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不好吗?

老张谈三农


要想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明白下面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春打五九尾”?

有一句农谚叫做“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意思是说立春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就叫做“春打五九尾”;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就叫做“春打六九头”。

“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这句俗语,无非是说:如果五九最后一天打春,来年收成不好,要挨饿。我认为这话没有一点科学根据,属于顺口溜,不可信。

我国地域广阔,同一个“话题”,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产生的俗语也不尽相同,有的意思甚至相反。类似的俗语有:

春打五九尾,花子跑断腿。——也是说收成不好。春打五九尾,来年冻死鬼。——这句是说春天比较冷,或者说好有倒春寒。


意思相反的:

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好收成,家家有肉吃。

再来看看“春打六九头”的俗语:

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春打六九头,家家养大牛。春打六九头,家家饿死牛。

以上这些俗语,都没有科学根据,不可信,至少不要全信,因此,也就不存在“五九尾”“六九头”打春好不好的问题。

二、为什么会出现春打“五九尾”和“六九头”?

我们知道,一年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有比较固定的日子,像冬至,每年都是在12月22日前后,前后相差一天;再像立春,每年都是在2月4日前后,前后相差也是一天。那立春为什么会有“五九尾”和“六九头”之差一天之说呢?

这是因为节气与节气之间相隔的时间不是整整15天,而是平均大约15.2天。在冬至和立春两个节气之间,还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数九天气正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


我们知道,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是有准确时间的,像2019年冬至时间是在阳历12月22日12时19分,这样从冬至这天12时19分算起,到下一个节气小寒,再到大寒,再到2020年的立春时间2月4日17时03分,共计45天零4小时44分钟。这第45天恰好是五九第九天,也就是“春打五九尾”。

我查了一下这些年和未来几年的日历发现:“春打五九尾”的年份很多;“春打六九头”的年份只有:

2004年12月21日冬至,2005年2月4日立春,2008年12月21日冬至,2009年2月4日立春,2021年12月21日冬至,2022年2月4日立春……

结论:

只有上一年12月21日冬至,下一年2月4日立春,才会“春打六九头”。

上一年12月22日冬至,下一年2月4日立春,或者是上一年12月21日冬至,下一年2月3日立春,都是“春打五九尾”,这都是因为从冬至到立春是45天。

通过上面的解说,联系这些年来的农业收成,我们不难看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对农业生产没有多大影响。因此,对一些俗语我们不可盲目相信。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到底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难道真的不好吗?

爷爷和奶奶都是我们那里土生土长的老农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那里遭了猪殃,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玉米都被野猪给祸害的所剩无几。当然我家也不例外,爷爷奶奶忙里忙外挑水施肥辛苦了好几个月才种下的玉米最后也只收成了不到一半的玉米棒。爷爷说去年年底快要过年的时候“春打五月尾”,我就知道今年没个好年景,但是没想到会如此的严重。当时要是听你大爷的话少种一个田的玉米就好了,也不至于现在累的半死还没有收成,唉!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九”指的便是寒冬腊月的三九,众所周知其实三九也是我们整个冬天里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它想要重点突出的便是三九天的寒冷,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感受。


“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它说的是每年冬季冬至过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已经进入了数九的日子。如果五九的最后一天与来年的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相重合,那么来年农民伯伯庄稼的收成肯定不会很好,要么发生虫灾要么发生水灾,反正就是没有好日子过。其中最为严重的也就是所谓的颗粒无收,家家迈不开腿只是一种更加夸张的说法而已。


职业农民的故事


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节气,并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关于节气对庄稼收成的影响,比如说:瑞雪兆丰年啊等等,它都是以一些天气变化的前兆来推测出将来田地里的庄稼收成怎么样啊?面临丰收或者减产等等,由此可见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不好吗?

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村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大多数农民都是以耕种土地,种植粮食,春种秋收,但是农民种植的最大难处就在于“靠天吃饭”,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在土地里种上庄稼,要是遇到一年四季的好天色,风调雨顺,庄稼就会获得丰收,相反如果遇到天色不好,庄稼是很难获得收获!



