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2012年7月郭大烈主持召開《納西學論集》等出版座談會


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兼論納西學建設發展的幾個問題

木基元


2014年是民族學家郭大烈從事學術研究50週年,我結識先生35年了。郭大烈先生196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1964~1980年在楚雄州祿豐縣文教宣傳部門工作。1980年11月考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任雲南省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副會長等職。25年來他掛帥雲南省民族學會,使其成為全省最有活力的社會組織。他的主要著述為《納西族史》,其他論著有《論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等40餘種,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國務院特殊津貼”“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退休後致力於傳習民族文化,2005年獲日本經濟新聞社“亞洲文化獎”。2009年雲南省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省民族學會共同創辦《雲南民族》月刊,他出任總編輯。2009年7月28日,郭大烈作為雲南少數民族代表之一,受到胡錦濤主席的接見。2013年9月26日,被省政府聘為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擬以本文對郭大烈學術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作一評述,藉此回眸納西學百年曆程,對振興納西學提出管窺之見,還望方家指正。


一、強調自信,高舉民族團結旗幟

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發展的道路,中華民族是中國56個民族的總稱,各個民族認同偉大的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進程中,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鬥,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還在中央民族學院讀書期間,郭大烈手抄方國瑜的《麼些民族考》,熟讀方先生的重要文章《論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為把握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本質奠定了理論基礎,立下治族史志向。在翁獨健、傅樂煥、王鍾翰、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潘光旦等名師指教及影響下,郭大烈走上了歷史學、民族學研究的道路。

雲南省社科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的60多種科研著作中,郭大烈主編的《論當代中國民族問題》是最有特色的著作之一,該書系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最終成果,199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發生劇變。中東、南亞地區也是民族紛爭乃至流血衝突不斷。民族問題具有世界普遍性,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歷史時期,民族問題仍然存在。這項由郭大烈任組長,郭家驥、董建中等6個成員共同完成的學術成果,深入到全國主要民族地區調研,考察文獻,系統地研究了我國曆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問題的由來,以及當前民族區域自治、經濟和人口生態、教育、傳統文化、民族關係等方面存在問題,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問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特別強調了民族表層文化淡化的同時,民族意識增強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全新的民族問題,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磨合中錯位將由淺入深、由此及彼,並形成持續的文化震盪等特點,並提出了民族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趨勢和規律。該成果被時任國家民委副主任文精讚譽為對當代我國民族問題“作了很好的探索”,“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觀點,這是我國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1]

1997年,郭大烈為中國民族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撰寫的《世紀之交民族學的回眸與前瞻》一文中[2],回顧了20世紀中國民族學“本土化”的坎坷歷程,分析了21世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民族學面臨的課題,並指出中國民族學的前途繫於社會學術環境的造就、社會對它的需要以及滿足這種需要的功能——任重而道遠。中國民族學應從自己特徵出發,抓好學科建設歸本位——“迴歸民族學”的具體建議,相信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的地位在21世紀會大大提高,並將成為一門顯學,成為一門基礎學科,在社會科學中佔據應有的地位。

近年來,社會上乃至學術界出現了一些論點,如“淡化民族論”“民族問題去政治化(民族是個文化的分界而不是政治的分界)”“第二代民族政策論”“國族論”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黨的民族理論的認識,讓許多學者產生了困惑,甚至在實際工作中造成一定的危害。從2009年開始,郭大烈在《雲南民族》等雜誌上,旗幟鮮明地刊發了《少數民族絕不只是“文化符號”——評“淡化民族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構建民族和諧文化的原則——再評“淡化民族論”》《黨的民族政策不容否定——評“第二代民族政策”論》《“國族論”就是“淡化民族論”的翻版》《難道美國“族群政策”比中國好?——重讀<2010年美國人權紀錄>》等文章,主張全面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黨的十八大對民族工作做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表述,相較於十六大突出了“正確”二字,以黨的決議形式對之前“淡化民族論”的思潮作了回應與澄清,這一論斷客觀上充分吸納了郭大烈等大批憂國憂民的民族研究者的呼聲。畢生以民族史、民族學為研究方向的郭大烈,認真研讀了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其中“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論述感受頗深,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前所未有的一種政治宣示。“理論自信”,就是要堅持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

郭大烈在一系列文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郭大烈立場堅定地闡發自己的觀點:理論自信,就要堅持黨的關於民族問題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道路自信,就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制度自信,就要堅持民族區域制度,堅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他十分自信地認為,“中華不自亂,無人可亂華”。中華民族復興,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相連。而所謂中國化,所謂中國特色,說到底就是堅定不移地立足中國實際,立足當今世界的實際,充分利用歷史給我們提供的各種資源和全部主客觀條件,走中國自己的發展之路,走中華民族自己的發展之路,走中華文明自己的發展之路。

在雲南,搞好示範區建設就是實現中國夢進程。在新時期建設“民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是雲南的大政方針,也是4700萬各族民眾走上小康的道路選擇。近10年來,郭大烈先後在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示範區建設理論”專題座談會、雲南省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佈20週年座談會以及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同志來雲南視察時說了真話或諍言。郭大烈為民族而喜,為未來而思,在國家,省有關領導參加的座談會上,不止一次提出了“中國夢引領示範區”的建議,包括應重視城市民族工作,保護和搶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確認識國情省情民情,堅持與鄰為善,努力使自身發展惠及周邊國家、民族,積極發揮雲南社會組織作用等。郭大烈強調,要堅持“三個自信”不動搖,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發展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從本國實際出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政策;應凸顯城市民族工作,防止民族分裂分子、恐怖分子和宗教極端分子製造事端,對民族團結、國家穩定造成極大威脅;保護和搶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他認為,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舉措。5年來,中共雲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條符合雲南實際,具有云南特點的民族工作路子,創造了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社會和諧、跨越發展的“雲南現象”“雲南經驗”,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肯定。2012年6月,示範區建設啟動了“三大跨越”和“十大示範”。

