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28年的濟南五三慘案,蔣介石是怎麼忍住不宣戰的?


牢記慘案,不忘國恥!1928年5月3日,日軍以保護僑民為由攻佔濟南,燒殺劫掠,姦淫婦女,把濟南變成人間地獄,史稱“濟南慘案”。當時形勢十分複雜,蔣介石權衡各方利益,最後選擇忍辱負重,引而不發,繼續北伐。

1927年底,為迎娶宋美齡,蔣介石專程到日本拜訪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期間他密會日本軍政高層,試圖謀求日本對他本人和北伐的支持,但老謀深算的日本人擔心北伐軍攻下北京後,會繼續進攻東三省,威脅日本在東北的利益,便沒有明確表態反對還是支持。

1928年初,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重新開啟北伐。5月1日,北伐軍攻下濟南,結束了奉系軍閥張宗昌的統治,然而,蔣介石進入山東還不到3小時,日軍就開進了濟南城。

日軍進入濟南的藉口是“保護該地的帝國臣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北伐跟日本僑民毫無關係,而且當時濟南城內的日本僑民不到2000人,進入濟南城的日軍卻多達3500人,沒人相信日軍是來保護僑民的,中日兩軍的對峙一觸即發。

當時的蔣介石急於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決定暫時隱忍,他派人與日軍秘密聯絡,表示願意承擔日軍軍費,條件是日軍從濟南撤回青島。

日本人深知北伐將會成為他們控制中國東北乃至華北的嚴重威脅,他們在5月3日開始炮擊濟南城區,國民革命軍被迫還擊,但還是被日軍攻破城池。

中國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長、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前去找日方交涉,因拒絕向日軍下跪並破口大罵,竟被日軍殘忍割掉耳朵、鼻子和舌頭,連同其下屬17人被槍殺!

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黃郛再次前去交涉,日軍軍官脅迫他在所謂“中國軍隊槍殺了一個日本軍曹”的“調查報告”上簽字,直到黃郛被迫簽上一個“閱”字後才將他放回。

蔣介石不愧“特別能忍”,他認為日軍是在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尋找藉口,如果反擊就是上了當,最後決定下令北伐軍全部撤離設防區域。

然而,蔣介石低估了日本人的無恥,北伐軍撤防後,日軍繼續進攻,5月11日濟南全城淪陷,隨後日軍在城內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繁華的濟南城變成了人間地獄。

“濟南慘案”發生後,蔣介石指揮北伐軍繞道濟南,直逼京津,此時的日本人發現無力阻擋蔣介石北伐,便轉而逼迫張作霖放棄北洋政權,退回東三省,不給北伐軍進攻東北的藉口。

蔣介石也把“濟南慘案”視為中國的國恥,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恥辱乎?忘之乎?雪之乎?何以雪之?在自強而已!”

面對無數被殺的無辜軍民,這種隱忍是否太過委屈了呢?親愛的朋友,你們認為蔣介石的做法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呢?歡迎留言討論!


狄飛驚

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立即命令各師長“約束隊伍,不許出外,敬俟命令,力避與日軍衝突”。同時通知日軍第6師團長福田彥助,"

我軍己下令約束,不許出外,希貴司令亦下令貴軍,不令兵士外出,免生衝突"。但日方態度十分強硬,提出“凡濟南商埠街道不許中國官兵通過”、“膠濟路與津浦路不許中國運兵”、“中國軍隊一體全數退去二十里之外”等苛刻條件。
5月5日,蔣介石決定第一集團軍主力離開濟南,繞道北伐。馮玉祥、閻錫山等北方實力派對此均表示認同。馮玉祥說:“
以我一個革命軍人的身份立場,我主張不顧一切,拼命和日本鬼子幹一幹。至於為免軍事衝突,從外交方面與他交涉的辦法,也許較為穩妥。”6日,閻錫山亦勸蔣介石:“謀國當計利害,我軍北伐,正在一簣程功之際,非大忍不能大有為。請公嚴令各軍極力退讓,轉道北伐。”

