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从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道德与人性冲突的化解之道


最近,热播剧《安家》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这部剧中,可谓集齐了很多当下的热点话题:高房价下的众生百态,职场求生的辛酸与不易,原生家庭的创伤与后遗效应,爱情与家庭的两难抉择...而今天,在这里,我想从中摘取一个观点,提炼出来,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和探讨。

理想派与现实派的矛盾和冲突

《安家》这部剧中,安家天下房产中介公司有两位店长,一位是怀柔派的徐文昌,他的性格中透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息,开口闭口都是道德至上,对员工悉心呵护,对客户慈悲为怀,一切为了客户着想,宁可牺牲个人及门店利益也在所不惜,而另一位店长是孙俪饰演的现实派房似锦。

这位店长身世坎坷,吃尽苦头,从小在家就不受待见,工作后,成了刻薄母亲的金钱压榨机。为了应付家里的无尽索取,她绞尽脑汁靠多卖房来挣更多钱,来填家里的无底洞,做事雷厉风行,在既得利益面前绝不轻易松手。

当道德至上的理想派和利益为重的现实派碰撞在一起,矛盾和纠纷必不可少。

其中有两个剧情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剧情是严叔买房,严叔一家来中介门店签订买卖合同,怀孕的儿媳妇要求要在房产合同里写上自己的名字,老两口自然有些不乐意,自己辛辛苦苦卖了一辈子的包子,才攒下钱来给儿子买房子,而儿媳妇虽然怀孕,但是未来的事情也是不可预料,万一有意外,自己家损失就大了,徐店长看出了老两口的为难,于是提出抗议分期付款,不必要一把付,剩余的钱可以留作理财用,而房似锦马上算了笔账,贷款的话会多出一百多万的利息,老两口心疼钱就没同意,还是全款买了。


《安家》:从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道德与人性冲突的化解之道


而后来徐文昌找到房似锦,指责她这单做得太急,觉得这一对儿子儿媳看着不靠谱,将来出事了,老两口一辈子的血汗钱打水漂了,后果不堪设想。而房似锦认为,徐文昌管太多,喜欢瞎操心。

第二个剧情是阚老板为小三买豪宅,阚老板老婆大闹门店,说阚老板的钱是夫妻二人共同所有,要求中介公司不能做这单生意,这样做太不道德!

徐文昌自然不接这单生意,他也认为阚太太很无辜,是个可怜的女人,无论如何这个生意做不得,而房似锦不以为然,她认为中介的职责只是卖房子,与人情无关,还是选择接下了阚老板这个单子,结果是被阚太太一怒之下扇了一巴掌,她自嘲道:一巴掌换回一个单子,也算值了。

那么,在《安家》中,房店长和徐店长的冲突,其实从根本来说,是价值观的差异问题。

在徐文昌看来,做中介不只是卖房子,与房子这样冷冰冰的东西相比起来,作为中介,真正需要传递出去的是人情,温暖,良知,为了保持绝对的道德,房子宁可不卖!

而在房似锦看来,卖房子才是中介的本职,把房子卖出去才是王道!不需要考虑太多其它因素,哪有那么多弯弯道道。

很多人都曾是徐文昌,最后却变成了房似锦

徐文昌们代表的是理想主义者,是完全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那一类人,是大家眼中的谦谦君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男儿,是人人口中津津乐道的“好人”。

而房似锦们代表的是现实主义者,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不得不租最便宜的凶宅,商场橱窗看到自己喜欢的丝巾,光过过眼瘾,却舍不得花钱买。而这份工作对她的意义,只是为了赚钱,只要不伤天害理,任何的理由都不会影响她卖房子。在赚钱面前,尊严都可以丢在一边。

她是大家眼中,不太讨喜的角色。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任何事情都要分出个黑白好坏来,从小的教育便这样告诉我们:人是分好人和坏人的,而很多传统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甚至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也通常把人定性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值得推崇,而坏人就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然而,现实中,徐文昌们很少见,房似锦们却异常多。房似锦算是坏人吗?很显然不是,她虽然喜欢赚钱,贪图利益,为此连抢两次同事的单子,卖跑道房给宫蓓蓓,帮阚老板的小三买房子。

