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導語:本期深閱讀為大家介紹的是一項罕見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介休洪山制香。

它在明清時期曾是中國香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可惜在時代的顛沛流離中明珠蒙塵。如今歷經一代代制香手藝人的曲折傳承,珍貴的洪山傳統制香工藝得以延續下來。

接下來,我們走進介休洪山,與制香手藝人面對面,來追尋洪山制香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來探尋鼻尖上的中國香文化。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1.洪山村:歷史悠久的文化名村,追尋盛世流芳的制香傳奇

香是洪山村的特產,洪山香以洪山村盛行制香而得名,其歷史源遠流長。

在洪山村制香全盛時,村裡幾乎家家都是制香作坊。歷經三百餘年的曲折傳承,洪山香得以在新時代迎來發展機遇。

在抵達位於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進行實地採訪時,汽車駛過洪山村蜿蜒的山路,沿途門庭冷落行人稀。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傅山先生畫像

而不為世人所知的是,在明清時期,傅山先生(明清時期山西著名的醫學家)用一張香方打開了洪山制香業的大門,就此開啟了洪山香業的繁榮發展,一時間制香成為洪山的支柱產業。

曾經這裡客商雲集,交通四通八達,香料貿易往來異常頻繁。

可惜在時代的顛沛流離中,“洪山香”這顆中國香文化歷史上的璀璨明珠就此蒙塵,鮮為人知。

如今在數代制香人的曲折相承下,歷經坎坷磨難和起落沉浮的洪山制香在新時代迎來發展曙光,洪山名香“全料香”在新一代制香傳承人的艱辛探索下也得以重見天日。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洪山傳統線香製作

2017年,洪山名香“全料香”製作工藝入選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2019年制香藝人郭建美被選定為山西省介休市洪山名香“全料香”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在古老的香坊裡,一間間安安靜靜制香室聽不到嘈雜的機器轟鳴聲,工人們延續的依舊是家庭作坊式的古老生產方式,而就是在這裡,制香匠人做出了傳世好香。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洪山村是一個古老的山村,位於太嶽山麓、天峻山腳下,狐岐山腹地。

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森林和多種名貴中草藥等天然資源。

傳說曾有神鳥鸑鷟鳥在此地駐足,而後神泉水噴湧而出,人們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源源不斷的神泉水滋潤灌溉著肥沃廣袤的土地,睿智的先民們利用水位差在三條主幹河流上修建了六十餘盤水磨,將豐富的水資源轉換為無窮的動力,推動了洪山制香、陶瓷、琉璃等傳統手工業的發展。

用石磨水加工出的制香原料蓬鬆柔軟,質量上乘,加上狐岐山豐富的資源優勢,使洪山制香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洪山制香雖歷史悠久,但最早從何時起源沒有確切說法。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清代《介休縣誌》中有“香,出洪山”的記載。

民國十三年版的《介休縣誌》中記載:“洪山村制香香坊達百四十餘家,行銷最廣,產品銷售於本省各縣,遠及河南兩湖等處。”

據當地老人回憶,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洪山制香景象繁榮,當時洪山村日產香300多箱,每箱30公斤。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洪山家庭作坊制香

全村大部分村民以制香為生,與之相關的原料加工、包裝、運輸、服務等行業佔用的人數甚廣,香坊字號比比皆是,大的字號有“天成公”“天成合”“之馨昌”“德泰”“德義公”等。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香品種類繁多,產品供不應求。

本地香坊自籌原料,組織、固定多戶人家,統一生產規格、包裝和銷售,也有天津、內蒙古等外地字號如“四合公”“三義和”等常駐洪山訂購、包裝外運,或發到天津後二次包裝,貼上“天津出品”字樣,銷往我國東北、內蒙古以及國外的日本、東南亞地區。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和好的香泥

當時在洪山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外賣”行業。家家戶戶忙著制香,根本沒時間做飯,洪山“外賣”興盛一時。

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常駐在此,還有從陝西等地來訂貨的駱駝商隊一波接著一波,滿街的駝鈴聲清脆悅耳。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這些駝隊不僅把洪山香帶了出去,也把來自異域的珍貴香料輸送回來,比如“全料香”中用到的龍涎香是從阿拉伯進口的。

據說,早期當地煤窯裡挖煤也用香,因為當時沒有其他照明設備,只有麻油燈,而麻油燈易滅,為了省錢方便,往外拉煤的工人乾脆在耳朵上夾兩支箭桿香,摸著黑往坑外爬,漆黑坑道里對面下來的人很遠就看見亮點火星,以防相撞。

在沒有鐘錶的年代,香還有計時的作用,洪山種地的人家用一炷香的時間來換算所澆地的面積,可以說,洪山香在歷史的各個階段都發揮了它的作用。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手工壓出的香泥

