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作者|宁镜诚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时间回到大约公元170年,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一群小孩不堪酷暑,因此躲到一株桑树下玩耍,那树高五丈有余,向四周伸展的树枝搭配浓密的桑叶,看上去好似帝王马车的车盖一般。

这时,其中的一位少年端详了桑树片刻,突然指着它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言外之意是,将来我也要当一次帝王过过瘾。

一旁的叔父听罢,连忙急走几步,蹲下来捂住他的嘴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他让侄儿不要乱说,此番言语会祸及满门的。

谁也没有想到,大约50年后,这个少年在头发花白之际于成都称帝。

那是公元221年,那一年,他已经60岁,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足50岁的年月,这位老人做了很多人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就是刘备。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影视剧中的刘备

幼时读《三国》,喜欢曹孟德处事果决,目光长远;钟情于孙仲谋亲贤贵士,纳奇录异;而对于刘玄德的好感,则是来源于他身边的诸葛孔明和对他誓死效忠的五虎将。

但随着经历的丰富,再读《三国》时,刘备的形象渐渐的在我眼前展开,越了解这个人,你会发现这是个狠人!

论出身,刘备是各方诸侯中最差的,仔细一看,在三国早期占有自己地盘的,无一例外都是官宦世家,妥妥的一群“官二代”,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人的根基对比:

曹操:确切的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他的爷爷曹腾乃一代权臣,官拜中常侍,历经四代皇帝而不倒,可谓权倾一时,他虽然是个宦官,但有一个很器重的养子一一曹嵩。

这个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爵位,一路从司隶校尉(省委书记)做到大司农(财政部长),最后官拜太尉之职(军委副主席),位列三公;

孙权:这也是个“官二代”,其父孙坚年少得志,从平定黄巾军开始任佐军司马(团长),因为平定叛乱有功,且在治理匪患方面颇有政绩,所以他用不到5年的时间做到长沙郡太守(长沙省委书记,古时的长沙郡要比现在的长沙市大),随后因为剿灭荆州南部匪患有功,被封乌程侯;

袁绍:他的起点可谓最高,从其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本人也居三公之上,他的家族更是有着"四世三公"的美誉。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刘备幼时估计就是卖草鞋的

反观刘备,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其父早亡,家里主要靠母子两人织席贩履为生,这样的初期装备差距,你说刘备能走到最后,谁会相信?

就像袁术说得那样:“术生年以来,不知天下有刘备!”,刘备是谁?我袁术没有听说过!可见至少在家庭背景方面,刘备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那么,这样的一个草根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逆袭的呢?

01

不忘初心,有危机感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自23岁起事之初,刘备的心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了这个终身目标,他用尽了一辈子的心血。

刘备的创业之路和孙、曹两位相比可谓一波三折。

他34岁时,接替原徐州太守陶谦的位置,事业初有小成,正准备大干一场。

无奈在迎战袁术之时,被吕布钻了空子,徐州太守的位子还没捂热,就被别人抢了去,情急之下刘备只能选择投奔曹操。在和曹操“青梅煮酒”之后,刘备心知此地不可久待,于是转而联手袁绍抗曹。

因为没有根基,他带着两个兄弟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和刘表,终于在公元207年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小20岁的诸葛亮,他的创业之路开始有了清晰的方向。

直到和东吴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刘备得以占据荆州五郡,大业初成。

那一年,他47岁。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赤壁之战

虽历经磨难,但刘备不忘初心,10年后,他终于在汉中称王,其中艰辛,恐怕只有自己清楚。

不忘初心,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何其艰难。

很多人喜欢在年前给自己立flag,真正保质保量完成的人有多少?更不必说穷尽一生,专门去做一件事,这背后所需的那份毅力和坚守,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总喜欢用“一万小时定律”来形容一个人的专业程度,如果按这么算来,刘备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件事上,没有人比他更专业。

而之所以刘备能够不忘初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着远非常人能比的危机意识,这一点从《三国志•先主传》中“髀肉复生”的片段中就可看出,原文是这么记载的: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啥意思?

就是刘备和刘表喝酒的时候,起身上了厕所,回来就泪流不止,刘表不知原因,刘备就说:

“我摸着自己大腿上都有肥肉了,想着自己原来大腿上肌肉精壮,现在肥肉横生,但是人老了,功业未建,所以悲从中来。”

上个厕所都有这么高的觉悟,你说刘备的危机意识强不强?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大学生熬夜打游戏

再对比我们周围的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普通大学的在校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的正是这种危机意识。很多人不考虑自己毕业之后凭借什么立足于社会,反而选择在游戏中沉沦,让人叹惋。

没有危机意识,意味着看不清自己,一个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人,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君不见,今年考研报考人数为341万,而这一人数正在逐年递增;今年国考共计划招录2.4万人,但有143.7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这就意味着平均60个人争一个岗位。

在这个大学教育即将普及的年代,没两把刷子,真的吃不消。

02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评论刘备说:“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意思就是,刘备简直就是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顽强,百折不挠,虽然投奔了几大诸侯,但绝不是久居人下者,他一门心思,想尽各种方法扩充实力,就是为了另起炉灶。

小时候和刘备一样,指着天子的乘骑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的楚霸王项羽,缺的就是刘备身上这股折而不挠的劲,最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

如果换成刘备,肯定是先回老家,几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

如果我们细看《三国志•先主传》,你会发现记载刘备的生平,离不开一个“败”字,简而言之,刘备一直在失败,但和大多数人失败一次就萎靡不振相比,他的字典里好像一直把“失败”当成家常便饭,留着青山在,他一直找柴烧。

刘备得高唐后失高唐,得徐州后失下邳、败于广陵。屯小沛后失小沛,复得徐州后再失徐州,投刘表后弃樊城、败当阳、走夏口……

这么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搁一般人真心受不了,早选一个诸侯投奔,甘愿做其手下,省的过提心吊胆的生活,但刘备偏不。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一一“在远大的理想,也扛不住傻子一样的坚持。”

刘备23岁起事,34岁占徐州小有所成,40岁被曹操打得只能投奔刘表,47岁联手孙权抗曹,50岁战略入川,58岁入汉中称王,60岁于成都称帝。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这样波澜壮阔的一生,称得上是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我们可能把失败当做是耻辱,但刘备不然,失败的次数多了,就习惯了。

很多创业者都把刘备当作自己的偶像,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创业之路艰险,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发现在三国还有一个刘备的人,到了60岁还在折腾。

这样的人不成功,谁成功?

