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問:如何激勵“財務自由”的早期員工?


壹問:如何激勵“財務自由”的早期員工?


過去兩年,互聯網行業迎來IPO窗口期,而相比敲鐘時一群人的狂歡,創業更像一個人的孤勇之路。


上市“造富”效應讓很多夢想成真,也帶給創業者很多底層焦慮和失重感。資本市場對於一家成熟公司的期待,從不簡單。


秋意漸濃,作為創刊期應該有點不同。因此,老編挑選了這個略帶憂桑氣質的問題——


公司(快)上市了,


如何激勵已經“財務自由”的


早期員工?


在設計者眼中,簡單看這確實是一個可以靠機制“解決”的問題。


市場上也確實有這樣一些做法,本質是在用“時間換空間”——花樣拉長激勵的週期,讓員工更長期的與這份事業綁定在一起。比如:


● 核心人員出資入股

● 更長的歸屬時間

● 歸屬時疊加業績條件

● 年終獎置換股權

……


一頓操作猛如虎,而實際效果又如何呢?


前提可能都不對


誰說自由就沒追求了


先從意識層面挑戰一下這個問題的基本假設:當我們談論“財務自由”時,從車釐子自由到買房自由,試問人生到達什麼樣的自由程度就可以不努力了?


判斷的唯一標準大概就是沒有標準,因為自由永遠是相對的。而自由or不自由,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判斷、自己說了算。身邊不缺乏這樣鮮活的例子,車釐子自由的人不一定更努力,買房自由的人也不一定更鬆懈,一個人的身家財富和TA的奮鬥程度沒有必然關係。


強扭的瓜或許可以解渴


但不甜


從業多年,一直不喜歡“綁定”這個詞。


好的股權激勵機制應該能夠產生一種正向反饋機制,是一個從建立、溝通、感受到驅動的閉環過程。一切試圖“硬著陸”來保留人才的方式,實際效果都可能讓他們變得更加“逆反”。特別對於已經實現所謂自由的這波員工,意願難道不比任何能力都更加重要嗎?


公司要從1到N,再從N到無窮,只有志同道合才能一起抵達遠方。激勵永遠是準備給那些願意一起走下去的人,而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


持續賦予成就感是關鍵


不如多想想怎麼讓老員工煥發“第二春”?


公司還沒上市的開始操心上市問題,上市的開始操心股價問題。經濟環境不可期,一級市場瘋狂,二級市場波動短期向下、破發甚至腰斬。當IPO或許都算不上一個最佳變現時點,機會還需要一點耐心等待。而在那天到來之前,包括創始人、投資人和身家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員工在內,大家至少還在一條船上,依然朝著相同的方向。


迴歸到個體,很多早期員工一直在公司主心骨業務中,從頭幹到尾,一干許多年。一個人就算對做的事再熱愛也難免“審美疲勞”,需要一點新鮮和挑戰。對他們適當調整工作內容,擴大職責邊界,甚至讓“老人做新事”,從而喚醒和激發更大的能量,不斷自我刷新和重塑,在新的使命中重獲成就感。


要不要是你的事


給不給是我的事


最難的部分是,給早期員工追加授予多少激勵才合適?


首先,放下心裡的小算盤,這絕對不是一道數學問題,因為無論在哪個維度上數字都毫無可比性。跟他們已經獲得的收益相比,再給多少可能都是九牛一毛。跟同樣的新員工相比,過去的貢獻又該如何量化。在這個模型中,風險是一個極難被量化的因子,如果早期員工不能獲得更高的股權回報,誰還願意去冒險創業呢?談新老員工平衡在多數創業場景中是個偽命題,創業公司的股權激勵從來不是平均主義。


管理者的視角總會首先看到激勵資源的配置問題,往往忽略人的感受。而市場在變化,業務在迭代,創業公司對人才的識別永遠是動態的,對人才的激勵規則也應該是面向未來、一視同仁的。兩個人放在一起,如果你想給A的激勵比B少,並不應該因為A過去已經被授予很多,而是因為B比A對公司未來的潛在價值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