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不厚道,但是当我们真正地走进人物内心去挖掘,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角度去想,你会发现,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无可奈何的动机。

《安家》:从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道德与人性冲突的化解之道


一个穷苦出身的女孩子,一个从小被歧视尝尽人间冷暖的女孩子,一个孤苦无依独自打拼在大都市的女孩子,一个时刻受自己亲生母亲威胁的女孩子,于她而言,谋得生存是第一位的,她的处境其实是让人同情的,因此,如果将太多的道德枷锁去锁在一个这样的女子身上,一个劲地标榜真善美,这样的剧情看起来会太过苍白无力,脱离生活实际。

况且,房似锦也并非完全地不顾道德,比如小三买房这件事,在她看来,对于阚老板这样的有钱人,用一套房子来换取家庭的稳定,也是未尝不可。她考虑的更多的是现实因素。

其实,纵观我们的文学史,大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都常带有复杂性,你很难用好或者坏来定义一个人,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并不够完美,虽美丽却身体抱病,虽有才气却为人刻薄不近人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为了情人抛夫弃子,《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君心里挂念着深爱的直子,却随便和别的女孩子发生关系。

这些角色在大众价值观里,都是有些不容于世的,但是他们又会莫名地让人无法忘怀,于是,我们在批判中不断感慨,在指责中又忍不住同情。这些看起来不讨喜的角色却悄无声息中牵引起了我们内在所有真实的情感流动和喜怒哀乐。

因为真实,所以深刻!

孙俪在采访中曾说道:我现在更喜欢的是有缺点的人物。一个人格饱满的人必然有其复杂性,我们习惯了以非黑即白的思维来评价人和事,我们乐于用两极分化的观点来矫饰自己的高尚,导致我们在面临真实的人性的时候,就会陷入混沌不清的状态,于是非得要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

从心理学来说,所有我们憎恶的东西都来自于我们自身人格的投射。当我们自身无法接纳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时,才会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判。因为,只有当你去和那些“缺点”划清界限了,才能彰显自己的好。我们骨子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曾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形象地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住着三个小人,本我,代表着任性的那个我,人生来就有欲望,本我就是那个被欲望驱使的“我”,人的最原始的面貌。

而理想的我代表的是道德化的我,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需要。这两个小人儿发生冲突的时候,“自我”就开始出来当调解员,来调停,当冲突无法化解的时候,这个调解员就头疼了,痛苦了。

应该怎么调节呢?

《安家》:从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道德与人性冲突的化解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重在一个“度”字。

《中庸》第一篇里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处世哲学,很多人会说,中庸不就是要教人和稀泥,模棱两可嘛,我认为真正的中庸精神,提倡的是对于万事万物“度”的把控,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刚刚好。

当我们真正接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所有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也并非全是恶,同时,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事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得”不必太沾沾自喜,有“失”也不必枉自嗟叹,自怨自艾。

同样,面对我们自身的得失,首先要理清,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即使我们内在的“本我”与“超我”在打架,那么作为“自我”,要做的事情是,说服双方,最大尺度地去满足“自我”和“超我”的各自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彼此和谐共存。

灵魂终极叩问:人到底为何而活?

人活着到底为了谁,有人说为了父母而活,有人为了爱情而活,有人为了孩子而活,也有觉悟的人说为了自己而活,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活着》中,余华老师曾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一个得了躁狂症和抑郁症的年轻女孩子,觉得人生很没意思,四处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始终得不到一个标准答案让自己满意,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大师,她问大师,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大师反问:那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女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意义,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你会发现,所有伟大的小说,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虚无。所有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梦碎,人亡。

在面对一个必定变得虚无的人生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人生里,过好每一个当下,让自己心无挂碍。

结语:无论你是房似锦,还是徐文昌,面对抉择时,只需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做任何一个选择,内心可有纠结?人生完美的事情太少,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的极限,在取悦别人时不忘愉悦自己,在世俗喧嚣中为自己留一块安静之地,在自己的世界孤芳自赏,在别人的世界随遇而安,人活一辈子,不过图个舒服二字,仅此而已!

pv2~\u00026�)�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