2014年4月,原國家宗教局局長、現中國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到昆明開會,期間專門在省政協小禮堂作了一次《民族政策新論》的報告,重點談到了“淡化民族論”與國情不符,中央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郭大烈在關鍵時刻發聲,除了一個民族學者的學識與敏銳外,還有一股子學者的底氣與大義,體現了學人和智者的良心[3]。

2015年1月,黨中央為雲南的發展目標提出了三個定位:建設我國民族團結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這讓郭大烈等民族工作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全省各族人民也信心百倍,奮發圖強,為譜寫中國夢雲南篇章而積極努力。

郭大烈還指出,應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明確權責,依法運作,發揮作用他親自實踐,以雲南省民族學會為平臺陣地,25年來先後任副會長、會長一職,把各民族的冷暖掛在心頭,長期致力於學會的組織管理和建設工作,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喚醒文化自覺,為雲南各民族的團結進步與發展繁榮奔走呼籲,積極開展有聲有色的民族節日活動,使雲南民族學會成為全省最有活力的社會組織之一,到2014年,省民族學會已組建25個少數民族的研究委員會、州市縣160個學會,會員達10000餘人,對雲南民族地區穩定團結、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組織學術研究和對外交流、節日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郭大烈的部分著作


二、潛心著述,壯大納西文化聲名

在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方面,郭大烈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學者。他在認真研讀了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的《麼些民族考》後,知曉了納西族如何從西北古羌族中分化、萬里遷徙,在滇川藏交界地區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民族後,創造了以象形文字為載體的厚重的東巴文化……1980年,郭大烈在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3期發表了著述《麗江木氏土司概論》。他結合文獻注重實地調查,30多年來足跡遍及滇、川、藏等納西族曾經生活和遷徙之地,做了大量翔實的田野調查筆記。

1994年,他與歷史學者和志武合著的《納西族史》出版面世,這是一部迄今為止體例最完整、材料最豐富、結構最合理的納西族史,內容從亙古蠻荒一直寫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發展。納西族歷史發展的每一個脈絡都被他牢牢抓住,每一個社會文化現象被他清晰透徹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用心血和汗水勾勒了一部完美的納西族歷史畫卷。

在該書導論中,郭大烈這樣寫道:“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歷史,而展現這些歷史是最困難的,如果再現較為翔實的歷史圖景,那更是困難重重。”《納西族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引起了海內外史學界和文化界的極大關注。細加觀察,則凸顯出許多特點:著眼於納西族發展自身的歷史脈絡:客觀敘述歷史,供今人後人參考;總結經驗,啟發後人:堅持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整體觀;對納西族社會歷史發展重要問題做深入探究……這是一本具有完整體系,資料全而新,觀點精闢的歷史著作,該書獲得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的高度評價:“構建了更為完整、系統的歷史體系,把從遠古時期至近現代的納西族形成和發展歷史,實實在在地展現在讀者面前。”[4]眾多讀者也給予了一致好評,因此榮獲1996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

黃文認為該書是迄今為止體例較完整,材料較豐富,結構較合理的一部納西族通史[5],從遠古一直寫到1949年,將納西族發展歷史脈絡和社文化等各個方面,包括滇、川、藏各地區的情況,條分縷析地勾畫得十分清晰。黃文如是評價該書特色,首先是“不淹沒前人又勝過前人”;其次是結構完整,便於讀者參考檢索;再次是充分利用多學科研究成果,資料用實;第四是態度嚴謹,敘事客觀,留有餘地。對其學術價值,黃文從5個方面做了評價:一是理清納西族歷史發展線索;二是正本清源,還歷史本來面目;三是總結歷史經驗,啟發今人智慧;四是堅持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整體觀;五是對納西族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問題進行探討。該書出版後廣受關注,原麗江縣文化局做出全縣文化系統職工認真學習該書的決定,在納西族研究中成為權威性的著作和重要的參考書。

注重收集整理,從基礎性研究入手,為構建納西文化體系甘當鋪路石。郭大烈於1982年編印《納西族研究資料索引》,發表《國內納西族研究述評》[6],供納西族文學史編寫組參考,積極參加編寫討論,並及時商請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長李峰銘於1992年協調出版了和鍾華、楊世光主編的《納西族文學史》,該書正確釐清了納西族文學史的發展線索,彌補和糾正了1959年初版的不足。通過長期的田野考察和大量文獻索引工作,郭大烈撰寫和編輯了《納西族研究論文集》《納西族風情錄》《納西文化要籍及傳承概覽》《東巴象形文》《納西族諺語——科空》《中國民族人口·納西族人口》《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納西族卷》《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納西族》《中國民間文學·納西族民間文學》《雲南民族政治制度史》《納西文化誦讀本》《雲南民族學回眸》《雲南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納西族法制史研究》《郭大烈納西學論集》《論民族自尊和文化傳承》《納西學資料叢刊·歷史文獻集》《納西族東巴經典藏精選》《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理論自信》《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第2輯、第3輯)等40餘部(種)共500多萬字;獨立撰寫了《納西族傳統文化模式探微》《東巴文化百年大事記》等40篇,共30多萬字的理論、實踐總結文章;與國內外學者一道共同為納西民族畫出了“民族基因”圖譜,有了“文化自觀”“民族自識”的身份證,推動今天民族自強、文化自興的大繁榮。

