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效果并不好,很多家长还是前赴后继的花钱给孩子补课?

民间评论


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被补习班绑架的思维模式。孩子长期以补习班为拐杖,虽然成绩没有多大提高。但这种长期以补习班为拐杖的模式会导致很多父母产生一种心理模式:孩子上着补习班成绩尚如此,不上补习班成绩会不会更差?

我家孩子5年级下曾经上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数学外语辅导班,上了一个学期后感觉效果一般被我果断停掉,6年级改为在家自学,我监督的模式。当时做这个决定是倍加惶惑的,也有一种深深地恐惧:不上辅导班孩子成绩会不会有更大的下滑?直到阶段性考试结束,发现孩子成绩在稳步提高这种惶惑才彻底消除。



第二,孩子学习自觉性差+失效的父母权威。周末孩子不补习班干什么?睡懒觉,打游戏,玩手机,各种让父母看不惯的懒散与无为,这种颓废的状态与父母的高期望,高焦虑之间势必会发生严重的矛盾。也因此,周末往往是父母子女冲突最严重的密集爆发时期。与其跟孩子因为学习整日生不完的闲气,不如做甩手掌柜,花点钱把孩子交给辅导班了事。不管孩子坐在辅导班能否听得进去,总比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强吧。



第三,被市场裹挟下的盲目跟风心理,这种家长,容易被辅导班的全“弯道超车”,“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标语所打动,再加上孩子周围的同龄人大多都是辅导班模式,别的孩子都报我的孩子不报岂不输在了起跑线?这种心理下,报辅导班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第四,侥幸心理。虽然孩子成绩很难见气色,但万一孩子某天突然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学习上突然开了窍呢,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几率,家长也要赌一下。

第五,家长知识时间有限,陪伴辅导孩子力有不逮,只好花钱买服务,让辅导班代行父母职责,这也是上辅导班的一种动机。另外,有的家长即便有能力有时间辅导,但往往很容易陷入“不谈学习母慈儿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状态,这种情形下,为保持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辅导班就成了不二选择。



综上,辅导班其实满足的不仅仅是学习辅导,成绩提高功能,辅导班在某种意义上还有陪伴,管教,代行父母职责等一系列功能。这样多重动机下的辅导班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同事家的孩子。同事家的女儿今年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但是目前这个孩子还在市里的一家补习机构上课,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补习费用数万元。


我问同事:“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去补习机构?”同事的回答是:“怕孩子以后埋怨家长。”


同事家的这个女儿,初高中学习成绩不太好,高三最后阶段,同事把女儿送进了市里的补习机构,想给女儿的高考助力。而同事的初心竟是怕女儿将来埋怨家长。也就是说怕将来女儿说父母没有花钱给她上补习机构。


但是孩子的成绩不好,考上本科可能还是问题。其实和之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父母当初要求不严格,最后为了女儿将来不埋怨,花高价给孩子上补习班。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买个心理安慰。



1、心里安慰


很多家长心里很明白,即使花钱把孩子送进了补习班,孩子的成绩也不会有什么起色。但是,既然生下了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花钱买个心理安慰这个时候就是很多家长的想法,不管进入补习班以后成绩如何,但是将来说起来,不会让孩子说家长舍不得花钱。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从小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到最后自己花钱求助补习机构,想花钱买个心理安慰罢了。


2、侥幸心理


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存在侥幸心理,总是被补习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搞得晕头转向,大把的钱撒给了补习机构。家长们总是想:“万一孩子在培训机构得到“真经”,可以考上比较理想的大学呢?”


如果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去补习班可以拔高成绩,这样做也是有所收获。但是那些平时就不够努力的孩子,对于家长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万一能够提高几分呢?”



家长为孩子的将来负责,就要在孩子的平时学习中,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求救于补习机构。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孩子的教育也没有重走的路,点滴做起,做个合格的家长比花钱求助补习机构要有价值得多!