在隨後舉行的黨政聯席會議上,國民黨軍政要人意見基本一致,主張濟南事件對日妥協,籲請國際聯盟出面調停,仍用外交方法解決。蔣介石內心非常悲憤,“

繼續北伐,集中全力完成革命為目前唯一方針。故對於,凡可忍辱,且暫忍之,必至最後忍無可忍之時,乃求最後歷史之光榮,與之決一死戰”。5月9日又在日記這樣寫道:“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恥辱乎!”
1929年3月,在英美列強幹預下,中日雙方簽署了《中日濟案協定》,“自簽訂協定日起,兩個月內,日軍在山東的駐軍全部撤退”。後來,蔣介石任命陳調元為山東省政府主席,率部接收濟南、青島等地。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陳謙平先生認為,“
由於蔣介石對於濟案的冷靜處理,忍辱負重的繞道北伐決策,使得國民政府在國際道義上佔得先機”。1929年7月,日本田中內閣倒臺。詳情可以參考陳謙平的一篇論文《濟南慘案與蔣介石繞道北伐之決策》(陳謙平著:《民國對外關係史論1927-1949》,三聯書店2013年版)。


馮傑

結論:

蔣介石對濟案的冷靜處理,作出忍辱負重繞道北伐的決策,使得國民政府在國際道義上佔得先機,而田中內閣積極的對華干涉政策不僅未能將東三省同中國本土分離,反而激化了中國民眾對於日本的不信任和仇恨,在民族大義面前,張作霖等最終通電錶明瞭“停戰息爭”的態度。在田中義一的慫恿下,關東軍最終炸死了張作霖,結果不僅導致東北於 1928 年底宣佈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而且加深了日本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

蔣介石為何繞道北伐?

首先,當時國民政府的首要目標為統一中國。對於不平等條約,中國當時還沒有實力突破其束縛。

如果蔣介石當時意氣用事,對日開戰,必將導致中國局面大亂,英、美和日、蘇必然介入紛亂的中國政治,中國政治前途必將平添變數。蔣介石深信,只要中日軍隊避免正面接觸,中日軍事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華盛頓會議構建的東亞政治格侷限制日本在山東採取無限制的軍事行動。

蔣介石充分認識到,解決濟南事件的方針“不在軍事而在外交,不在此地而在有轉移能力者”。蔣介石認為,“只有英國有此轉移能力”。國民政府因此制定了聯英美遏制日本的政策。

第三,由於繞道北伐,避免了中日直接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加上英美等國際力量、尤其是美國後來明確的警告,田中義一的態度有所轉變。

從田中義一的上述表態來看,濟南事件已經向著理性的解決方案邁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田中義一向蔣介石傳遞的“張作霖不久必處決”的信息。

即第八條:“張作霖不久必處決,請注意勿使滿洲化為戰區,否則日方輿論頗難抑制。”

這至少從某個側面證實,田中本人已經知悉或參與了圖謀殺害張作霖的計劃。

最後,孫中山遺體在北京,誰最先搶到,誰就繼承革命的正統。

濟南慘案為什麼會發生?

1、

1927年3月,北伐軍闖入日本領事署,日本並沒有像英美那樣採取強硬措施。當時的外相是幣原,日本國內掀起反對幣原外交的運動。

幣原的繼任者,是田中義一(兼任),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個名字。

5月29日,田中內閣命令鄉田旅團 2 000 餘人前往青島,於7月8日進抵濟南。

參謀總長鈴木莊六指示鄉田兼安旅團長除了保護日本居留民外,“為了保護國家及國軍威信,或在完成任務方面遇有確實不得已之情況時,可以使用武力”,實際上默許山東日軍可以越權採取軍事行動。

與此同時,田中義一還召開東方會議,確定了以將“滿蒙”與中國本土相分離和武力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為核心的《對華政策綱領》。

1927年11月5日,田中義一和蔣介石曾在青山私宅會談兩小時。蔣介石明確表示,“中國國民革命軍以後必將繼續北伐,完成其革命統一之使命,希望日本政府不加干涉,且有以助之。”

田中義一則說:“不必過分著急於北伐,首先在於鞏固自己的地盤。北方張、閻、馮的爭鬥,可讓其自找歸宿,還是放任不管為上策。……應該專心致力於南方一帶的統一。”