在这句农村“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就是最真实的体现了,在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视为“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便是“出九”了。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而在这里“春打五九尾”是指的什么呢?

“春打五九尾”是指立春刚好在第五个9天的最后一天,而在很多农村,知道节气的老人都会说这对种在田地里的庄稼很不利,庄稼将会面临灾害,减产绝收!

“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呢?有了前面的春打五九尾,农民所种的将面临庄稼减产,粮食收成下降,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农民只能靠着种一亩三分地的庄稼生活,基本没有其他可靠的经济来源,庄稼一旦不丰收,农家人将会面临没有吃的,就要饿肚子了,夸张了一下就是饿的都没有力气走路了,这就是所谓的“家家迈不开腿”。

而那时不像现在高科技,机耕机种,有农药化肥,现在庄稼要是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选择进行人工降雨来保证庄稼的成活率达到丰收,可以摆脱天气因素的影响,不像那时的农民基本全靠天吃饭!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经常会说这类农村俗语,当时我直接听不懂,很难理解到这些俗语会和农民的庄稼和粮食收成挂钩,今天看来老一辈总结的这些东西还是很有智慧的!

总之我觉得农村俗语,有的还是很有一定的道理的,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话语,虽然有些用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有些“夸张”,但放在那个特定年代,或许这一点都不夸张,正如他们所说的“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呢!


北农小杨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不好吗?

农村老俗话说,“春打六九头,吃穿不发愁”,“春打五九尾,要饭跑断腿”。按照老话的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春打六九头好,新的一年庄稼收成好,农民粮食丰产,吃穿不用发愁,但是春打五九尾就不太如人意了,年景不好,就连要饭的也不好做了,讨不到饭吃。


春打,就是打春,打春就是说“立春”。每年的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田间农作物开始萌动生机的时候,俗话说“立春一阳生”,天气开始回暖,虽说还是严寒的五九六九天气,但柳树已经开始发芽了,因此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

“春打五九尾”,这个该怎么说?先说数九,数九从冬至开始,一个九是九天,五九就是第五个数九天,那么五九尾就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春打五九尾,就是立春节气落在了五九的最后一天。就说今年(2018年),冬至在冬月十一月十六开始一九,那么五九尾也就是下年的正月初七,这个肯定不是“春打五九尾”了,因为来年立春正好落在了腊月十二月三十。

春打五九尾的年份很少,没有春打六九头的多。因此农村老辈人就会认为,哪一年是春打五九尾,正好赶上年景不好,粮食欠收,就会归咎于立春节气来的不是时候。但事无绝对,2008年就是春打五九尾年份,不见得各地收成都不好。局部地方出现荒年也是有的。

至于老话“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有些夸张了。说的意思是开春落在五九尾上,家家吃不饱饭,连走路也有气无力的了。关于节气和数九的关系,各地的说辞也不统一,和各地的小气候有密切关系的。有的地方则会说“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可见菜油是便宜了,肯定是粮油丰收了的。那么,春打五九尾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农村老俗话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不好吗?

“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的意思是说,打春如果赶在了五九的最后一天那么这个年头的收成不会很好,也就是说农民生活会比较困难,饿的都迈不开腿,出不了家门。“打春”也就是立春,“春打五九尾”也就是自冬至日起五九的最后一天立春,这样的年份其实是不太多的,大多数立春都是在六九的头,也就是在过年以后,而今年就恰逢这“春打五九尾”了。


五九尾打春不好吗。五九尾对应的是六九头,它们之间只差一天,在农村有“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和“春打五九尾,要饭的跑断腿”的说法,也有说“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春打六九头,家家喂上牛”的,打春只差一天,收成就差这么大,我觉得没那么玄乎吧。难道六九的第一天打春就会是个大丰收,家家户户粮满仓,而五九的最后一天打春,就会欠丰收,家家穷断粮。