納西族為什麼能在滇、川、藏邊界的橫斷山脈夾縫中,在周圍強大的民族夾縫中生存延續?納西族文化為什麼能在強勢外來文化上千年衝擊而未失去自己文化核心特徵?郭大烈通過博覽群書和精心探索,自發表《略論納西族心理素質特點及其變異因素》[7]後,潛心於對納西族文化問題進行系統的多角度探索思考,提出了以下系統的學術觀點:

1.獨特的納西族心理素質及其變異因素:①強烈的民族自識性和民族意識。②內向性和熱愛祖國的優良傳統。③向上進取心和熱衷於學習先進文化的精神。④深沉謹慎、質樸厚重的性格和為人。⑤兼收幷蓄和信而不篤的宗教觀。當然,心理素質是其共同文化的表現,有較長期的穩定和獨立性,但受地域和社會變遷影響,有不同程度地域和時代變異。

2.獨特的納西族處理各種關係的文化模式:①親近大自然,善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把大自然視為人類的同父異母的兄弟。②和合包容,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人和才能共存。③善於處理民族關係,與周圍民族友好通婚。④歷史上主動搞好與中央王朝政府關係,接受封賞和統治。⑤順應歷史潮流,社會轉型快。

3.獨特的納西文化本質特徵:①熱衷於學習漢族等民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堅守自己的古老的文化傳統。②接受主流意識,但有相對傳統的影響民族社會行為的心理素質。③思想開放,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信而不篤的態度。④逐步建立了本民族的中心城市——麗江古城,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場。⑤在處理本民族和外來文化關係上,吸收融合,重組新的文化系統。

4.獨特的具有內在聯繫的納西族文化體系,它包括:由價值觀、文化精神、心理素質等構成的民族文化觀念層;由語言文字、經濟生活、文化發展、民族共存共榮等構成的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層:由文化傳統道德、行為構成的民族行為文化層。

5.納西族在許多相關文化圈交接點上的特殊地位:納西族在歷史上因其獨特地理位置起到特殊作用,唐代納西族地區是吐蕃、南詔和唐王朝逐鹿之地,明代又是藏傳佛教南傳、內地漢傳佛教北傳的交匯地,兩者都到麗江為止,近代又是連接滇藏文化的茶馬古道的紐帶;從宗教學來講,東巴教正處於自發多神教向人為一神教過渡中;從文字學來說,東巴字正從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轉變之中;從語言學來說,納西語正處在羌語支與彝語支分界點上。

6.研究東巴文化的傳播與變遷,劃分出東巴支系和派別:經深入調查,東巴劃分為納日、納恆、拉惹、阮可、拉洛、堂郎和納喜7個支系,其中納喜人東巴又分為白地、寶山、白沙、太安魯甸4個派別。

從1991年立項,郭大烈組織20多位納西學者編纂《納西族文化大觀》,在團結作者,組織、修改來稿等方面花了不少心血。歷時9年,該書於1999年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涵蓋了歷史、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天文曆法、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與體育、哲學思想、政治軍事、新聞出版、醫藥衛生,建築名勝、商業貿易、交通通訊、經濟生產、國際文化交流17個方面,70多萬字,展示了當代納西學者的智慧,堪稱一部小型的納西百科全書。該書出版後已經脫銷,2013年由雲南省民委出資再版。

郭大烈與楊世光合編的《東巴文化論集》《東巴文化論》,囊括了東巴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參與編輯了美籍奧地利著名學者約瑟夫·洛克的遺著《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還原了“西方納西學之父”的卓越貢獻;和萬寶是解放前麗江的老革命家,解放後麗江政界、文化界的領導者,對搶救、保護納西東巴文化功勞卓著,郭大烈整理其21本筆記,編輯成《守住精神家園——納西文化筆記》遺著面世;他參與將國學大師周善甫的遺著《大道之行)刊行問世;他收集整理出版周汝誠的遺著《永寧見聞錄》《納西族史料編年》;旅居昆明的納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趙銀菜,在“和藹而又沉著的優秀鄉親”郭大烈登門“是否願意回家鄉去,搞搞選編先輩遺稿的工作”的動員下,20世紀80年代初回到闊別的家鄉,得有關部門及個人的鼎力支持編輯出版了《納西族詩選》,成為麗江文壇一段佳話;他邀請謝本書完成了《楓葉如丹——李群傑生平概述》,使這位飽經磨難的雲南革命老前輩、書法家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傳記;得悉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長宋伯胤向雲南民族博物館捐贈的圖書文物中,有李霖燦的《麼些象形文字字典》和《麼些標音文字字典》,郭大烈積極調動有關鄉友開展工作,並徵得李霖燦之子的授權,終在2001年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兩書簡體漢字合刊版《納西族象形標音文字字典》等。他善舉連連,惠澤後世。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郭大烈編著的部分書籍


三、美人之美,推動民族進步繁榮

郭大烈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地是祿豐縣,他心無旁騖,查閱大量歷史文獻,遍訪古寺、民間碑碣,寫成了《新編祿豐縣志稿》,主編《恐龍之鄉——祿豐風物錄》。

