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文丨木木

你知道紫禁城能抗住幾級地震嗎?

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木匠專家按照1:5的比例複製了一棟微縮版的紫禁城壽康宮模型,並對它進行了地震模擬測試,每次持續30s,震級逐級上升。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壽康宮模型

當地震達到4級,4.5級時,模型雖有強烈晃動,但整體結構仍能保持完整。5級時牆體開始出現裂痕,7級時牆體完全崩塌,但是壽康宮模型的木質骨架依然聳立。

專家繼續增加震級,9.5級,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噸TNT炸藥爆炸,接著是10.1級。地震測試結束後,壽康宮模型的木質骨架完好無損,僅僅是發生了一些位移。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紫禁城中的建築沒有一顆釘子,大型宮殿的屋頂可重達1800噸,卻僅靠幾根柱子支撐。在600多年的歷史中,紫禁城經歷了超過200次毀滅性的地震,卻依然聳立至今,這都歸功於老祖宗的智慧: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工匠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了一個玩具,叫兒子拆開。這六根木條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拆開不易,拼起來更難,堅固無比,魯班的兒子忙碌了一夜,才將其拆開。這種玩具被後人稱為魯班鎖。

(另一種傳說是諸葛亮根據八卦原理髮明的一種玩具)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魯班鎖

將魯班鎖打開你會發現,每根木條都有凹凸的結構,凸出來的部分叫做榫頭,凹進去的稱為卯眼,木條與木條拼接,榫頭與卯眼就會緊緊卡住,怎麼扯都扯不開。

除了堅固之外,榫卯結構還有另一大優勢:特別靈活。榫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型,有用於邊與面拼合的類型,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等。有以“點”為關鍵,將兩塊需要拼裝的材料伸延結合,如勾掛榫、半榫等。還有則是運用以上的榫卯結構,做出一些更為複雜的拼接方法。就拿魯班鎖來說,參照《魯班鎖計算機分析法》來推算,一個六根木條的魯班鎖就119790種拼接方式。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槽口榫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燕尾榫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雲型插肩榫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傳統粽角榫

古代的工匠利用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就能讓木質結構嚴絲合縫,這些木頭相互咬合,外力越強,咬合得越緊,這種由榫卯結構製成的固定結合器,被廣泛運到到中國土木建築中,古建築能在地震中聳立,它功不可沒。

榫卯結構到底是何人發明的也無從考證,不過在浙江省河姆渡遺址,考古專家發現,早在7000年前,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祖先們便已經利用榫卯結構建造房屋了。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河姆渡建築遺址

斗拱

作為中國工匠精神的代表,魯班將榫卯技術推向了頂峰,創造出了在中國古建築中大名鼎鼎的

斗拱

斗拱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是由魯班發明,《魯班經》中有關於榫卯斗拱結構的詳細記載。唐代時,斗拱技術發展成熟,從春秋到明清,斗拱的風格在不斷變化。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歷代斗拱演變圖》梁思成繪

斗拱造型精緻,向外出挑,可以使建築的簷更深遠,斗拱上畫著複雜精美的花紋,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

複雜精美的花紋,加上富有美感的排列方式,一度讓人認為它的建築的裝飾物品,如果斗拱的作用只是裝飾,那未免太小看它了。

為何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仍能屹立不倒?多虧7000年前老祖宗的技術

斗拱

除了裝飾,斗拱最重要的是力傳遞的關鍵。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一些古建築宮殿的屋頂其重無比,斗拱可以完美的將屋頂的重量傳遞給柱子,此外它還能讓榫卯結構的抗震性能更上一層樓。

斗拱採用榫卯層層相接,將屋頂與支撐的柱子完美結合,讓力分散的更均勻,地震來襲時,木頭與木頭有多少會有些間隙,雖然會“晃動”但卻不至於“散架”,與沒有斗拱的建築想必,具有斗拱的建築抗震能力要強得多。

在斗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松”而不“散”,哪怕是面對10級地震,中國古建築也能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除了紫禁城,還有599年前的天壇,963年前的釋迦塔,1528年前的懸空寺,以及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的房屋,都採用的榫卯結構。

當你在遊覽這些名勝古蹟時,你能想象嗎,這些建築的關鍵設計,來自於7000年前的中國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