五九六九都已经是河边看柳的时节了,天气已经转暖,农耕也开始了,之所以会说五九尾打春不好,而六九头打春好,主要可能是因为在六九立春的年头收成比较好,而偶尔收成不好又恰好赶到五九尾打春,那人们就会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把收成不好归咎到立春的日子的特殊上。

这是在黄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了几十年的农民总结出来的,是他们通过对节气的观察来预测某个年份是丰收还是歉收情况,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至于这么玄乎,像如今农村都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新轿车,即使春打了五九尾,也不会饿得“迈不开腿”。


一品小十六


春在五九尾,家家喝凉水。此为当地民言。春在六九头,吃穿都不愁。喜天赐予并不多。

“九"。单论,从冬至而始,数九开始。小学算术孩童知,乡村老者也知哓。冬至气数已来临,此天是否一九一,春到正好四十五天。掐指算在五九尾,哎,算错了。整年又得暍凉水,路上必有饿死鬼。年年如此,此年频多。

若说冬至此一日,午时为界也当议。上午从做一九一,下午时刻不做数。从此当界皆分开,老农定把六九入。宽阔话来投入点,别把五九当春输。

年年都为五九尾,谁知此时草子知。都说六九河边柳,发青之时有根由。七九夲为六十三,路上行人穿单衣。九八时气若来到,好似已经有春雨。九九八十一数到,牵牛耕地妇供食。

园中土豆在此节,谁观出九不出九。惊蛰前后农活忙,又时一年忙到头。勤俭必为农家事,何管伏来和数九。

农识,食衣无愁首先勤,愚验,劳苦辛做俭应跟。笨认,议增识。基础。


蔚蔚姥爷219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不好吗?

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

春打五九尾,要饭的跑断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喂饱牛。


从以上两句俗语中不难看出农民们对节气的重视程度,对五九打春和六九打春的截然相反的看法。

立春也叫打春,预示着春天到了,万物即将复苏了,立春基本上不是五九尾就是六九头,好像六九头更多些。

农民对春打六九头印象更好,也是某种心理暗示或者期待,希望更多的年头是好年头,也就是说六九打春较多的年份是农民们潜意识里期待并盼望丰收的年份。

农民们自然是知道所谓的天灾,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既然年头有好有赖,那么肯定是好年头比赖年头更多,所以有人认为能够预示收成的立春节气在五九尾的话,会年头不好,庄稼收成不好。


说春打五九尾,全家迈不开腿是夸张说法,意思是说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那么这一年的收成会很不好,大概能不好到全家人吃不饱饭,饿到迈不开腿的地步。

实际上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只差那么一天,怎么可能一天只差两个年景会是两极分化的收成呢?

估计这是老辈人在某一年春打五九尾时确实是遭遇了粮食无收的局面,所以把罪过归在立春不是时候。

最近几年没有春打五九尾,但今年立春恰恰又是春打五九尾了,根据这个冬季降雪情况来看,我们这里已经下了三场大雪,明年小麦八九不离十会是大丰收,因此,农民们没有纠结春打五九尾,会颗粒无收的说法。

很多俗语是顺口溜,以前是不是准确无误咱不知道,但现在,几乎没有人根据俗语来判断收成了。


悠然见东山


农村俗语“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是什么意思?五九尾打春不好吗?

在了解这句农谚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打春”、“六九头”和“五九尾”的意思。打春也就是立春,其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在过去几千年中,一直有着“打春牛”、“迎春”的习俗,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地方还有着在立春日吃春饼的习俗。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立春如果是在冬至后的五九的最后一天,那表示当年的粮食收成不好。家家户户都要去农田里干活,但是却依然填补饱肚子。如果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那则预示着当年的粮食会大丰收。就要提前喂饱牛,让它们在春耕的时候避免拖后腿。这句农谚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立春节气的时间和其他的节气不一样,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其要么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要么就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而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只是在有些年份才会在五九的最后一天。这是因为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每个节气之间都均分为15天,其中在冬至节气后,在经过小寒、大寒节气之后,也就是立春了。而数九也是从冬至节气开始的,立春正常情况下是在冬至节气后的第45天,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六九的头一天,所以说“春打六九头”。

