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之後,晉察冀邊區還有許多外籍醫生,有人還研製出土青黴素


白求恩之後,晉察冀邊區還有許多外籍醫生,有人還研製出土青黴素

1939年11月,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在搶救八路軍傷員時感染了敗血病,不幸逝世。毛澤東同志專門為此作《紀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評價了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並號召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作為外籍援華醫生的代表,白求恩大夫的去世令敵後的廣大抗日軍民十分悲痛,但同時也激勵了更多的人投身抗日事業。此後,更多的外籍醫生紛紛以他為榜樣,義無反顧地來到中國,積極為援華抗戰事業服務。


白求恩之後,晉察冀邊區還有許多外籍醫生,有人還研製出土青黴素

印度的柯棣華大夫,白求恩醫院首任院長

1940年2月16日,晉察冀軍區將後方醫院正式命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此時也正是日寇掃蕩最瘋狂、國民黨頑固派封鎖正嚴密的時刻,晉察冀邊區處境非常困難。同年6月,印度援華醫療隊的柯棣華到達晉察冀根據地,先擔任白求恩衛生學校外科教員,不久被任命為該醫院院長。擔任院長期間,他要求醫務人員加強學習,並定期組織考核,極大提高了醫院的醫療水平。

柯棣華說:“這裡是白求恩工作過的地方,我一定要像他一樣獻身於反法西斯的偉大事業。”在工作中,他處處以白求恩為榜樣,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醫術精益求精,僅1941年的統計,他個人共做了450多個手術,其中包括45例截肢手術,20多例疝氣修補術,35個腰部及骨腱前副交感神經切除術,3個腸吻合術和幾個婦科手術,挽救了大批指戰員的生命。


白求恩之後,晉察冀邊區還有許多外籍醫生,有人還研製出土青黴素

奧地利的傅萊醫生,在根據地培養出青黴素

來自奧地利的醫生傅萊也是外籍援華醫生的優秀代表,他1942年被晉察冀軍區任命為“醫藥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對當地流行的麻疹、瘧疾等疾病,不辭辛苦地四處尋找良藥。他在白求恩學校擔任醫學教員期間,千方百計克服教材和試驗器材嚴重缺乏的困難,為根據地培養了大批醫護人員。

此外,傅萊和他的同事們還在根據地自行試製成功了一批“土青黴素”,緩解了根據地消炎藥嚴重短缺的困難局面。當時,他們利用國際上援助的青黴素菌種和書面資料,硬是用老百姓的土炕做成保溫箱,將這些青黴菌培育成活,以至於當時的報紙驚歎:青黴菌素,竟在文化落後的邊區試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