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肥紅瘦”中迎來春天

不出市場所料,多數期貨交易品種節後首個交易日盡綠,甚至跌停。

各種情緒摻雜,但無需恐慌。應該說,這是各種量能較長時間積聚後的集中釋放和宣洩,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多頻共振的結果,是多元投資者充分參與的市場定價過程。

期貨市場本來就是各種信息和力量共同作用、集中碰撞的開放定價平臺。信息積聚與力量參與得越充分,其創造的價格就越發公允和合理,市場認同度和權威性就越高。在這個價格生成過程中,作為客觀的存在,理性與非理性的因素常常結伴而行。對期貨市場這種獨特價格形成機制的理解,有助於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擔心或慌亂。

我們應該相信市場,相信市場的彈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相信行業的沉著和有效應對水平。

經過2003年“非典”疫情的前度洗禮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國內期貨市場已經具備“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頗多自信,實體產業企業也切實收穫了參與期貨市場的種種好處。

事實上,“綠肥紅瘦”的盤面中,也提供著樂觀的信息:不少品種雖隨勢低開低走,但並沒有失去“主見”,保持著穩定的行情演繹節奏,更有品種毅然走出獨立的行情,甚至是低開高走。這應該可以理解為國內期貨市場更趨成熟的一種表現。同時,這也可以視為期貨市場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一種必然。

當然,面對比較極端的行情,我們也要有沉靜的心態,更要有適當的應對。畢竟,期貨市場是管理風險的專業市場。我們需要對投資者參與市場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需要對推出的風險控制措施效果進行準確預判,需要對客戶服務更加精心細緻,以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前重大政治任務,期貨行業在全力保證交易順利進行的同時,也在為全社會戰勝疫情做出積極的努力。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這毋庸置疑。我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經濟內在的韌性不斷增強,這為期貨市場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強勁的支撐。

隨著極端行情的消減和平復,期貨行業仍然需要堅定創新發展的方向,不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加快品種和制度供給以進一步推進產融深度結合,積極引入產業機構和價值資金以快速擴大市場規模容量,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以大幅提升國際定價權重。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