儿给他做皇后,这样违背人伦的事情他都不敢据理力争。他想保护同父异母的弟弟如意也保护不了,如意还是被吕雉害死。如意母子遭到吕雉迫害,刘盈不能说没有责任,毕竟他在皇帝的位置上站着,刘盈就是一个无能之辈,这一点刘邦还真没有看走眼。


渴岁月温柔以待


“仁懦”谁都不想,那是没招儿啊,生的伟大,活的憋屈,应该说是仁弱之主汉惠帝:被母权压抑下的悲情人物 。

简介:西汉的第二任皇帝,汉惠帝刘盈虽在位七年,却是一位很没有存在感的皇帝。

具体表现:

1、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他的本纪,只是在其母吕雉的《吕太后本纪》中能找到他的一些事迹。

2、东汉时,班固在《汉书》中为了体例的完整,勉强写了一章《惠帝纪》,对他一生遭吕太后挟制、无所作为的命运表示惋惜。

3、刘盈在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就被立为太子,刘邦死后,16岁的他即位,但仅仅23岁就病逝了。他性格柔弱,仁德宽厚,外有萧何、曹参等一批元老重臣的辅佐,内有刚毅贪权的母后吕雉的控制,施政上难以大展拳脚。

4、这其中有制度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其性格仁弱的主观因素。

5、刘盈在位时,七大诸侯国和中央政府并行分权,而在中央政府内部,丞相的权力也很大,实际上给予皇帝施政的空间很小。

6、在吕太后的监护下,刘盈对于高祖时代的政策人事,基本上是沿袭不变,力求清静无为,休养生息。 这期间,值得一说的是修筑长安城的城墙。高祖时首都长安尚无城墙,宫殿虽有围墙,但还远不是都市规模的都城。惠帝时代,政府选择雨水少的春季,征调附近十四万多的农民,用夯筑法筑起来长安城的围墙。夯筑法就是在两侧夹板之间填土,从上面夯实的简易施工法。每年一个月的工程,进行了将近六年。围墙完工后,第一次展示了都市的威容。

7、 作为皇帝,刘盈虽然没有什么政绩,但他在吕太后专权的情况下,对待内亲宗室,恩宠有加。

8、他亲自到灞上迎接弟弟,陪他一起入宫,与之共同起居。刘盈对弟弟以身庇护。

9、 后世史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盈的这种表现多有批判,“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刘盈不但性格懦弱,身体也非常羸弱。这样的人终日沉迷于酒色中,自然死得早,23岁就病死了。一辈子在母后的操纵和压抑下,刘盈这个皇帝当得很憋屈,命运诚可悲!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十四阿哥郎春涛


汉惠帝刘盈是一个悲剧人物。

和现实社会一样,通常母亲强势,儿女就容易懦弱,胆小怕事。

吕后强势甚至残忍不讲道理,导致刘盈从小养成了懦弱性格。他也算牛了,本性很好,没有受到他母亲影响,变成残忍的人。

当然刘邦请出南山四吿来教导刘盈,对刘盈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刘盈当皇帝后一直做的不错。

然而后期受到吕后人彘事件刺激后荒废了朝政,这也说明一个懦弱的人是缺乏担当的,不适合当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