余争的世界


补课也要到专业机构去补,我儿五年级,从没补过课,学习可以,上个月英语月考,考了72分,英语老师找我训话,说你儿那么聪明,这个月考英语成绩太差等等!那两天,我坐不住了,多方打听给我儿找了个英语培训机构,周六,周日,下午上一节课,我儿在那儿上了8节课,这次期中考试英语90分,成绩又上来了,我儿排了全班第七名!和我儿一个班的男同学,每天放学都去补课班写作业,作业中不会的英语,补课班老师再给教,这次期中英语成绩考了48分,我的天!我认为,该补则补,可不要乱找补课老师去补,千万别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WSZyAMS100


从去年下半年,给孩子改作业天天吵架开始,先生也怕我天天骂孩子骂出问题,所以让我给孩子报了晚托作业班,报班还有另一原因,就是孩子的作业很多我都辅导不了。报班后,虽然孩子每天写作业的速度和效率提高了,可是这次月考成绩还是很不理想。我和大宝分析检讨了很久,又在自我身上找原因及学习方法,相互监督和学习,期待大宝的改变。

去年有新闻报道,父母为孩子花了过十几万的补课费,孩子才考了两百多分的新闻。这样很容易就让我们进入一个误区,给孩子补课是没有用的。不过盲目的给孩子补课,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下补课,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的情况下补课,这些情况下给孩子报班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孩子成绩不好,和老师同学有很大原因,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原因,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原因等等,在你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下,盲目给孩子补课,效果是非常不明显的。

我朋友的孩子,成绩一直班上前三名,他们就在孩子补课,大部分的假日和周末都在学习,关键是孩子自己要求去的,孩子爱学习,学习的东西很更好的吸收,这样的补课效果是非常值得的。

有些家长知道给孩子补课不好,为什么还要送去呢?

也许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我朋友小丽每天晚上八点才下班,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写作业,他就给孩子报了晚班,放学后孩子继续去上课。有些家长给孩子报班,也许图个心安,你成绩不好,我给你补课了,以后你再考不好,也不好怪我们做的不够好等等。

做为一个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处理问题,成绩不好,是什么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为了孩子,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我是王书霞,阳光爱学习的全职宝妈,头条育儿作者,如有别字,多多包容。育儿是一项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们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码字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有免费实用的亲子课程,有需要的请关注私

书霞育儿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遇到一个老师,能让学生开窍呢。

我有一个学生,调皮捣蛋到人见人恶的地步。每次上课欺负别的同学,发出异响,就是不好好听课。让写作文,坐在那一直唠叼:我不会。

编了一个童话故事《我不会先生》教育他。现在他写一篇作文比谁都快,尽管经常出现重大失误,但用劲的方向对了,再不是“我不会”先生了,变成了“我全会”先生。

这不,一节课坐那,拿一本书认真地看着,也顾不得骚扰别人了。



素颜写美文


家长忧虑的结果!

1、别人去了我家孩子没去,害怕被超越

2、别人家孩子能去我家孩子也要去,跟风烧钱

3、效果是次要的只要孩子不出去玩,去“学习”就行

4、受到不良舆论影响,不相信学校教师

还有一种就是不靠谱爸妈的表现,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父母花钱图心安!

市面上的补课班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其实真正厉害的教师是不会去补课机构的。补课机构的师资构成大致如下:

1、应届毕业生(全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宣传,事实只是一些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不好找啊!)

2、经教育连锁机构统一培训配发的解题机器

3、退休教师

4、违规参与的在岗教师(这类教师最主要出发点是缺钱)

我的很多同学都去做补习班了,真是套路满满。他们提供的首要是服务,其次才是成绩。机构主要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解题能力,但学生多数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机构很多资料、试卷都是通过渠道从当地学校要来的,然后冠冕堂皇的打出各种把握出题方向、压题的标语。

补课是补不出优秀的学生的!


广土湘


特别是学校的附近,我们更多能看到的是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招牌,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宣传。

在幼儿园阶段,很多家长的心态是给孩子学习“兴趣”技能,到了小学才考虑学习课程辅导。

我孩子现在是四年级,他班上的一个同学报的课外辅导也是让人瞠目,作文、奥数、钢琴、绘画、新概念英语,周末基本都是满的,不知道那个孩子累不累,我光听着这么长串的课程名字,我已经有点眩晕。

我认为有些课程都不是必须的,很多情况下是环境、心态等因素使然。

一、家长对孩子的课程成绩过度担心

在学校的测验、期中考、期末考是为了检验孩子近段时间的基本学习效果,在小学阶段能把成绩保持在90分以上,问题都不大。

如果因为某一次的考试没有拿到满分或者成绩稍微差一点儿,家长就急得团团转,忧心忡忡,各种辅导课程马上来补位,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辅导机构的营销效果

各种辅导机构的广告语,朋友圈的营销充斥着家长圈,“再不学某某课程就晚了!”、“早学一个学期,PK掉几百人!”、“上名校必备学习包”等等字眼,就当时不想学,等到哪天孩子成绩稍微有点下降,这辅导机构的名是必须报上了。