田中還明確告訴蔣要尊重日本在東北的利益:“人們動不動就說日本援助張作霖,這完全不合事實。日本絕對沒有支援過張作霖,不用說是物質,就是替張說話等等也從來沒有過。日本的希望,只在於滿洲的治安得到維持,便已安心了。”

田中義一向蔣介石傳達了再明確不過的信息,就是南京政府應將勢力範圍限定在長江以南,不應繼續北伐,滿洲是日本的勢力範圍。

蔣介石斷言,田中“毫無誠意,中日亦決無合作之可能。且知其必不許我革命成功,而其後必將妨礙我革命軍北伐之行動,以阻中國之統一”。

2、

1928年1月5日,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通電全國“矢志繼續北伐”。4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宣佈繼續北伐。

田中內閣以就地保護山東居留民為藉口,於4月17日決定第二次出兵山東。

蔣介石對於日本的干涉早有預料,電令北伐軍各部“到達膠濟鐵路,須切實保護外僑,並勿妄談日本邦交,隨地表示和平態度為要”。

4月25日,日軍第六師團5000餘人在青島登陸,一部繼續沿膠濟鐵路西進,26日進入濟南。日軍立即在濟南城內設置警戒區,並構築工事。

5 月 3 日上午 8 時,日領事偕日憲兵司令謁見蔣介石,稱讚“中國革命軍到濟南,軍機風紀甚好,而且嚴肅守秩序,故日軍與日憲兵於今天撤回。此憲兵司令所以特來辭行也。”

然而,半小時後就發生了軍隊衝突事件。

蔣介石是這樣記載的:

“此次肇事原因,系我軍士兵由日軍自行劃定之防區附近經過,日軍即開槍將我兵擊斃,旋派大部軍隊至交涉公署,蠡擁衝入,即將戰地政務委員會交涉員蔡公時用麻繩捆綁,挖去目鼻,繼將蔡槍斃。又殺屬員多人,並縱火焚燒交涉公署。事後又轉往外交部長辦公處行兇。幸黃部長郛聞耗避去,得免。彼等窮搜不獲,遂縱火又將外長辦公處燒去。日軍於此暴行之下,一面以有計劃之行動,向我國軍民掃射,我國軍民死者不計其數,一面派大部軍隊至我國軍駐紮地點,勒令繳械,此三日上午事。至晚,我國高級軍事長官與日本高級軍事長官會商救濟辦法,正磋商間,日軍又向我軍用炮轟擊,即將無線電臺轟倒。炮聲隆隆,猛射至發電時尚未停止。此次事變,在中國軍隊與日軍駐在地距離窵遠,而日軍竟施行此種兇頑至極之暴行。我國軍隊為正當防衛計,當然不得不還擊抵禦。綜計我國軍民死傷人數,實在一千餘名以上。”

日本政府則把責任完全推到中國方面。

濟南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立即命令各師長“約束隊伍,不許出外,敬俟命令,力避與日軍衝突”。

同時,通知福田彥助,稱“我軍已下令約束,不許出外,希貴司令亦下令貴軍,不令兵士外出,免生衝突”。

同日中午,蔣介石又發佈命令:“所有軍隊,除在城內者外,凡城外軍隊一律於今日下午五時以前離開濟南近郊,盡力讓避日軍,不許與之無謂衝突。”

同時再派人通知福田:“吾已嚴令我軍,限於下午五時以前,城外軍隊一律離開濟南近郊,同時望君亦約束隊伍,不可放槍開炮,傷我軍民。”

但日方態度逐漸強硬,提出一系列苛刻條件。

經過交涉後,熊式輝向蔣建議,“照現在的情形看,日本一定要與我們開戰”,現在只有兩條路,或是“對抗應戰”,或是“忍辱一時,避免衝突”,將來再作計較。

面對這樣一種局面,蔣介石決定暫令各軍在黃河南岸待命,主力撤至濟南之西南地區。

在權衡利弊後,蔣介石決定:“我們現在還不能與日軍開仗,亦不必與他在濟南衝突。現時唯一目的,要在攻克北京,完成北伐,故只有忍辱負重,仍舊要與他們設法緩和。”

於是,蔣介石於5月4日清晨定下了第一集團軍主力離開濟南,繞道北伐的決策。

日本政府卻於4日作出了增兵的決定,並繼續提出更為蠻橫的條件。

隨後,就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濟南慘案!