曹操曾经写过一首《步出夏门行》,其中的一句是这样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用来形容年过花甲仍然奋斗不止的刘备,最为得当。

03

以人为本,有度而迟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和百姓共进退

“以人为本”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概念,早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败当阳,从荆州撤退时很多民众跟随,手下将领劝他舍弃百姓,因为人多会拖延行军速度。

刘备拒绝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一幕,《资治通鉴》中亦有记载,自古以来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得其中奥义,而且这一点他践行得很好。

你仔细想想,三国的各大诸侯谁没有屠过城?无论是“屠夫”董卓烧杀抢掠还是“奸雄”曹操为父屠杀徐州百姓,他们皆视人命如草芥,动不动就屠城,毫无人性可言。

刘备就没有过,就这一点,三国的那些个所谓枭雄,皆不如他。

除了对百姓仁爱,刘备对手下的将领也算是仁至义尽。

镇北将军黄权,在刘备夷陵兵败后不得不率部降魏,这放在那会儿可是叛国之罪啊,按照法律应该将皇权的妻儿收监,可是刘备理解黄权的苦衷,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之后他没有为难黄权的家眷,反而照顾有加。刘备的以人为本带来的回报就是,黄权的儿子黄崇,在蜀汉后期随诸葛瞻抗击邓艾时,战死绵竹。

黄崇用战死沙场的忠勇回报了刘备对自己的信任,他甘愿为蜀国而死!

魏国的三朝元老刘晔曾评价刘备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意思就是说刘备度量大,能容人,虽然慢半拍,做事犹豫不决,但好在越挫越勇,从不放弃。

做事犹豫不觉,从他慢吞吞入川就能看出,这一幕在《资治通鉴·刘备入益州》一卷中就有记载,当时的谋士法正劝刘备说: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意思就是刘璋是个草包,可以联合张松先把益州拿下作为根据地,则大业可成,可是刘备犹犹豫豫,不忍下手,庞统见罢,担心刘备像“当阳之败”一样重蹈覆辙,继续劝说,刘备才勉强依计而行。

这事儿如果搁曹操手里,决不等到明天。

可惜刘备没有曹操的果决,曹操也没有刘备的仁心。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假。

看着做事百折不挠却又慢吞吞的刘备,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金庸笔下的郭靖,一个是《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这三人颇有相似之处,不知金庸当年写郭靖时,有没有参照刘备的形象。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许三多

先说许三多和刘备,两者都是慢性子,但许三多和刘备一样,骨子里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儿,正是凭借这股子韧劲,许三多才顺利从钢七连进入“老A”,成为兵王。

如果说刘备的事业正式走入正轨是因为他遇见了诸葛亮,那么许三多的“诸葛亮”就是“老A”的大队长袁朗,从模拟战争中被许三多生擒,到“老A”选拔中许三多背着伍六一坚持到最后一刻,袁朗坚信,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兵!

这股子不服输,百折不挠的劲头,不得了啊!

再说郭靖和刘备,郭靖拜江南七怪为师后,虽然咬紧牙关,每日苦练,但对小巧腾挪之技领悟甚少,只练了一些根基,师父们教十招,他往往连一招也学不来,资质可谓愚钝。

直到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用“顺其自然,开拓心智”的教案教授其内功后,他才慢慢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最后遇到洪七公传授“降龙十八掌”,这才成为一代大侠。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洪七公和郭靖

诸葛亮可以说就是刘备的“马钰”,前半生虽心怀大志,但苦于没有具体的实施战略,直到遇到小自己20岁的诸葛亮,刘备前面要走的路才逐渐铺开。

而这一切,靠的就是刘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宽厚的度量,虽然慢一些,但一直在走,从未停歇。

04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谁能想到,刘备弥留之际告诉刘禅的,不是什么你要掌握权力,遏制诸葛亮的势力;也不是告诉他,我老刘给你留下多少家产,不要败光了,而是告诉他要好好做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做好了,其他的不会太差。

也可以说,刘备深知自己的儿子玩手段根本玩不过别人,所以索性还不如以德服人,做个宽厚善良的人,这样反而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刘备一生“五易其主,四失妻子”,50岁前可谓是四处逃窜,边扩充实力边挪窝,生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在给自己孩子的忠告时,不可谓不通透。

公元222年,61岁的刘备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征讨东吴,但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退驻永安,那是一个萧瑟的七月,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将近。

来年三月,刘备托孤诸葛亮,一个月后病逝。

23岁起事,40岁功败垂成,58岁称王,60岁称帝,这个男人不简单

很多人说刘备为关羽报仇,是一时昏了头,所以才导致蜀国精锐尽失,从此再也没有了争天下的实力,但一个60岁的老人,为了自己的老哥们,跨马提剑,举全国之力复仇,虽战败,但悲壮,又深情。

试问,谁不想要这样的朋友?

纵观刘备一生,草根出身最后和孙曹二人三分天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也是实打实的逆袭者,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需要我们后辈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想用陈寿的评语作为结尾: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这辈子,值了!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