三、家长的拼比心理

家长圈讨论的无非就是哪个孩子这次测验成绩最好,哪个孩子拿了什么奖,哪个孩子去哪里跟哪个老师学课程进步很大,拼爹拼妈的年代,其实有时候拼的是家长的心理。

在小学阶段,根据每门功课的学习特点,培养好学习习惯,掌握好学习方法才最重要的。

如果你家也有小学生,切勿跟风随大流,给孩子报一大堆辅导班,给孩子多些时间运动。

和孩子去公园爬山跑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放松心情保持良好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后面小升初的竞争。

我是八零后Henry妈妈,和您分享八零后的生活,传播正能量。

我专注于家庭教育、英语启蒙、计算机C++家教。

希望能和您相互学习!


八零后Henry妈妈


许多家长明明知道给孩子补课效果不好,还是要送孩子去补课,这是典型的花钱买心安的心理。此时,补课提高成绩不是目的,钱花出去似乎可以心安理得。

补课确实成就了一些人,成绩有明显提高。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补课的直接后果是成绩下降。许多家长也都知道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还要送孩子补课呢?

这是典型的攀比心理,别人补课了,我如果没有这样补课,我会不会因此而落后别人呢?于是,你补课,我也一定要补课,不补仿佛吃亏了。不管有没有效果,你补得,我也应该补。这其实是一种跟风补课,并不明白补课的意义,也不清楚孩子到底需要补什么。这种补课真的是白花钱,只是看着邻居、同事、亲戚给孩子补课,就赶紧给孩子补课,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

希望通过补课提高学习成绩,希望孩子超过别人家的孩子。这是有明确目的的补课,对需要补什么也很清晰。这种目的性、目标性、针对性很强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很有效果的。有人只针对作文水平的提升,找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补课。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作文意见,严格训练,短时期内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如果针对性不强,面面俱到,所有内容重新补习一遍,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其实最好的补课就是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主动问老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最好的补课。家长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经的课堂不好好学习,指望课后补课“点石成金”,那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何况,现在全国上下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又有多少是真正了解高考、中考的,送孩子去这样的地方补课,不是白花钱又是什么?如果只是想花钱买心安,不说也罢。


看点看教育



家长大概有以下心理:

1、从众心理

其他孩子都在补习,所以我的孩子也要补习;其他家长说补课对孩子有好处,所以我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补课…这都是盲目从众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内心是焦虑的,不能理性地去分析什么是自己孩子需要的。

2、安慰效应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有压力的,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整个家庭希望,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深重,就害怕家人或周围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以,作为补偿心理就是不是我不愿意花钱给孩子学习,我花了那么多钱,孩子还是没学好,这不是我的责任了……

3、补偿心理

还有一些家长是因为自己读书时期没能好好学习,导致自己现在工作不如意等,所以特别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绩优秀,以后的生活过得好,所以会不计成本地在孩子学习上花费。

…………

其实,孩子的成绩不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简单而言可以概括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影响孩子成绩的大部分因素是非智力因素。


而针对解决方法,家长更多的认知就是大量补习。所以造就了即使没什么效果,也会继续给孩子补课。


罗映文


因为如果不花钱补课的话,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差。



这是当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象,林林总总的补课班兴趣班充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毫无疑问的说,几乎没有哪个孩子没上过补课班。

导致家长对补课班趋之若鹜的现象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精英层次的竞争,无论是什么样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能够高人一等,此外很多家长在社会生活中都很多的不如意,有些人就将其归结在自己年轻时学习不好的原因上,所以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弥补自己过去的缺陷。


第二,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总是认为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应该有,熟不知适合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这样的家长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重复模仿别人所做的,这样的家长一般来说,他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



第三,社会上师德的缺失,有些地方的学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会认真的讲课,而推荐学生去一些补习班,如果学生不去补习班的话,他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一种严重师德的缺失,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



第四,有的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并不高,或者是即使文化素质比较高,但是工作比较忙,时间比较少,所以无法陪伴孩子的学习,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就只能去补习班。



第五,还有一种家长,自家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现状,但是对孩子的未来还是有所期待的,无奈之下只能去尽量为孩子报一些补习班,因为他们自己认为如果不去补习班的话孩子的成绩会更差。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这是社会病态的一种必然结果,社会上到处充斥着铜臭味,急功近利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要想改变这个现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