自1984年的17年裡,郭大烈先後擔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長期堅守在學術的前沿陣地,其間承擔過20多項國家、省、院重點項目,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培養了彝族、哈尼族、白族、苗族,藏族,瑤族,拉祜族,獨龍族,布朗族等10餘個少數民族的科研人員,要求科研人員做到“熟悉一個民族,聯繫一個地區,研究一個專題”,顯示了人師風範。在此過程中提煉形成了他的治學格言:“做學問,要甘於寂寞;為民族,要敢於吶喊。”他還主編所刊《民族學與現代化》(公開刊物)、《民族學》(內刊),言傳身教,培養帶動了一批所內外的學術人才。

在進行學術創作的同時,郭大烈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先後對加拿大、泰國、越南等國作過學術訪問,先後於1990年、1995年應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和筑波大學的邀請到日本考察。同時也接待日本訪問學者一起到四川、迪慶、麗江、紅河、西雙版納等地進行調查,加深了兩國學者間的互相瞭解,推動了民間學術交流。

郭大烈常常引用費孝通的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作為工作的座右銘,他認為每個學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寫好自己的作品;君子應成人之美,賞識別人的思想,推薦別人的長處;全社會應共同欣賞好文章好思想,在其推動下共同進步。在郭大烈主持雲南省民族學會工作25年間,他走訪大部分民族的生存之所,傾情於各民族的發展進步,熱情鼓勵促成各少數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學會組織,並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每一個民族過節或換屆之時,他總是提前閱讀各種資料,捕捉有效信息,精心準備具有個性亮點的發言稿,伸出了大拇指,向各民族同胞送上暖暖祝福和殷切期望[8]。

1987年起,郭大烈任《雲南省志·民族誌》副主編,傾注15年之心力,其上限始於每個民族的族源,下限迄至1990年。該書追敘雲南各民族的歷史,介紹其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狀況,著重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民族的深刻變化,全書共124萬字,2002年出版後獲雲南省第七次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

1994年,郭大烈撰文《雲南瑤族文化研究概述》,歸納了瑤族文化的特點,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對今後的瑤文化研究進行了展望,提出了自己真摯的建議。

2003年,在苗族花山節活動儀式上,郭大烈總結苗族文化特點:分佈廣,人口多;起點高,發展慢;多元化,不平衡;多反抗,敢革命;多資源,前景好。他還對苗族的發展提出建議:抓交流,一線兩頭;抓發展,一點兩業;抓意識,一點兩面。

2004年,在滿族研究委員會成立10週年活動中,郭大烈概括了滿學會的三個優點:一是文化自覺,認識自己特色,籌建滿學會;二是連接歷史,調查研究,梳理雲南滿族來龍去脈;三是恢復記憶,重建傳統,重視頒金節的建設。

2004年,郭大烈總結傣族文化的8個特點:傣族歷史悠久,是壯傣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九大支系,分佈在四江流域;有比較完善的文化體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最早稻作民族之一;是普洱茶原產地之一;是中國最早種植橡膠的民族;其文學藝術發掘早,影響廣。

2005年,郭大烈深入普米族地區,羅列普米族文化的顯著特點:普米族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地區主人之一;是生態環保的守護者;是民族團結的典範;是雲南文化的貢獻者。

2006年,郭大烈應邀參加阿昌族的阿露窩羅節,讚揚阿昌族歷史悠久,保邊守土的稻作民族,戶撒刀等手工工藝聲名遠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極其豐富,一批專家學者在茁壯成長。

2006年,在佤族新米節上,郭大烈總結了三個特點,證明佤族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一是佤族富有反帝愛國的傳統。二是佤族為西南民族中較早開創農業文明者。三是佤族創造了輝煌的文化遺產。

在2009年彝族十月年慶典上,郭大烈以“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人才濟濟,文化燦爛”為引題,縱論彝族歷史,追敘歷史名人,讚揚了彝族專業委員會自成立以來的成績及影響。

2010年,郭大烈祝賀西雙版納基諾族學會成立,他讚揚這個1979年確認的中國最後一個民族,是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典範。其生物資源豐富,是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茶馬古道的源頭。“大鼓舞”等躋身國家非遺名錄,顯示出基諾文化的厚重底蘊。

2011年12月31日,在紀念雲南首任省長賽典赤誕辰800週年座談會上,郭大烈精闢總結了賽典赤對雲南的偉大貢獻,即臨危受命,萬里赴任;和合為重,穩定雲南;建立行省,遷府昆明;以民為本,發展經濟;興辦廟學,振興文教。

在2012年昆明地區回族同胞開齋節上,郭大烈讚譽回族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中,已“創新突破,率先發展,做出示範”。

2012年4月,旅昆白族同胞歡度三月街節,郭大烈發表演講“白族文化是雲南的名片”:節日文化建設組織有力;民間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弘揚和傳承:湧現出一大批文化傳人和領軍人物。同時他也表達了隱憂,是白族人口增長緩慢,二是白族地區貧困面還很大。

2013年1月27日,旅昆獨龍族同胞歡度卡雀哇節活動,郭大烈即興發言“人口最少民族,文化巨大貢獻”,歌手的名字“阿普薩薩”,獨龍語意為“我是老大,我最棒”,熱情勉勵獨龍族同胞自信、自立、自強自豪。

