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一個有態度的吃瓜群眾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的寶石修飾的……那城內不用日月,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沒有黑夜。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引言: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又名《夢斷情天》,是泰倫斯·馬力克導演於1978年拍攝的電影。本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最佳服裝和最佳原聲獎的提名。並且最終斬獲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其油畫一般詩意的鏡頭也為大家勾勒了一副20世紀的美國絕美鄉村畫卷。


影片基於泰倫斯馬力克的原創劇本,講述了20世紀初,比爾(大帥哥理查·基爾飾演)作為鍊鋼廠的一名工人,因打架惹禍離開工廠,帶著女友艾比和妹妹琳達離開芝加哥,在德州的麥田找到了一份收割麥子的工作。


比爾和艾比對外一直兄妹相稱,他無意中得知農場主患了絕症,貪慾作祟下,比爾讓艾比嫁給了農場主,隨後三人在詩意鄉村過了一段天堂般的日子,但最終依然沒有逃脫烈火焚燬伊甸園的噩夢懲罰。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整部影片傳遞的,是愛情和貪慾的主題。但與同類影片涇渭分明的視聽語言和敘事風格,讓這部《天堂之日》成為各大影視院校學生重點觀摩和學習的一部電影作品。該片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是對默片的一種回溯——對白精簡,形式上偏重於表現主義,又不依靠於人工光源,即所謂的攝影“魔幻時刻”。


泰倫斯·馬力克為影片加進大量的空鏡頭,配上詩意的畫外音,臺詞上也惜墨如金,儘可能地淡化情節,以“非敘事的風格,想拍出貝多芬交響樂式的電影。”昨晚睡前觀影之後,電影中的每一幕畫面都在我的腦中徘徊,久久未能消散,美到隨便一幕截圖都可做壁紙的程度。


所以今天,我將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

三個角度入手,多維度分析這部經典電影,幫助大家感悟它的藝術魅力。


一、風格美學:自然界美景,詩意的聲音,共同勾勒出電影的獨特風格美學


保羅·韋斯說:“被導演掌握的電影是電影的唯一形式。沒有導演或導演印記的電影,就達不到電影應有的高度。好導演會確保各個部分都有創意的產生並結合成一體。這些更會反映出他的本質想法。”


泰倫斯·馬力克並不是一位高產的導演,但是他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讓自己為數不多的電影長片在世界電影史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馬利克電影當中的詩意與哲思成為了最引人注目和和發人深省的部分。


這位好萊塢著名的“隱士導演”,在這部電影當中,就運用了自然界的美景,詩意的聲音,共同勾勒出電影的獨特詩意風格美學。《天堂之日》是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第2部影片,

這部影片除了收穫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之外,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也拿到了最佳導演獎。


1、《天堂之日》這部電影當中,運用鏡頭對自然界美景的描摹和捕捉非常之多。整部影片,基本沒有多少室內場景的描寫,大部分都是田野當中的畫面。導演刻意把影片的人物放在充滿自然感的大背景之下。有時明時暗的天空、清澈的河流、廣闊的田野、勞作的農民和不時出現的各種小動物。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即使是身體羸弱的農場主,也不是臥病在床的形象,而是大部分時間出現在戶外。那場伴隨著謊言、貪慾和罪惡的婚禮也是在戶外舉行,女主角艾比的那場戲,純白典雅的新娘造型,算是整部電影的高光時刻,極致美麗之後就是不可避免的衰落。


我們可以從一望無際的德州草原上感受到導演期望傳遞的鄉村詩意美景和人物內心的孤獨。就像富有且善良的年輕農場主,因為身體的原因,多年來一直忍受孤獨,身邊沒有愛人可以握住的溫暖雙手。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正如琳達的旁白:這個人他不會傷害誰,你給他一朵花,他會保存一輩子。在某方面來說,我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沒有人為他挺身而出,待在他的身邊,在他需要關懷時,握住他的手,這蠻悲慘的。