5月10日,蔣介石與從南京趕到的譚延闓、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兗州召開黨政聯席會議:

“決定對軍事暫取不抵抗方針,先禮後兵,以觀其後。而迅令各軍全部渡河,繼續北伐,集中全力完成革命為目前唯一方針。故對於日本,凡可忍辱,且暫忍之,必至最後忍無可忍之時,乃求最後歷史之光榮,與之決一死戰。”


讀史品生活

蔣介石當時對日本的心態是很複雜的,既有民族自尊心,又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在之前的1927年底,他曾經被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不表態)逼迫下野,期間東渡日本,並獲得了日本政府承認及一定的支持,1928年2月才與汪精衛聯手復職。

復任總司令之前還辦了件大事,迎娶宋美齡。



重新掌握軍權的蔣介石開始二次北伐,擊潰奉系張作霖的主力,前鋒直抵濟南城下,山東即克,下一步就是平津了。但是對比蔣介石,由日本人一手扶植起來的張作霖顯然與日本關係更為密切,為阻止北伐軍進佔濟南順利奪取平津,從而間接幫助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日本悍然出兵山東,第六師團主力從青島登陸撲向濟南,與北伐軍發生衝突,並殘殺國民政府外交人員和無辜百姓,軍民傷亡高達17000餘人,史稱“五三慘案”。



內心裡蔣介石一方面感覺到被日本政府出賣而憤怒不已,一方面又有一定的“恐日症”,擔心北伐軍不敵日寇,所以最後選擇了部隊繞道德州北上,而用外交手段解決濟南問題的方案。但由此蔣介石深感日本的野心和暴虐,開始在外交上徹底倒向英美。

在“先安內,後攘外”的思想指導下,蔣介石對濟南慘案採取了忍讓的態度,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實際上是一步錯棋。當時的日本政府內部還能有反對出兵的聲音,濟南日軍也不過5000人,如果北伐軍堅決作戰 ,應該會遏止住日本軍人的狂熱野心,不致後面日本方面的節節進逼,蠻橫是慣出來的。

濟南慘案,也是舉國掀起抗日浪潮的開端。


逐字手打,如有同道,點點關注。


度度狼gg

濟南五三慘案這件事情發生在北伐軍進攻天津和北京的那段時間,這個時候,北伐軍是一定要拿下天津和北京的,因為只有拿下天津和北京,依靠這兩個地方做據點,控制山海關,才能夠鎖住東北三省下來的東北方面的軍隊。

如果說不能夠拿下天津和北京的話,那麼整個東北過來的東北軍將會是這兩個地點作為主要的具體能順勢而下,要中原大陸將無險可守。

因此,於情於理,期望統一全中國的蔣介石是肯定要把天津和北京這兩個地方給拿下來的,但是日本人並不希望將這兩個地方拱手相讓,因為日本人通過扶持張作霖,整個東北穩固的就像跟鐵桶一樣,投資這麼多日本人肯定是希望能夠從張作霖身上收點成本回來,如果說這些東西被遠道而來的北伐軍,也就是蔣介石給撿了現成的,日本人得哭死。

為了保護張作霖在華北方面的利益,因此必須得保住張作霖手裡的天津和北京兩座城市,所以日本人選擇在濟南這個地方動手,通過在這個地方鬧事,截斷整個天津到徐州之間這一段的鐵路交通動脈,給北伐軍制造一些麻煩或者是讓北伐軍放棄攻佔天津和北京城。

理論上來講,這個時候的北伐軍雖然勢如破竹,擊敗了孫傳芳和吳佩孚兩個北洋軍閥,但是就現在的實力而言。中國軍隊和日本人尚且戰鬥力差距還太大,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是活生生等了十年的國民經濟發展,再加上從德國引進德國的軍校裝備組成德械師才敢跟日本在上海掰腕子,這個時候,蔣介石手裡面沒有經過十年國民經濟發展,以後的王牌德械師,或者是美械師,所以蔣介石這個時候是不願意跟日本人打了,他也知道打不過。