2013年3月28日,雲南省民族學會水族研究委員會在富源成立,郭大烈動員各兄弟民族學會前往祝賀,並親自致辭“水族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富有革命傳統,出現了傑出的共產黨員鄧恩銘,且具有水書、銅鼓、刺繡繡、印染、建築等多彩文化。

2014年4月27日,郭大烈以“怒江納西族同胞很出彩”為題,祝賀怒江納西學會的成立。他讚揚怒江納西族有東方大峽谷情懷,具有開拓、創新、奮進、包容的精神;讚揚怒江納西族有高黎貢山的精神,堅定信念、紮實苦幹、勇於擔當、攀高不止。


四、賡續薪火,傳承民族文化根脈

郭大烈不是一個關起門來做學問的“書齋型”專家,他是一位社會實踐者,並擔當著“民間文化大使”的角色[9]。1983年7月,經和萬寶倡議,他積極參與組織了旅昆納西族同胞“創美生恩”(火把節)活動,方國瑜、陳可軒等鄉賢齊聚雲南民族學院共度佳節,此後旅昆同胞歡度傳統節日便形成了制度化。1986年,他參與發起建立“納西文化學會”,積極倡議將農曆二月八日設立為納西族的文化節日——三多節,麗江縣人大常委會批准了這一建議。多年來,郭大烈還先後被聘為麗江市人民政府、東巴文化博物館、麗江師專民族研究所顧問,以“關心不干擾,支持不包辦,做事不謀利”的原則,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傳承納西族優秀文化而奔走努力,並不斷創新。

1989年以後,雲南省社科院與加拿大西門·弗雷澤大學合作研究麗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工業合作社”歷史,郭大烈擔任《雲南“工合”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前景——發展麗江工業合作社調查報告》一書的副主編,嘗試組建現代新型合作社;為了保護、傳承好東巴文化,郭大烈和退休回鄉的妻子黃琳娜在麗江黃山老家開辦文化傳承院。

郭大烈還參與建設雲南民族村納西族村規劃問題,修改三多雕像,提出增加牌坊、壁畫牆等。1996年2月3日,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後,他及時收集資料編印《麗江大地震實錄)5000冊,主持召開“大地震後麗江古城修復和文化保護座談會”;傾情於木府的修復,撰《重修木府記》碑文;為迎接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在昆明召開,參與主持“納西學新視野”論壇,並積極協調麗江市博物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在昆明舉辦了展覽。

伴隨著旅遊熱,經濟發展,外來人口進入,外來文化對麗江本土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強烈,納西母語、民族服飾、傳統習俗、民間習慣等東巴文化傳統都處於急劇消失狀態。很多納西族孩子不會說納西話的現象並不在少數。一度有統計顯示,在中小學讀書的納西族年輕一代只有30%的人能基本掌握納西語,而且還有下降的趨勢。

郭大烈和夫人黃琳娜意識到了母語教育對於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黃山小學率先開辦了東巴文化傳承班,在老家院落創辦了東巴文化傳習院。郭先生和黃女士親自帶領老師開展包括東巴文字課、東巴古文選讀、納西族社會歷史基礎課、東巴音樂和舞蹈等課程。與楊一紅等人共同編寫出版《納西文化誦讀本》等4套教材,併發放了3萬多本供孩子們閱讀。據瞭解,作為麗江的第一個小學東巴文化傳承班,13年來,黃山小學東巴文化傳承班共培養了217名學員,五屆畢業班,很多畢業生都成為民族文化的學習者。隨著黃山小學東巴文化傳承班的成功開辦,目前麗江大部分的小學都已開展雙語教學的工作,爭取讓學齡兒童都能掌握本民族語言[10]。

楊國清高度概括了東巴文化傳習院的工作:依託學校開展東巴文化的教學傳承,推動面向學校開展教學傳承,舉辦短期培訓班和接待海內外民族文化專家學者。其做法與經驗,也給予後人一些啟迪,東巴文化的保護傳承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依託平臺和相應組織,離不開一批有文化自覺意識的執著奉獻者,要提倡“做學問甘於寂寞,為民族敢於吶喊”的精神[11]。


五、文化自覺,納西學尚需躍馬揚鞭

行文至此,我覺得應該從評述郭大烈先生50年的成果研究,來引申到納西學的建設與發展問題。

(一)納西學百年曆程回眸

納西學是以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以納西文化研究為基礎,於21世紀初建立起來的中國人文科學新學科。在眾多的學者中,白庚勝一直在孜孜探索,主動承擔著納西學旗手和重要實踐者的角色,他首先提出了納西學科的建設理論,“納西學,就是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實踐上,它貫穿古今;在空間上,它橫跨東西。它既包括對納西族的本性研究,也包含這種研究本身。就前者而言,有關納西族的生存環境、存在歷史、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組織制度;就後者而言,有關納西族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學者與成果、歷史與活動、機構與組織都囊括於其內”[12]。

白庚勝精心梳理了納西學的艱難發展歷程,釐清了其脈絡,指出它起步於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納西學以西方學者、傳教士、軍事人員遊歷納西族地區,收藏東巴經典,翻譯有關文獻片段,發表有關介紹文章為主要特點;從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末,納西學初具規模,劉半農、董作賓、李霖燦、陶雲逵、羅常培等內地學者開始關注納西族歷史、語言、文字研究,納西族學者楊仲鴻、方國瑜、趙銀棠等也緊隨其後,進行多領域的探索。這一時期無論在田野調查、文物收藏,抑或在專題研究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奧裔美籍學者J.F.洛克深入納西地區27年,集徵集、收藏、研究於一體解讀納西文化,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傳播,影響和培育了歐、美、日等國的一批納西研究學者,被譽為“西方納西學之父”[13];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洛克在國外獨領風騷,國內有周汝誠、和即仁、和志武、和發源等在薪火相傳,李霖燦在臺灣繼續潛心研究[14];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國外有雅納特、傑克遜活躍於學壇,國內則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納西學的發展暫時處於了低谷.