2.珍貴的香方源於宮廷用香,關於它的由來充滿神秘的傳奇色彩

洪山香品中的翹楚當屬“全料香”,也被當地人稱之為“和香”。

“和香”不是簡單地將香的原料藥材混合,重要的是藥性的“和”。

和香的過程還要遵循古法,在適當的季節尋找不同產地的香材,並將制香人的心性融入其中,最終制出“致中和”的香品,才能達到讓用香之人陰陽合、氣血和、臟腑和的效果。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老一輩制香人郭恆瑞

據傳承人郭建美的父親郭恆瑞說,目前所有的古法香方中,除了洪山“全料香”難以再見到另外一款用料達36種的香。

當中的名貴藥材君、臣、佐、輔的配伍關係極為複雜,經過一代代經驗豐富的老香工在工藝上的不斷完善,使得36種香料各盡其性,暗相契合,共致中和,所以才能在香方中當得起一個“和”字,暗示了這款香方的特殊性。

“全料香”突破了一般香方的概念,更突出其調和身心、益思提神等保健養生功效,所以被譽為“香品中的貴族”。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全料香”在歷史上是宮廷用香,是晚清時期洪山百年老字號“天成公”得到的一款上品香方,有關它的由來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

“天成公”作為洪山香的代表香坊,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慶年間,它的前身是“天成香坊”,而“天成香坊”的來歷與全料香密不可分。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全料香

清嘉慶元年,剛剛繼位的嘉慶皇帝舉辦“千叟宴”,廣邀天下60歲以上的賢德老人進京赴宴。

介休名士宋廷魁受邀進京,由於他創作的小說《粉妝樓》、戲劇《介休志》紅極一時,後多次受到京城達官貴人的邀請。

後在一次王府的家宴上,宋廷魁被客堂一縷香氣吸引入神,後瞭解到這香是當年傅山進京為孝莊皇后治病療養時開的36味香方,主人見宋廷魁對此香頗為喜歡,就作為見面禮把香方抄了一遍給他。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宋廷魁將香方帶回介休後交付給了做香的好友張氏,為了避諱宮廷洩密之嫌,把原來的香方改名為“全料香”。

好友張氏按照香方反覆研究終於做出了令宋廷魁滿意的香味。

張氏香坊的生意也因這款香方蒸蒸日上,因香方來自“天家”,於是後給香坊起名“天成香坊”。

在這之後,張氏後人張福成又將“天成香坊”改名為“天成公”。

再後來,張福成的繼承人因經營不善,以致“天成公”走向衰落,香坊和“全料香”香方被“天成公”的大掌櫃宋錫功買下接手。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制香的工人

雖得香方,但宋錫功並不知香方中的核心用料的配比和炮製方法,制不出“全料香”的香味。

其子宋淇文費盡一番心思,從原“天成公”後人口中得到了“全料香”的核心技術。

富有經商頭腦的宋淇文以老字號“天成公”為基礎,“全料香”為招牌,經營迅速擴大。

宋淇文膝下無子,直至1949年將香方口傳給了侄子宋樹蔭,宋樹蔭經營了“天成公”幾年後,在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內,洪山村所有的制香戶停止了制香生產,“全料香”的生產與銷售也隨之進入了第一段歷史空白期,此後20多年時間裡市面上幾乎難覓其蹤影。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3.傳承製香文化,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百業待興,當時的洪山大隊副業加工廠開始少量恢復生產衛生香。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集體公有制鄉村企業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洪山大隊副業加工廠也隨之消失。

20世紀90年代初,洪山香傳統的家庭作坊模式又悄然興起。

1993年,洪山鎮政府為了發展洪山傳統香業,以鎮辦企業性質成立了“洪山鎮香業公司”,由郭恆瑞擔任經理。並邀請20世紀70年代洪山大隊副業加工廠的老前輩們進行技術指導。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當時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宋樹蔭對洪山制香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郭恆瑞多次登門拜訪下,將“全料香”的配方及製作工藝相傳。

但是由於製作成本高,一些進口原料難以購全,客觀條件不足,郭恆瑞未將全料香得以恢復。

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集體經營轉向個體經營。

2005年,“洪山鎮香業公司”改製為洪山恆瑞制香廠,郭恆瑞的兒子郭建美正式從父親手中接任廠長。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制香用到的工具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4年,在這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全料香”的生產與銷售處於第二段歷史空白期。

擔任廠長的郭建美經過十餘年刻苦鑽研和千百次的試驗,2013年恢復了洪山“全料香”的生產。(有關郭建美的制香故事,可查閱前文《手藝人|從傳統制香面臨的生存困境,談談天然制香人的傳承之路》)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洪山傳統制香

同年,該技藝申報為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又經過近十年的不斷實踐總結,如今全料香的傳統生產技藝已日臻完善。

恆瑞制香廠成為洪山“全料香”傳統生產技藝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基地。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近幾年,一方面傳統文化強勢迴歸,另一方面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健康養生,無任何化學添加的洪山香除了老香客的長久認可外,逐步在市場上打開了一席之地,洪山制香迎來了新的曙光。(結束)

百年洪山香:歷經坎坷,終被複原

民間制香人郭建美

每日深閱讀,持續更文,感謝閱讀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