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邓稼先他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其中普渡大学是美国远近闻名的理工科老牌名校,其工程学院属于世界顶尖行列,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一同常年包揽着美国工科十强榜。

而邓稼先这么优秀,很显然工作很好找,待遇也会非常好。

但他选择回到新中国。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

1958年邓稼先开心的接到国家任务,他知道自己将从此远离家人,从此隐姓埋名,从此将和寂寞做伴,

但他兴奋难眠,开心接受任务。

10月16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那个时候他即是科学家,也是建筑工,还是翻译家。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但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那是条件艰苦。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他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但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但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是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后来他和于敏合作,又研发出氢弹。

两弹一星,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他们这群人付出无数的汗水,日夜工作。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

1985年邓稼先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但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1985年, 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 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何等的精神啊!

他“许身国威壮河山”

在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其实他的妻子是医学教授。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1986年7月1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总工会书记罗干、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等领导,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邓稼先庄重地把奖章戴在胸前,高兴地说:“今天李鹏副总理亲临医院授予我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感到万分激动。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但党和国家就给我这样的荣誉,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尖端事业的重视。我现在虽然患病,但我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恢复健康,为国防科研事业再尽一些力量,以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希望。”

就在戴上这枚奖章的12天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中国核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大家有没有看核弹的航投试验出现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的荒漠。手捧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

看到长期的射线辐射再加上超出极限的劳累,邓稼先患上了癌症。而当1985年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时,他第一时间想的竟不是尽快接受治疗,而是参加会议。后来在病床上,面对家人以及张爱萍将军的安慰,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我知道我们今天和平多么不容易,即使在和平年代,却为数人为了你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的家在北太平庄的一个大院落里,很普通的平顶式住宅楼。进了门只见里面水泥地,白灰墙,裸露的管道和电线,像是没有经过什么装修一样,更没看到有成套像样的体面家具和摆设。

他没有得到太多的钱财,其中两弹奖励不过几十块钱。

他也没有在他去世前得到太多荣誉,因为许多事情都是国家机密。

但他依然开心的为一个强大中国奋斗着,为了我们国家国防安全奋斗着。

有不少大学生看了邓稼先的经历后说:“这是个傻子,太傻了!要是留在国外,不知能挣多少大钱,也不会这么早死了!”三十一中在校内开展邓稼先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料十几岁的娃娃们也疑问不少,说:“像他这样值吗?”

但其实他是为了我们,为了这些大学生,为了这些小娃娃付出自己的生命,付出自己辛勤一生。

1948年赴美国留学,在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9月,他冲破毅然重重险阻回到祖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邓稼先同志于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历任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邓稼先同志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二十八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作为主要参加者,曾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邓稼先同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团结同志,发挥众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博采众长,协同攻关。当外国撕毁协定后,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接着,又突破了氢弹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稼先同志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始终遵照周恩来同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对待每一项工作,绝不放过一个疑点。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邓稼先同志是一位物理学家,他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广博的实验、技术知识。他对核武器这个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有全面的了解。他勇于开拓,富有探索精神。他不仅是一位善于把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把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组织领导者。

邓稼先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报效祖国。他热爱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他坚持党性原则,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他在政治上,思想上,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数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稼先同志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他襟怀坦白、顾全大局、谦虚热忱、平易近人。他担任领导职务,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团结同志,时常关心青年的成长和提高,受到同志们的敬重和由衷的爱戴。在党的领导下,他和老一辈科学家们培养和带领出一支有高度事业心、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

邓稼先同志长期忘我工作,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积劳成疾。他在病重时仍念念不忘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献计献策。邓稼先同志真正做到了他经常讲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强国!最后他怎么了呢?


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人民、我国军队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大损失。今天,我们悼念他,要化悲痛为力量。要学习他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身先士卒,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学习他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负责,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学习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入实际,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我们要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加倍努力,为了祖国的四化大业,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继续拚搏,开拓前进!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

国之大器中最后一句话:几代两弹一星人奋斗的收获,让后代子孙们享用不尽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下了“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的诗句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题词。

其实世界上面有一种人最高贵,名利都不在乎,如浮云,更不求名垂青史,他们一心有种自己的理想。

而邓稼先的理想就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没有人敢侵略中国,祖国的土不会有外国的驻军。

他就会开怀大笑,十分高兴。即使几十年如一日,他不能和家人团聚。即使父母渐渐老去,他不能斥候双亲。即使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但他不能陪伴在她左右,即使他想着他的孩子,他不能看着他长大,即使他可以享受很好的条件,他依然去了戈壁,即使他在生前就可以名声显贵,他却选择隐姓埋名,即使他珍爱这个世界,他却可以献出自己生命,他经常讲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最好他依旧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幸运有这群人,才可以在世界东方站起来。

幸亏有他们,我们在可以如此惬意的享受和平,

我们安逸人生,因为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

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把他们牢记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