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年,納西學進入了全面復興時期。沐浴著社會各界的關愛及各國各族學者的參與逐步成長,已擁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代表性學者;已建立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木府博物院,西南民族大學納西學研究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納西學研究所等專門性研究單位;已成立國際納西學學會、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麗江(納西)文化研究會、北京納西學會、成都納西文化協會、麗江市瀘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會、雲南東方摩梭文化研究中心、迪慶州納西文化學會、大理州納西文化學會、怒江州納西文化學會、臨滄市麗江文化研究會等學術社團,昆明各高校也競相組建麗江納西文化學術社團;舉辦兩屆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暨東巴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並在第16屆世界民族學大會期間舉辦“納西文化新視野”論壇及專題展覽:繼1990年亞運會舉辦東巴文化展後,2015年5月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東巴文化展覽,成為該館開館後走進國家最高文化殿堂的首家州市級展覽;已與亞洲、歐洲、美洲有關學術機構結成合作關係;已使散佈於世界各地的東巴經典逐步迴歸祖國;百卷本《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已經面世,“納西學叢書”“納西學博士論文叢書”“納西學史料叢書”“納西族作家作品叢書”“納西族藝術家作品叢書”“國際納西學譯著叢書”等大批學術成果陸續刊行,並在東巴經典蒐集整理、納西古樂傳承、摩梭母系文化研究、金沙江巖畫調查,麗江古城與白沙壁畫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實現了納西文化研究中心的迴歸及堅守,促進了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城市建設、對外文化交流的有機結合;有力策應了麗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技興市、實業富民、文化立族”的發展戰略,不僅強化了民族內聚力、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推動了社會和諧,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強化了麗江魅力,推動了麗江發展,每年都有3000多萬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體驗納西文化、欣賞納西風情,有力地彰顯出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的強大生命力,並展示出文化強國建設的光輝前景。

(二)方國瑜是納西學的奠基者

已故民族學家黃惠焜曾說:“納西族的可貴之處,在於有一批學者能自觀文化。”1982年,黃先生調入雲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我有幸聆聽了他同時給我們開設的《論文寫作》《傣族史專題》兩門課程,課間閒聊時及此後多年的回憶中,他都感銘於方國瑜教授培育了他的成長。

在納西學的研究群體中,本民族學者是雄厚的學術力量。納西族學者具有本族語言文化的優勢,有的還能識讀東巴經,他們在納西曆史、東巴象形文、宗教藝術和神話傳說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績。這支隊伍的帶頭人便是被西方學者譽為“納西語言歷史之父”的方國瑜(1903~1983),他是20世紀傑出的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文獻學家、語言學家、方誌學家、教育家,他在西南民族歷史研究方面成就卓然[15]。

方國瑜開拓了納西族歷史、語言學科方面的研究領域,奠定了納西學的堅實基礎。1932年夏,北京大學研究所所長劉半農鼓勵方國瑜回鄉進行納西象形文字研究,完成《納西象形文字譜》初稿,1935年7月成書,由章太炎作序,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董作賓、顧頡剛等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及關注。1944年,方國瑜在《民族學研究集刊》第4期發表了《麼些民族考》,是有關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方國瑜將史學與民族學結合,文獻資料與實際調查結合,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納西學的形成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1963年,方國瑜發表了《論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一文,系統論述了在中華民族發展觀方面的學術觀點。

方國瑜不遺餘力地培養納西學人才,同時致力於納西文化的對外交流。他不遺餘力地培養、團結、指導了一大批後學,為納西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就培養人才而言,直接師承方國瑜的何耀華、林超民、木芹、傅於堯、和志武等學者對納西學的貢獻有目共睹,間接受其指導及影響的有周汝誠、郭大烈、餘嘉華、楊世光、和鍾華、楊福泉、白庚勝、和少英等學者,都為納西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證。

方國瑜不僅在國內介紹納西族歷史文化,也致力於納西文化的對外交流。方國瑜窮其一生專研民族文化,以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及自己的努力來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整體性。他為麗江及納西曆史文化研究所做的一切,絕非從一地一族的利益出發,而是置放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大前提下,對納西曆史文化的研究也是建立在維護中華民族統一性的大局下進行,體現了一位學者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崇高的愛國品質。

(二)郭大烈是當代納西族學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方國瑜等先學的開拓下,昔日荒寂的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漸呈顯學之勢,默默無聞的納西學也呈現出薪火相傳、百花齊放之氣象。眾多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納西學成果迭出,展現出納西學所具有的鮮活的生命力及廣闊的前景。

郭大烈先生是雲南學術界一位有影響的人物,在納西族文化發展史上堪稱承先啟後的代表之一。雲南文化史專家餘嘉華讚譽郭大烈是當代納西族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成果豐碩,經驗豐富,建造了自己的學術高地[16]。和鍾華也指出,對郭大烈老師的學術研究,可以總括為一句話:成果豐碩,治學嚴謹,涉獵面廣,與時俱進[17]。

