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草書是一種非實用的、純粹的藝術形式,“情”是草書藝術的憑藉物,在藝術創作及藝術欣賞中始終起作用的是情感,以情而寫出感人的藝術形式,再以感人的藝術形式來激起欣賞者的共鳴,並起到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說:“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患,愉快,怨恨,思慕,酣醉,不平,有動了心,必了草書焉發之”。張旭正是借這種藝術形式,感發自己的情思,由心之不平而動於心,心動則性情,性情而以草書來揮寫發洩。

草書是以情感人的,而我們在欣賞一件草書佳作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根根活生生的線條的有機組合,是由線條、或由線條間有節奏地相互交織的塊面,且都是具有形態美、符合哲理的生命體,那種悠遊於無極之境的生命的狂舞無不是由線條來交織演繹的。因此,線條也就成了草書藝術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它的曲直、長短等的合理性、抒情性,作者對線條形態特徵的精準性把握,直接影響到草書的藝術效果。這些對線條的合理性、抒情性、精準性的把握與揮寫,是通過高超技巧來表現的,這技巧又是融合各種書體的一切最為抒情的表情功能來為我所用的無法之“法”。且由這“法”來通達“道”的境界,一種由技而進乎道的神變無極的藝術境界。古人有“妙手偶得”之說,也正是說明了為達到至高的藝術境界必定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及一個由技而入道的規律。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毛筆是中國書法的特殊的書寫工具,也是中國書法最為本質的特徵之一。毛筆是有彈性的,柔韌性極強,而書法正是藉助於這工具的特殊性,在情感、技巧、書法審美等諸多因素的合理巧妙作用下,最終形成具有符合中國書法神韻的線條來,而草書線條正是速度、技巧、激情與毛筆的完美結合體。

蔡邕雲:“筆柔而奇怪生焉”,毛筆的柔軟而充滿彈性的特殊性能,與情感、審美等多種因素相互融合,通過默契配合幻化出奇妙的人情合理的線條外形來,這線條的外形是多變的、複雜的、性情的,這種彈性可以使作者任隨性情的變化而自由發揮。假如筆頭生硬,使轉不靈,線條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性情了。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所以,草書藝術的線條是最富有變化的。古人早已洞察到了柔韌性極強的毛筆所具有的奇異功效,為了適應不同的書體,不同的作者可以自由選擇不同性能的毛筆。只有對書寫工具熟悉和了解,才有可能順當地書寫出心中的線條形態效果來,以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比如狼毫,彈性極強,書寫的線條往往勁挺,但易尖翹;而羊豪則柔軟,緻密性較強,線條纏綿,然易拖沓,致使線條柔弱無力,彈性不足。因此,對毛筆所有的性能要充分了解。毛筆的彈性與情感、技巧等因素相互配合是一種夢幻般的完美結合。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一件草書佳作,那種連綿線條、奇妙變化的藝術效果是令人歎絕的。毛筆的使轉提按,由高超技巧的制約,並隨情感的驅動而揮運自如,我們常說的“拆釵骨”等,無不是毛筆彈性、技巧、性情等完美結合的結果。如果毛筆與性情相悖,搭配不默契,則如蔡邕所言:“如迫於性情,雖中山兔毫而不能佳也”,這種不協調的搭配,必定使線條的效果神散意滯,而達不到最佳的藝術效果。如果毛筆彈性與技巧相互不合,使轉、提按就成為作者的一意孤行,沒有在利用毛筆柔韌性的基礎上進行使轉提按,配合失調,這樣的技巧是孤立的,蒼白的,是沒有意義的,生成的最終的線條形態肯定與作者的性情與審美不相一致,是醜怪的,更談不上美的藝術效果。

薦讀 | 陳海良——書法課堂:草書的線條與毛筆的把握

所以說,最終符合美的草書線條的形態特徵,不是純粹的筆法的完備,抑或恣意妄為所能達到的。不能巧用毛筆所具的柔韌性,是難以達到神明自得、意氣通達、美不勝收的。假如沒有毛筆的韌性特徵,草書線條將是平庸的,不豐富的,線條所蘊含的豐富內在是無從談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