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年份也会出现“春打五九尾”的时候,即立春之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例如2008年的立春日是在冬至后五九的最后一天。通过观察理念的老日历来看,多数年份都是六九头立春,只有极其少数的年份才会出现五九尾立春。而在这极少数的年份,恰好就出现了粮食歉收的情况,所以也就有了“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的说法。在有些地方还有着“春打五九尾,叫花子跑断腿;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春打六九头,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等说法。

而2019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农历是2018年12月30日,这一天也正好是春打五九尾,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农民开始担心明年收成不好的原因。其实立春时间前后相差一天,对天气及粮食没多大影响的,这些是古人的一种主观臆断,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历2019年是没有立春的,在民间也叫这样的年份为“寡妇年”,说不适宜结婚,这同样是没有道理的。

由此可见,古人所流传下来的这些农谚,也不完全都是正确的,毕竟在过去科学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所以对于古人所传下来的农谚,我们也不能盲目全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不能全盘否定。关于“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在你的家乡有什么说法吗?欢迎大家留言!


农夫也疯狂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给外人的形象一直以其传统而闻名。

在中国,有许多悠久而有趣的优秀传统。其中,“数九”是一个有趣的传统,其中温度和农业收成的预测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数九”指的是冬至习俗的开始,其实就是数九次九天。

看到这里的一些人会问为什么他们应该计算这个数字而不是其他数字?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九的数字与我们传统的阴阳学说以及温度变化规律密切相关。

其中,九代表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阳”数。当我们数到九时,它也代表着“阳”的生长。当我们到了极点,数完九个九,以“阴”为代表的寒冷就会消散,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在古人长期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中,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人们还总结了许多地方性的“数九歌”,以及一些关于数九的俗例,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预测生产的收获。

其实题目所提出的这是一句关于农业的话。句子中的“春”代表我们24个节气中的“立春”。在我们祖先留下的这句话里,如果春天的开始出现在五九的最后一天,那么今年的收成就不是很好了。因为它们不吃饱,人们没有力量走路,所以俗话说,家家迈不开双腿。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告诉我们,如果“六九”第一天就出现春天,今年的田间收成会非常好。作为古代农耕中最重要的动物力量“牛”应该提前得到照顾,因为它很快就会大有用处。虽然我们现在有科学预测,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江水趣谈


表面上说的就是立春若在“五九尾”,年景会变得困难;而立春在“六九头”则年景就会宽裕很多。然而,民间俗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常识,要想更全面地理解“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的深层次内容,还得从24节气的《数九歌》开始,再联系农事安排具体地区具体分析。

数九歌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九九歌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很显然,“五九半,凌碴散”、“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五九和六九正好处于立春时分。

春打

春打也叫打春,也是立春的意思。这时有的地方还保存有“打春牛”、“迎春”的习惯,在大多数地方还有着在立春日吃春饼的习俗。

“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说,立春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就叫做“春打五九尽”;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就叫做“春打六九头”。

事实上,按农历算法,冬至的时辰就决定了立春的时间。如果冬至时间是该天上午10点之前,那么45天之后就是立春;而如果冬至时间是上午10点之后,则就是46天之后才是立春了。五九尾、六九头在时间上最多相差一天而已。

各地说法不尽相同

除了“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之外,各地还有多种类似的说法,比如“春打五九尾,叫花子跑断腿;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春打六九头,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喂上牛”。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普适结论,“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指的就是立春节气发生在了五九的最后一天,就会影响作物的收成!如果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那则预示着当年的粮食会大丰收。

小结

其实立春时间前后相差一天,对天气及粮食没多大影响的,这些是古人的一种主观臆断,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历法推算原理摆在那儿,要么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要么就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

而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只是在有些年份才会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倒也符合人们的普遍渴望丰收的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又有它存在的道理。再比如,而2019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农历是2018年12月30日,这一天也正好是春打五九尾,于是这句俗语又热了起来,理解了这章知识之后,你会淡然面对古代的这一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