2014年12月27日,雲南省民族學會納西學研究委員會在昆明舉辦郭大烈從學50週年座談會,由學會會長、雲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楊福泉主持,各民族學者雲集,氣氛十分熱烈[18]。雲南大學原副校長林超民談到在20世紀70年代那特殊的歲月,郭大烈獨立完成1950年以後的雲南第一部縣誌《新編祿豐縣志稿》,踐行了先師方國瑜倡導的“不淹沒前人,要勝過前人”之治學原則:著名作家、學者楊世光在座談會上吟詩致賀:“健拓氣長賁,躬耕忘曉昏。雕精民族學,鑄亮納西魂。書著宏傳譽,風儀卓享尊。古稀春不老,更上矚崑崙。”雲南省民族學會黨委書記、省民委副巡視員胡忠文,談到了普米族與納西族的文化聯繫,講到自己的成長曆程,自始至終都得到了郭老師的真誠幫助。雲南省文史研究館巡視員張勇、雲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和少英、省政協民族宗教委主任郭秀文、省民委巡視員木楨,著名學者李國文、木凱、石高峰等也先後在座談會上發言,大家的發言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入手,用點滴事例進行回顧總結。與會專家學者指出,郭大烈是方國瑜、周汝誠等學者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堪稱納西族文化史上承前啟後的人物,後輩學人應從他們嚴謹的治學成果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他關注民族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堅持針鋒相對地與各種不和諧聲音及論調進行論戰,始終堅持理論自信,主張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他關心雲南各民族的發展進步,是各民族同胞的良師益友,25個雲南少數民族在他的奔走呼籲下,建立起各自的學會組織。

獲悉雲南納西學研究會在昆明舉行這一座談會,全國各地有關機構組織及個人紛紛來電,向郭大烈從學50週年表示祝賀。

北京納西學會的賀電指出,郭大烈是國內外有名的納西學家、民族學家,長期從事納西學、民族學的學術理論研究工作,在半個世紀的學術生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為拓展納西學研究領域、繁榮發展雲南省民族學研究工作、推動民族團結事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在納西族史學、民族問題研究方面進行了許多開拓性、前瞻性的理論研究,造詣很深,影響廣泛,同時在推動東巴文化傳承、團結雲南各民族的學術界、探索實踐民族問題的理論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深為學術界和雲南各族人民所敬重。

成都納西文化協會的賀電高度評價了郭大烈的學術成就:巨壑廣容,白雲廣覆,先生厚德載物之君子也,虛懷若谷,慈心濟世,人品誠為納西學人之楷模。

麗江文化研究會、納西文化研究會發來賀電稱:郭大烈先生從事民族學研究50週年座談會的召開,是納西族文化史的一件喜事。昆明是納西族聚居較多的城市,近萬名同胞在這裡生活、工作和學習。長期以來你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開拓進取,獲得了各種殊榮,為雲南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灑下了自己辛勤的汗水。雲南納西學研究會組織座談會,總結先輩光輝業績,激勵後學,為進一步傳承納西文化,開了一個好頭。希望你們發揮旅昆同胞人才濟濟優勢,繼續為民族的振興、為家鄉的繁榮、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創造新績。

(三)關於振興繁榮納西學的幾點思考

國內外納西學成果斐然,方興未艾,我們肩負著傳承發展創新的重要使命。為此,有幾點建議供學界參考。

首先,要加強學科建設。儘管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果,仍有許多努力完善的空間。麗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將麗江打造成第二大學城,並在土地、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築巢引風,麗江師專也在加快專升本的相關步伐,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昆明醫科大學、滇西應用大學等也積極搶抓機遇,緊鑼密鼓的運作。我認為,以上高校在創辦過程中,無妨加大納西元素,定能收到投桃報李、事半功倍之效。楚雄師範學院挖掘彝族文化深厚資源,大理大學(原大理學院)重視南詔大理國曆史和白族文化,紅河學院引進哈尼研究人才聯手泰國研究阿卡文化,滇西師範科技學院(原臨滄師專)創辦微電影節和關注佤族文化,曲靖師範學院鍾情滇中城市文化和藝術,昆明學院偏重滇池文化和旅遊文化……各高校找準切入點,突出個性特色,均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其他的科研、文博單位,也應一如既往地打好麗江牌,重視納西學的傳承與發展。

其次,要擴大展示宣傳。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世界記憶名錄納西東巴古籍文獻於一身,麗江是集三項桂冠的城市。《木府風雲》《一米陽光》等影視劇的熱播,使麗江的對外宣傳上了一個層次,許多人以“你麗江了嗎”作為熱詞互致問候。大麗鐵路和高速公路相繼通車,國內50多條航線、5條國際航線直通麗江,遊客數量逐年遞增。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三個定位中,麗江更應做好宣傳展示,大有作為。

第三,要深入專題研究。民族歷史,東巴文化向來是納西學研究的重點,仍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間。茶馬古道線性文化遺產近年來備受關注,麗江是茶馬古道的重鎮,自有許多蒙塵的“珍珠”待我們去擦拭,亮出其熠熠光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廣受國家重視,其他兄弟民族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滿載而歸,納西族目前僅有五項國家級項目,與本民族的文化體量不成正比,納西學學者們應多幾分智力支持與投入;在民族關係史的研究上,趙心愚、楊福泉致力於納藏關係研究,並有豐碩成果[19],但納白、納彝、納傈,納普、納漢等關係研究尚需進行深入研究;納西醫藥、納西科技及生態保護等,也需要專人精心梳理。就族群內部研究而言,西部方言區研究較熱,成果豐碩,而摩梭人、阮可人、瑪麗瑪莎人等支系研究熱度不夠,成果數量和質量也有待不斷地提高。