導演馬利克的許多美景是在所謂的攝影“魔幻時間”當中拍攝的。所謂的“魔幻時間”是指每天在日出前,日落後各半個小時左右,天空轉為更為濃郁的深藍或紅色,清楚照映出大地上景物的輪廓,看起來像是從天空架設燈光,再照到地面的效果。


這個時刻的畫面效果頗像油畫與剪影。影片中的故事、慾念、罪惡和這些如同上帝饋贈的美不勝收的畫面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2、《天堂之日》這部電影當中的聲音構成,非常有導演本人的風格特徵。其一,是使用人物旁白來承擔敘事和搭建結構;其二,是對古典音樂的靈活運用。


電影拍攝時扮演妹妹琳達的演員只有16歲,而整個故事都是由琳達來講述。她在影片3分40秒左右的出場鏡頭,伴著成簇的花朵,垂眸低首,極為美麗,甚至比女主角還要亮眼。(這個鏡頭是我昨晚看完這部電影的一大動力)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她的敘事過程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語氣極為平和,有著一種不符合實際年齡的冷靜和蒼老,摻雜著對整件事的評論、補充和註釋。在哥哥比爾殺死農場主之後,三個人倉皇坐船逃走,在農場的天堂時光正式宣告結束。


船上的這段話,也隱含著別樣的象徵寓意。她說:“你能看見岸上的人們,但是太遠了,你看不見他們在幹什麼,可能在喊救命之類,或者埋葬某個人。”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除了旁白的出色使用,泰倫斯·馬力克對古典音樂的理解和運用,也使得其電影中的詩意氛圍得到了更好的營造。


他選擇使用廣義上的古典音樂,平衡明晰,富有形式美感和充沛感情。或許電影當中平靜的敘事,缺乏了感情的渲染,所以需要古典音樂來填補和完善。其中,聖·桑的作品《動物狂歡節》,就充滿了對天堂的渴望和伊甸園焚燬的遺憾。


以上兩點,就是泰倫斯·馬力克電影詩意氛圍的主要來源。


二、象徵意義:導演以“火焰”為線索,首尾呼應,蘊含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凸顯電影主題


故事的敘述者琳達,在影片5分鐘18秒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我遇到一個叫叮噹的人。,他告訴我世界將變成火海,火會從四處冒出來,就這麼冒出來,高山也一樣會陷入火海,水也將一起燒起來。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動物將會四處亂跑,其中一些動物會被燒死,有一半的翅膀會被燒焦,人們將發出悲鳴,大聲呼救,做了善事的人將上天堂,逃過這大火的洗禮。但若你做了壞事。上帝將聽不見你的呼救,他連你說話也聽不見。”


起初我並不明白這段話的深意。但當影片進行到一小時的時候,那場鋪天蓋地的蝗災,和1小時08分,農場燃起的那場大火。焚燬的不僅是農田,也是這個令人眷戀的伊甸園和三人再也回不去的天堂時光。


而這場火焰,作為影片的線索和首尾呼應的重要意向,包含了電影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昇華了影片的主題和哲思。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在程姬的短篇小說集,《像火焰像灰燼》,封面有這樣一句話:“慾望像火焰一般肆意,愛情卻像灰燼一樣孤獨。”


放到這部《天堂之日》電影當中,可謂是主人公心路歷程的完美詮釋。

起初,人的貪慾只有那麼一點點,像零星的小火苗,寒夜裡的微弱火光,全部的奢求僅是能靠苦力賺錢,勉強溫飽。他們也並不想殺人,這樣的低微的生存渴望,遠遠未及罪惡的程度。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但比爾無意中得知年輕的農場主患病,生命僅剩一年,且他對女友艾比有好感之後,貪慾就像火焰燎原一般滋生。他未加抵擋,任憑金錢的慾望將自己吞噬,短暫犧牲愛慾,拋卻愛情的獨佔性和排他性,用女友來換取一年後的富足生活。


