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汲取新营养,才能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生存下去。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朱熹有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画像

这是一首流传非常广的哲理诗。特别是最后两句,意蕴深远,被奉为治学格言。朱熹南宋大儒,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甚至自然科学都颇有研究,并且都有不小的贡献。他的这首诗通篇以池塘为喻,清澈透底,像镜子一样映像万物,将天光云影尽收其中,那它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它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这就好比人做学问,如果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新闻不看报纸,就缺少了积累,就缺少了更新,那么一个人的学问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进展了。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经常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学习是学习别人的方法,但用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面对成功,他从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前人长处,不断追求新的画风。据说他曾五易画风,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 60 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正因为他不断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与时俱进,方显大家本色。

目前,面对疫情,我们所进行的网课,对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创新,如果没有以前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我们怎么能够让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接收到知识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