第四,要拓展國際視野。國際納西學自19世紀下半葉起步雖幾起幾落,中心屢屢轉移,卻一直永守創新、積累傳承,不斷有新人新作問世,僅美國國會圖書館、博物館便藏有東巴經典近萬冊,僅國際納西學分佈地域就達東西方20個國家,涉及學科有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宗教、藝術、天文、醫學、文學、生態、生物,以及目錄學、版本學、收藏學、文物學、文字學、語言學、訓詁學等。國內與國際納西學學者隔空對話的狀況一直沒有根本變化,國內與國際納西學兩張皮的局面依然如故,需假時日加以解決[20]。

第五,要多學科的合作。重視文獻資料的分析應用,加上民族學、考古學等資料旁證對比,一直是我們進行納西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當今信息時代,我們更要注重多學科的合作及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入。在納西學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注意自然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加盟,彌補以往研究中的短板及缺憾,推陳出新。

第六,要尊重知識,學會感恩,合力建構納西學。納西族歷來是一個崇文重教,知恩圖報的民族,在納西學的百年發展歷程中自有許多不同膚色,不同民族學者的傾情投入,才鑄就了今日納西學的輝煌。李霖燦先生鍾情納西學成果卓著,晚年被麗江縣人大常委會授予榮譽公民;周幹峙、吳良鏞、羅哲文、鄭孝燮、謝辰生、阮儀三等國字號名城保護專家,欣然接受了“麗江古城保護高級顧問”的證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巧借外力,第三隻眼看麗江,研究納西學,自會收到別樣的效果。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共同譜寫納西學的新篇章。

精心梳理郭大烈學術研究50年的歷程,展望納西學的前景時,我真切感悟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之內涵所在,同時也真正明白了“麗江承載文化,文化成就麗江”的深刻道理。就在本文收筆之時,我獲悉《納西族史》《郭大烈學術論集》等著述,已收入《雲南文庫·學術名家文叢》。“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個教育名言經久為世人推崇,其原創作者出自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梅貽琦。縱觀納西文化發展史,是方國瑜先生影響了和志式、郭大烈等人的成長曆程,並有白庚勝、楊福泉、和少英等一輩人的發展壯大,也引發了楊傑宏、周智生等新生代的薪火相傳。歷史是前輩開創的,文化需要代代相承。正如林超民在為其弟子秦樹才博士論文序中所寫“方國瑜先生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堅信在新世紀還會誕生像方國瑜一樣的大師。新的大師不僅靠傳統文化滋養,而且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超越。”[21]我們陶醉於百年納西學的輝煌成果,感知所肩負的責任,同時對納西學的未來充滿了期許.

(原載《麗江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5年第2期)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郭大烈在雲南民族村的三朵神塑像前留影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引文及註釋:

[1]文精《論當代中國民族問題·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郭大烈《世紀之交民族學的回眸與前瞻》,《雲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3]和向紅《牛——雲南省社科院郭大烈研究員從學50年記事》,《麗江文化》2015年第2期。

[4]史金波《十年心血一部力作——評部大烈、和志武的》,《民族學》1996年第4期。

[5]黃文《評的特色與學術價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6]郭大烈《國內納西族研究述評》,《雲南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7]郭大烈《略論納西族心理素質特點及其變異因素》,載中國民族學研究會主編《民族學研究》第5輯,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8]郭大烈《論民族自尊與文化傳承》,雲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郭大烈《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理論自信》,雲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

[9]周榮新:《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辛勤耕耘者——記納西族民族文化學家郭大烈》,《麗江日報》2006年2月25日。

[10]木彪《郭大烈:民族語言的守護者》,載香港《文匯報》2014年3月7日。

[11]楊國清《麗江文化旅遊崛起解讀,麗江東巴文化傳習院創辦10年評析》,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白庚勝《致力於納西學的崛起(代序)),載《方國瑜納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3]木基元:(奧裔美籍學者J.F.洛克及其納西文化》,載《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

[14]楊福泉:《綠雪歌者:李霖燦與東巴文化》,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楊傑宏《方國瑜對納西學的貢獻及影響》,載《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33期。

[16]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祝賀郭大烈從事學術研究50週年》,載《麗江文化》2015年第2期。

[17]和鍾華:《根深葉茂 承前啟後——略談民族學家郭大烈的學術研究》,載《麗江文化》2015年第2期。

[18]木基元《書山有路勤為徑——著名納西族民族學家郭大烈從事學術研究50週年座談會側記》,載《麗江文化》2015年第2期。

[19]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關係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楊福泉《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0]白庚勝《放眼世界,發展自己——國際納西學譯著叢書代序》,《麗江日報》2015年4月19日。

[21]郭大烈《一代巨星昭千古 薪盡火傳有高足——記林超民教授對方國瑜大師業績的弘揚》,載《方國瑜誕辰110週年紀念文集》,雲南大學出社2013年版。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作者簡介】木基元,男,納西族,麗江人。西南林業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辦公室主任、教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3年畢業於雲南民族學院歷史系,致力於民族學、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已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100餘篇,2017年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項目6項,獲列“百人百部叢書”,兩次獲省社科成果獎。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執行主編 和志菊

圖文來源 《不忘初心桑榆錄》(2017年版)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木基元】略述郭大烈民族學研究50年的成果及影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