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每個人都用手機,每個用手機的人都可以羅列一堆手機的“罪狀”。但我們並不知道,即使並沒有沉溺於手機,我們也已經被手機“算計”。算計的當然不僅僅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溝通方式等流於表面、肉眼可見的東西。接下來,請跟我走一遭,在“不妖魔化”的前提下,看看手機如何收割人類吧!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

作為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這十年一直站在舞臺中央,獨享全世界對他們的追捧。在他們看來,80後、80前什麼的,簡直弱爆了。然而,在邁入新一個十年的關卡時,90後開始覺得有些事不一樣了。這一次,他們不但直接感受到了來自00後的衝擊波,更真實地經歷著一些自身的變化。

當年的Party女王,居然遲遲未現身,不是她太孤傲,更不是她選擇了隱退,而是她壓根把這事兒給忘了。都說90後已經開始泡枸杞養生,電腦旁邊常備風油精,開始進入“忘事”的衰老年齡。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剛答應幫爸媽預定機票,答應帶爸媽來自己工作的城市兜一圈,第二天就忘記了。為了不給自己添麻煩,爸媽硬是滿大街到處找,終於找到一家機票代理中心。

朋友幫了自己一個大忙,感動得一塌糊塗,微信上告訴朋友一定要請她吃飯。兩個月過去了,從另一個朋友口裡得知,當初幫了自己大忙的朋友現在居然在背後說自己是個“只會說表面話的人”,當場悔得捶胸頓足,“這麼重要的事兒,這麼重要的人,居然給忘了!”

難道還不到30的我們,真的已經開始“未老先衰”?為什麼年紀輕輕的我們,大腦變得越來越“不靈光”?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案很簡單,那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不停地被打斷。

看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吧!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手機裡幾十個、甚至上百個APP的推送信息所幹擾。手機亮起來時,我們根本忍不住不去瞅兩眼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輛時時刻刻都在發動 - 熄火 - 發動 - 熄火的車,剛開始工作沒幾分鐘,就被手機上一堆跟我們毫無關係的信息搶奪了注意力,等我們意識到應該工作時,不得不重新啟動發動機,可沒多久,又被打斷。這樣長期以來,大腦被迫反反覆覆處於開機-運轉-休眠-運轉的軌跡,不但讓我們的精力被大量內耗,還使我們無法保持專注,注意力無法安放。

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的注意力被分割成一個又一個、毫無規律順序的雜亂碎片。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記憶力每況愈下,就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每天無條件地接收太多無用信息,並且這些信息從來不整理,一團亂,需要提取的時候卻找不到信息源。當我們說好幫父母預定機票時,同時還在刷手機,可能剛好翻到某個熱點。兩個信息相沖突,而熱點支配了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所以分配給“訂機票”的注意力被壓縮得足以“讓我們將這件事忘記”。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二.

跟大多數90後相比,70、80後除了刷手機,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陪娃。已過了生育最佳年齡的80後本應將生育大棒遞交給小10歲的90後,但由於婚育觀念的改變,現代人大多晚婚晚育,這個火炬不得不還是由已處於30-39歲的80後託舉。而隨著二胎的開放,不少70後也踏上了生二孩的末班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在家長會上看到新手80後媽媽和老司機70後媽媽齊聚一堂。

70、80後大多在職場已經能獨當一面,在家裡則要肩負養家餬口、教育孩子的重擔。而80後的孩子和70後的二孩年齡尚小,除了輔導作業以外,還要花大量時間陪伴他們度過漫長的“閒暇時光”。每年暑假,爸媽們都報了一堆課外班、夏令營,除了讓他們獲得成長,主要還是為了解放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吧。

為什麼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呵欠連天,睏意連連,可等孩子睡了以後卻精神奕奕,手機可以刷到沒電?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案是手機讓我們接收信息的過程是非常舒服的,這是一個根本不用大腦思考的過程。

看看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吧,新奇的、震驚的、窺探的、揭秘的、別人家的……哪一個不是迎合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喜聞樂見,並樂此不彼地點贊和轉發。可是陪娃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有時候讓孩子玩得津津有味的遊戲在我們眼中簡直就是“極致無聊”的低幼操作。

當我們陪娃時,不但要陪他們玩這些“毫無樂趣”的遊戲,還需要動腦筋讓他們在玩樂中學到知識。而這一屆孩兒們,根本就是一群不需要充電就能待機一整天的小魔獸。不調用我們早已疲軟的腦細胞,還能和他們鬥智鬥勇?這些,不是和習慣於被各種信息流餵養的大腦背道而馳嗎?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三.

