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整个火神雷神都在说东北话,整个荆楚大地都在吃东北米,东北却还上不了热搜?

“上啥热搜上热搜,看你长得像个热搜!”

电影《钢的琴》中东北下岗工人陈桂林如果看到如今热议的“欠东北一个热搜”,大概率会歪着脑袋,弹弹烟灰,吐出上面这句话。临了还得加一句——“瞎整。”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当年手工造出一架“钢琴”的他们,不也照样没上“热搜”(电影票房仅6百多万)。换做今天发快手上,分分钟涨粉几十万,手工耿见了都要抱拳说一声:失敬!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电影《钢的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荒诞又温情的故事——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让女儿有一架钢琴,与工友们重返钢厂用钢铁打造出了一架钢琴。

影片有着极强的东北属性,东北籍导演张猛,王千源秦海璐等一众东北演员主创,有着东北往事的肌理,又有香港黑帮片的构图与苏联式理想主义残片。看懂它,能看懂东北老铁的前世今生。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一】工程师文化


如果说新中国有工程师文化,应该最早诞生于东北。

尽管提起东北大家就会想起赵本山小沈阳,但他们只能代表东北的一部分,一种出土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只能辐射到田间地头。

新中国成立后,最能代表东北精神面貌的,是新中国第一代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以及诞生于这片土地的工程师文化。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简单说,就是今天我们说“买它”时,工人阶级会说,做它

它是十八线农村的爷爷举全村认知之力给孙子做鼓风机佩奇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是身怀车、钳、铣、铆、电、焊十八般技艺的产业工人在废墟中给女儿造钢琴。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工人阶级,天然认为一双手可以解决地球上所有问题。这个认知牛逼到天际——女娲补天时,不自己炼五色石,难道还拉着耶和华一起上聚划算上居然之家?

正是这种原始驱动力,使人类下了树,生起火,盖起房,开上车,造出了原子弹,发射了特斯拉跑车。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所以,当代表资本力量的卖假药致富的新爸爸来跟陈桂林抢女儿时,无产阶级陈桂林为留住女儿,即使买不起钢琴,本能地造也要造出一架来。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片深情,是工人阶级的最后浪漫,是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荒诞的是,陈桂林们拼尽全力要造的钢琴,诞生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


【二】东北式幽默


东北人的幽默是大自然和历史的馈赠

寒冷的气候减少了东北人户外活动的机会,在漫长又寒冷的冬季,强烈的娱乐需求和有限的娱乐种类倒逼出东北人练就出一套自娱自乐的看家本事——能聊

片中陈桂林这样给女儿讲贝多芬:“爸爸不给你讲过贝多芬大爷的事么?贝大爷耳朵就背,他就听不见。”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这样给工友解释品位:“啥是有品位,就是忽悠他。”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有别于周星驰对权贵阶层的无情嘲弄,不同于冯小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温和揶揄,东北幽默的内核,是消解。消解意义、消解矫情、消解高大上。

不把自己当回事,不把世界当回事,反倒形成了对世界的降维打击。你跟东北人气势如虹的一通发泄后,你会发现对方眼神里真诚飘来一行字:

憋生气,老妹儿,多大点事儿。

如果一种文化有逻辑,这或许就是东北幽默的底层逻辑。如果科学的尽头是哲学,那么哲学的尽头在东北。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三】废墟工业美学

萧索的厂房,荒凉的街道,废墟般的城市,烟囱下的灵堂,各种独特的美术和构图,本片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废墟工业美学,第一次有人把废弃工厂拍出一种荒芜辽寂之美。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而音乐却始终或欢快或高亢,混搭之下,有一种契科夫式的黑色幽默,真实又戳心。

开头二人离婚的对话,夫妻二人身后的街景,一边是破败,一边是簇新,像是新旧世界的对立。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烟囱下葬礼的片段,更是一个大型隐喻现场。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家属:这曲子太痛苦了,不行,老人听了步伐得多沉重啊!

女:知道了,叫老人加快步伐!

陈桂林:走那么快去哪儿啊?

女:你管她去哪呢。

陈桂林:好,那咱来个《步步高》,降B啊。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辽阔厚重的俄罗斯歌曲《三套车》立即被急促欢快的《步步高》取代,一种忍俊不禁的荒诞。城市、国家各方面建设都要加快步伐,但走那么快去哪儿呢?

贾樟柯说:“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向前赶路时,不要因为向前赶,就忽视那些被撞倒的人。”在这一点上,山西籍导演贾樟柯和东北籍导演张猛完成了一次灵魂交互

在表现工人们的劳动场面时,又是另一种氛围,死寂的工厂像是得到了片刻回光返照。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每一个工序都给足特写,放大了仪式感,搭配斯拉夫民族粗犷辽阔的苏联歌曲,充满了劳动的原始力量和野性之美。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特别是季哥浇筑的钢板最终交付时,浇筑车间的铁门铿锵有力的打开,钢板从纵深向镜头中推移到眼前,那种完工的气势和喷薄而出的职业自豪感,令工人阶级的劳动尊严跃然银幕。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贾樟柯曾说:“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就像片中所说,这里是他们成长的记忆,是回家的坐标。当时代的发展进程要求它离开时,东北将会怎样回视自己的过往与跌宕?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若干年后,东北人或许已不再纠结这个问题,消化了“重工业烤串、轻工业喊麦”的定位,变成一个啥啥都看得开的老铁了。

只是喝酒这一点永远不会变,那是对情绪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缸子老白干儿下肚,只有上不了的热搜,没有化不开的离愁。

《钢的琴》丨前快手时代,东北老铁的文艺复兴

都在酒里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