這個時候,由於北伐軍的勢如破竹,北伐軍內部的矛盾開始體現,北伐軍除了由黃埔軍校組成的第一軍以外,其餘的軍隊,比如說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還有李宗仁的桂軍,軍隊成分比較複雜,這個時候大家都想著爭權奪利,並不是你國民黨說了算,這個時候還得看中其他幾個軍閥的顏色,也正是因為北伐軍內部的矛盾,導致了後來的中原大戰。

從道理上來講,如果說這個時候北伐軍的先頭部隊跟日本人幹上了,如果輸了,那麼北伐軍沒有任何疑問,國民黨將退出歷史舞臺。如果說贏了,那也是慘勝,這個時候作為被國民黨的嫡系部隊,由黃埔軍校組成的第一軍將會遭到重創,此時此刻,你哪來的實力去壓制其它的三個主要軍閥,更何況這時候在東北還有個張作霖在那裡虎視眈眈,蔣介石也懂得明哲保身這個道理。

並且就蔣介石個人而言,他是受過日本人幫助,當初北伐軍內部出現矛盾,蔣介石被逼迫下野,此時此刻,他選擇逃到日本,然後在日本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援助,以後跟汪精衛一起東山再起,重新掌握了北伐軍的控制權,並且在這以前我們都知道日本方面的甲級戰犯板垣徵四郎以前照顧過蔣介石。對於蔣介石來說,跟日本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從道理上來講,他也並不希望跟日本人翻臉。

因此,在日本人以撤僑為由頭的行動之下,佔領濟南城,蔣介石選擇命令北伐軍繞過濟南城去進攻北京和天津,在派出專門的人去交涉,但是派出的第一波人被日本人割了耳朵,舌頭跟他一起過去的17個人也一起被槍殺,麼?後來蔣介石仍然忍住了沒有公務的人鬧翻,這個時候他派了第二波人過去跟日本人交涉,日本人就與中國軍隊殺了一個日本的軍曹作為理由讓當時過去交涉的人簽字畫押,在簽字畫押以後,日本人進入濟南城燒殺掠搶惡不做,蔣介石表示願意承擔日本人軍費,讓他們撤回青島。

從道理上來講,蔣介石這個人是屬於民族英雄,至少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了整個中國軍民一起抗日,但是就其一生而言,蔣介石對於民族的苦難,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遭受的劫難,至少得付一半的責任,正是因為蔣介石的高度容忍,對於日本人的遷就導致了後來日本人在華夏大地上無所不做,無惡不作。

蔣介石在乎的是自己的位子,而不是底下人民的生活,如果說它真的能夠把自己的內心放在了人民的生活問題上的話,那麼就不會發生在解放戰爭後期,國統區那種民不聊生的情景,明也不會拋棄他,這就是蔣介石真正失去天下的原因,過於的重視自己,而放棄了人民的感受,這個自己的位置,不惜當侵略者在華夏大地上燒殺掠搶,就憑這一點而言他,蔣介石不配做中華大地的主人。

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肯定是以守疆護土,保護人民作為己任,等什麼時候,你因為自己的位子而放棄了這個最終目的的時候,那對不起人民拋棄你的時候,你不要喊冤,你是真的不配在這個位置待著。


漩渦鳴人yy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北伐途中,經過山東濟南城時,對濟南城內的日本僑民進行搶劫、強姦、屠殺,導致了日本僑民數十人傷亡,於是,在 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動軍隊在濟南登陸,並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屠殺了中國軍人與民眾六千餘人的事件。

慘案發生後,日方否認日軍屠殺中國軍民,並要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賠償、懲兇,並於5月11日攻佔濟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濟案協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日本稱濟南事件(済南事件)。