最年輕的70前也進入天命之年。身體在經歷了快速成長和巔峰之期後,開始衰老。照理說,從50歲開始,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保健身體,而保健身體的第一步當然是從睡眠做起。可是,我們曾經做過一個不完全數據的調查統計,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平均入睡時間比智能手機出現之前足足推遲了一個小時。雖然這個調查缺乏數據的普遍性,但足以反映部分人的睡眠畫面。

我問了一位50多歲的媽媽和一位60多歲的爺爺,前者告訴我,睡前不刷手機,感覺跟這個世界失聯;後者反問我,睡前不刷手機還能幹什麼呢?是啊,退休後,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從電腦搬到手機上的遊戲”、被“看新聞賺收益”、被各種APP滿天飛的羊毛券、被微信群裡老同學一條接一條的語音所佔據……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裡不得不再提一下00後和10後,因為絕大多數00後還在上小學和中學,所以用手機的時間被學校和家長嚴格控制,但未來他們根植於手機的爆發力不可想象。而10後,一個主要被80後孕育的群體,一個一出生就坐擁移動網絡時代的物種,對手機的使用已經到了“自來熟”,“無師自通”的境界。他們已經不需要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認識紙幣和硬幣,因為可以使用爸爸媽媽的手機支付;同樣,他們並不需要學習充值和刷卡就能搭乘交通工具;當爸爸媽媽不想做飯時,他們也不會擔心吃不上飯。

手機,大大縮短了孩子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過程;手機,用技術的名義,隔離了他們與世界最直接、最真實的接觸。很難想象,當10後長大後,他們和手機、和其它黑科技之間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我常常在想,也許他們這一代人,是未來1000年,最接近人類的“類人”了吧!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最近熱播的《他鄉的童年》讓我頗有感觸。節目裡日本小朋友的媽媽都很巧手,除了做美味的便當,還能用縫紉機縫製便當袋。因為他們覺得,在日本傳統社會里,如果什麼都要去買,那會顯得媽媽很沒用。他們認為,只有媽媽做的,才是最好的。而對於同樣巧手的中國媽媽,她們的這一角色,已逐漸被超級發達的中國電商所剝奪。節目裡一所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說,操場上的草坪故意沒有修剪整齊,水管下面故意沒有設置水槽。因為“不方便”,才會促使我們思考。

再回到最初的話題,既然手機讓我們的大腦變得難以專注,疲於思考,拒絕複雜事物,越來越沒有主見,那我們應該如何在享受這個“時代便利”時,不被它算計和控制呢?如果擺脫不了,那就想辦法緩解吧!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1. 工作時,把手機翻轉過去,這樣可以免於各種信息的干擾。給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休息時間,比如每工作半小時便休息5-10分鐘。休息時間當然可以狂刷手機,但工作時間儘量不要看手機。跟自己定一個契約吧!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專注於手上的任務,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

2. 其實陪伴孩子並沒有那麼無聊。想想我們的童年吧,多麼希望有人能做自己的玩伴啊!我們可以根據家人的興趣和長項進行分工。比如媽媽給孩子講繪本,爸爸負責籃球運動,外公和孩子下棋,外婆可以教孩子做做手工。這樣,我們既可以發揮自己的長項,還可以得到足夠的休息。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3. 教會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在現代社會,生存早已不是問題,已經是排在最後一位的需求。教會孩子生存,並不是解決他們吃穿住行的問題,而是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前幾天,我帶孩子出門買東西,孩子很順勢地拿出我的手機,開始叫車。可是遇到高峰期,怎麼也叫不到,於是我們選擇了坐公交車。公交車上人也很多,再加上車子開得很顛簸,整個乘車體驗非常不好。孩子眼巴巴地看著有位子坐的人,希望能有人讓座。這個時候,我告訴他,即使沒有位子,我也可以教他一種很厲害的功夫,讓他可以穩穩地站在車上,不會摔倒。這個功夫就叫做“扎馬步”。當車子啟動、剎車、加速或減速時,我們的雙腳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身體的重心,不會摔倒。孩子對這個技能非常感興趣,整個車程40分鐘,他雙手緊緊抓著把手,雙腳牢牢地盤在地板上,臉上還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被手機“餵養”過的人類,大腦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個時代,有人拜手機為大神,有人視手機為洪水猛獸,如何跳出手機設置的圈套,希望這篇文章能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