艾比嫁給農場主後,他們三人接下來的生活,可謂是一段名副其實的“天堂之日”,琳達有一段這樣的旁白敘述:“我們從未如此富有過,整天無事可做,除了睡覺躺著,不必工作。我告訴你有錢人真有辦法。”在這段美好的時光中,“火”的意向再次出現,只不過是以慶祝的篝火呈現的。在可控範圍內的慾望,也能帶來歡樂和幸福。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但謊言終將被揭穿,比爾和艾比兩人的秘密還是被農場主發現了,他在蝗災肆虐的某個夜晚,讓燎原大火,燒燬了農田,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他無法忍受自己的愛情像孤獨的灰燼,他要確認自己的妻子只愛他一個。但現實讓他失望了。


這場大火,既是比爾心中的物質貪慾之火,也是農場主的愛情慾念和憤怒之火。當人類的慾念過剩,伊甸園就被焚燬,不復存在。


三、電影價值:基於故事情節和畫面,結合自身觀影感受,分析電影的藝術魅力和現實意義


《天堂之日》繼承了泰倫斯·馬力克導演,一貫的影片風格。詩意的自然景觀畫面,悠揚且感情充沛的古典音樂,共同打造了一場絕美的視聽盛宴,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和貪慾的故事。


同時,導演還結合印象派的概念,創造出新的美國詩意電影。並能聚焦人心慾念,表達深刻哲思。所以接下來我就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談談電影的獨特魅力。


1、 畫面詩意、音樂悠揚,絕美視聽盛宴


作為一部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劇情電影,也是我昨晚的睡前電影。《天堂之日》可謂刷新了我對美國電影的認知。


一直以來對美國電影有種刻板印象,就是好萊塢式的商業風格。但泰倫斯·馬力克的這部電影,選擇了法國電影攝影師阿爾門德羅斯為影片掌鏡。無論是畫面光線的明暗對比,還是油畫般的絢麗色彩,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截取下來作為壁紙。

細膩的詩意觸感,帶來極佳的觀影體驗。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導演泰倫斯·馬利克,在營造詩意影像的過程中,探討了人性的善惡、貪慾、愛情和困惑。在這個美好的詩意世界,鄉村田園畫卷當中,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人物心理的自私和慾望,也在鏡頭前一一呈現。


當然電影作為一種聲畫的藝術,我們除了分析絕美的攝影畫面之外,電影中的音樂也是不容忽略的。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絃的藝術形式,音樂是流動的詩。詩歌本身就具備一些音樂特徵,比如節奏和韻律。而這種音樂特性被導演巧妙地運用在了自己的電影當中。


敘述者琳達用類似詩歌的語言,來進行旁白敘事。並且選用古典音樂來承擔電影音樂的主要構成,沒有任何人聲混雜。更好地讓電影中詩意的段落完整呈現出來,而不會被音樂中多餘的人聲和歌詞所幹擾。通過對古典音樂的靈活運用,泰倫斯·馬力克讓自己詩意電影中的聲音和畫面,有機統一,呈現絕美視聽盛宴。


2、 結合“印象派”概念,創造“美國詩意電影”


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的一批印象派藝術大師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印象派畫家強調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因循守舊,主張藝術革新。


印象派繪畫,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鼎盛,影響遍及歐洲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而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也是,正是印象派鼎盛時期,並選擇了法國攝影師來掌鏡。印象派電影也是起源於法國的一個電影學派。


泰倫斯的這部《天堂之日》可以說是利用了印象派電影的特點來表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遠景鏡頭,被攝影機美化的自然景觀讓所有人物都變得極度渺小。他並沒有渲染人性的罪惡,而是運用極度冷靜和剋制的方式,來表現這一場焚燬伊甸園的悲劇。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從始至終都是,宛如天堂一般的美景,節奏舒緩,沒有好萊塢慣用吊人胃口的情節和場面。或許,這就是泰倫斯·馬利克的美國詩意電影。