瀋陽楊藝

這還是一個實力和蔣介石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問題了。

首先蔣介石曾在日本留學,內心還是有些親近日本的,蔣在日記中多次表達了他最反感英國人,所以北伐軍進攻濟南時,畢竟進入了日本人的勢力範圍,蔣介石還是希望能夠穩住日本人的,但是最終日本人還是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第二還是當時的國內政治形勢上,蔣當時還只是國民黨內軍事力量的四巨頭之一,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誰的實力都不比他弱,讓蔣這時候來得罪日本人,無疑會讓他既無內應,外還有強敵,再加上他屠殺共產黨人,國內反對他的勢力也很強大,所以蔣只好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來保存自己的實力了。

第三就是軍事裝備上,當時北伐軍雖然鬥志昂揚,但是軍事裝備確實比日本人差太多,而且軍人素質還有差距,跟日本人宣戰,以蔣的北伐軍實力根本不足以抗衡。

第四就是蔣介石一貫的對帝國主義勢力的妥協,註定了他沒有對帝國主義撕破臉的決心,後面抗戰對日宣戰也是在侵害其核心利益的情況下,被迫為之一戰了。


無邪秦淮

對於濟南慘案,蔣介石忍住不宣戰,我認為是以下原因:

當時的主要矛盾不是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而是革命政府與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一旦國民政府與日本宣戰,蔣介石和日本兩敗俱傷,得利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因此,蔣介石為了避免中日衝突,按計劃完成北伐,國民革命軍繞道濟南,沿津浦路繼續北上。

日本出兵濟南就是以此為藉口,從而從新政府手中獲取前任政府的既得利益。蔣介石曾經留學日本,對日本當然不會宣戰。

蔣介石得為自己考慮,1927年寧漢合流時,蔣介石已經下野了一次。除蔣介石之外,另外還有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等三方大的勢力,一旦與日本宣戰,那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無非於找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玩弄政治高手的蔣介石當然不會這麼傻。


歷史軍魂

1928年的濟南五三慘案,是北伐大背景下發生的一件慘案,日軍以保護僑民為由派兵進入濟南,阻止中國各方勢力進入濟南,並且在濟南城製造了有計劃的屠殺。日軍在濟南姦淫擄掠,這種悍然踐踏一個國家主權的行為,在當時的中國,居然沒有一個軍閥敢站出來譴責。但是這些軍閥互相攻伐起來卻都打的劍拔弩張,可以說這就是蔣介石為什麼不宣戰的原因。

當時的蔣介石剛剛當權不到兩年,在1927年同宋美齡結婚後,蔣介石才真正獲得了國民黨內實權。而蔣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北伐,目的就是消滅威脅國民政府的北洋軍閥。在這種背景下,面對突如其來的日軍挑釁,蔣介石雖然心中有很大的怒火,但是無可奈何。因為當時日本支持的奉系也是北伐的目標,所以日軍出兵濟南就是在敲打蔣介石。

面對國家主權被踐踏,蔣介石在日記中也說倍感丟失尊嚴,但是同日本開戰無異於引日本介入內戰,那一旦如此,不僅北伐不能夠成功,整個中原和東北都將成為日本的傀儡地區。所以蔣介石在當時只能忍讓,畢竟實力對比過於懸殊。直到九一八事變的時候,蔣介石還是認為要忍讓,直到日軍威脅到國民政府後,蔣介石才開始有開戰的打算。



1928年的濟南事件,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九一八事變,兩者相似度非常高,結局也差不多。而蔣介石一生對日本的態度也在濟南事變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蔣介石對日本即恨之入骨,但是又抱有幻想。而且面對日本表現出來的不自信,導致了日本越來越有恃無恐。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蔣介石可以堅持抗日,沒有像汪精衛之輩那樣賣國求榮。


小司馬遷論史

國民黨早期,本身是個背靠日本才成立的黨泒,日本也沒少從資金與武力支持革命黨,蔣介石本人又在日本學餵馬時參加革命黨,革命黨與日本關係不是一般曖昧,蔣的北伐,也是得外力滅北洋,與日本有利益衝突。

蔣在摧毀共和選舉的北洋政府時,可謂猛虎下山氣吞山河,刀起頭落,但遇到主子時,就變成貓了,不但濟南這樣,以後都這樣,以致使美國總統羅斯福都認為蔣是日本奸細,而欲除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