“美國詩意電影”主要有八個特徵。而這八個特徵大多數是傳統歐洲藝術電影的特標準,不同於爆米花商業電影,它們大多具有深刻的內涵,蘊含了作者的哲學思考。


  • 開放的形式:即電影並不是傳統好萊塢那種量販式生產出來的形式,不是循規蹈矩的,而是要有自己鮮明的特徵,整體呈現開放式的格局。
  • 歧義:電影要表達的意義是複雜的、多重的、深刻的,必須抽絲剝繭的去領會。
  • 表達:電影要有自己獨特的表達,不是人云亦云,要像詩歌那樣有主旨有深度。
  • 非線性:即電影不是傳統好萊塢那樣的起承轉合,而是要呈現發散性
  • 心理學:電影要深入人性的深處去對話去發聲,目的是要喚醒觀眾的思考,讓觀眾將自己的心理思維運用起來。
  • 插話:即電影本體可以跳脫出故事的發展流程,隨時加入創作者的感性流露和理性思考。
  • 主觀性:電影要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思考,要有自己世界觀的體現.
  • 風格修正: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允許進行自我風格的修正,隨著思想情感的變化風格可以有所改變。


其實泰倫斯·馬力利克的電影,也並不是符合所有的標準。而只是在某幾個方面比較突出,而這完整的8條標準,界定的是美國詩意電影的範圍。


《天堂之日》上映之後,博得很多觀眾的喜愛,它是具有馬利克個人鮮明特色,蘊含深刻哲理而且雅俗共賞的一部經典之作,完美的詩意電影畫面,也讓此片成為電影攝影的教科書。


3、 聚焦人心慾念,表達深刻哲思


關於本片的主題聚焦,肯定是愛情和慾望,但是其背後的深刻哲思,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尼采的“道德自然主義”,一種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某些哲學觀點。

但我個人,傾向於前者,畢竟海德格爾也深受尼采影響,他才是此類哲學思想的源泉。


導演為什麼沒有重點描摹人性的醜惡,沒有渲染這樁謀財騙婚案的殘忍。背後是尼采的“道德自然主義”和對生命的重視。在尼采看來生命意義問題是全部哲學的出發點,生命不是別的,它就是人生本身,人們從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血肉存在的人的現實生存。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就是我們當下的生存狀態——活著。活著,就是生命現實的湧流狀態,它表徵了生命的現實性,它表明了生命是當下的、現在的、實在的、活生生的。“活著”便是生命的原義和權利。生命只要具有其合法性它就必定是“活著”的。


他們三個底層貧民為了生存,顛沛流離,在導演的鏡頭下是被尊重的。男主在到農場之後,瞭解了農場主的病情,並發現他喜歡自己女友艾比之後,貪慾滋生,試圖霸佔財產,卻不想靠殺人來實現,富足和自由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天堂之日》。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天堂之門


但最後這個一廂情願的謊言和臆想並未實現,天堂被焚燬,他們再次陷入地獄。影片中多次出現“門”的鏡頭,暗示了他們到達和離開伊甸園的意向。導演在描摹美景的過程中,同樣聚焦了人性的慾望,並且反映了深刻又悲憫的哲思。


結語:


《天堂之日》作為一部1978年的劇情片,向我們描繪了那個時代美國鄉村年輕人特有的生存境況和人生選擇,還有火焰一般的愛情。雖混合了三角戀和罪惡,但在導演剋制的描述下,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恢宏敘事,卻有著美感很強的滲透力,透過畫面,直擊人心。


從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電影價值來解讀《天堂之日》的藝術魅力


所以,為了向大家更好地欣賞這部電影,我在分析完風格美學、象徵意義這兩部分後,在第三部分“電影價值”,著重表達了我的觀影體驗和聯想,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關注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