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竹荪味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俗名竹参、仙人伞,为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中著名的食、药兼用菌,其菇体围罩雪白网裙,形态秀丽,被人们雅称为雪裙仙子。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形态秀丽的竹荪

竹林遮荫度高 、湿度大、下层空 间可利用价值高 ,是套种竹荪的良好场所。

在竹林下种竹荪,以竹屑、竹枝、竹叶等林业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竹林自然遮阴效果套栽竹荪菌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山区现有竹林和竹木加工的下脚料资源,减少竹荪搭建遮阴棚产生的成本,同时竹荪培养废料还可作为竹林肥料,提高竹笋产量。

竹荪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市场需求量日趋上升。竹林地有40%以上的林间空地可套种竹荪,每亩竹林地套种竹荪投入约5000元,正常情况下亩产干竹荪50~60kg,按市场价格300元每千克算,亩收入超过万元。笔者现将在竹林地套栽竹荪获得高产的技术介绍如下。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一、原料准备

栽培竹荪的原料分四大类。一是竹类:各种竹子的秆、枝、叶、竹头、竹根;二是树木类:杂木片、树枝、叶以及工厂下脚料的碎屑;三是秸秆类:豆秆、黄麻秆、谷壳、油菜秆、玉米芯、棉秆、棉籽壳、高梁秆、葵花子秆、壳等;四是野草类:芦苇、菅、芒萁、斑茅等,上述原料晒干备用。各地发展林下竹荪时可就地取材。

二、栽培时间

竹荪属于高温型菇类,菌丝8~35℃生长,以25~28℃最适,20~35℃长菇。栽培季节为春季播种,夏季长菇。南方通常3月下旬至“清明”前播种,北方在地温10℃以上时播种为宜。播种后60天左右,正值夏季最佳长菇期,整个生产周期5个月。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三、栽培料配方

以笔者调研的基地为例,每亩竹林地使用培养料干料的用量如下:竹叶1500kg,竹屑、竹枝1500kg,谷壳、破碎的玉米秆及叶1500kg,棉籽壳、玉米秆、高粱秆、野草500kg,尿素25kg,过磷酸钙50kg,石膏粉25kg,碳酸轻钙50kg,另外整畦时,每亩添加生石灰粉75kg。

四、堆料发酵

堆制原料时最底层谷壳15cm,棉籽壳10cm,竹屑10cm,竹叶20cm,然后按每亩面积撒上一层尿素(5kg左右),过磷酸钙(10kg左右),碳酸轻钙(10kg左右),石膏粉(5kg左右),并浇少量水,接着再铺一层谷壳,一层棉籽壳,一层竹屑,一层竹叶,厚度45cm,上面再撒上一层尿素、过磷酸钙、碳酸轻钙、石膏并浇少量水,以此类推,堆3~4层,堆高1.4~1.8m。

原料堆好后按每100kg干料浇60kg水,在料堆上浇足水分,可在露天下自然发酵,也可用薄膜将其遮盖发酵。当中心料温达到65℃时开始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10天翻堆一次,共翻3~4次堆,翻堆时要求做到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相调换位置,使培养料上下,里外发酵均匀一致,当料发酵呈暗褐色、无氨气刺激味时就可以下地接种了。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的竹荪

五、选地接种

1.林地选择。竹荪的多年栽培实践证明,其在“三分阳,七分阴”的竹林地下以生长较好,竹林的郁闭度太大或遮阴度不够都对竹荪菌蕾的分化和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地块选择地势比较平缓、阴凉潮湿、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低洼处的竹林地或河滩地洪水线以上地方的竹林地等作为栽培场地。

2.整地建畦。在选好的竹林地中,播种前7~10天清理场地残物或杂草,翻土晒白。竹上可喷波尔多液等杀灭病虫害。一般毛竹间距4m×4m,其中间空地作为栽培竹荪畦床,最好沿坡地走向建畦,防止雨季积水,并将林中枯枝落叶整至畦中,畦宽60~80cm、高10~20cm,人行道间距30cm,竹林旁留40~50cm为作业道。

3.接种。接种时以小块状散播式效果为好,因为块状菌种中菌丝破坏较小,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这种播种方式可增大竹荪菌种的抗逆性,还可以适当加大接种量。播种前在整个畦面及两旁每平方米洒生石灰粉0.2kg进行消毒,然后向畦内淋透水,并将培养料浸水,控制含水量60%~70%备用。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播种时先在畦床上堆放一层8~10cm厚的栽培料,在料面以梅花型间隔6~7cm块状点播一层竹荪菌种,再放一层6~8cm厚的料后,又播一层菌种,再盖一层5cm厚的料,即三层料两层菌种,一般每平方米畦床铺放培养料10kg、菌种5瓶。播种完后用小铲把料与种轻轻压实,以利于菌种萌发吃料,最后表面覆盖一层3~5cm厚堆于畦两旁的表土。覆盖的表土含水量应为18%~20%,再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在薄膜上覆盖一层竹叶或芒箕等杂草遮荫。

播种后15~20天,一般不需喷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风30分钟,后期增加通风次数,以利通风增氧。春天雨水多,注意防涝,挖好排水沟,沟要比畦深30cm,大雨时要迅速排涝。接种后一定要覆土,有无覆土直接关系到长菇与否和长菇的多少,一般控制覆土厚度3~5cm较好。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竹荪


六、发菌管理

播种后正常温度下培育25~33天,菌丝爬上料面,可把畦床上盖膜去掉。菌丝经过培养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素,并爬上料面,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很快出现菇蕾,并破球独柄形成子实体。此时正值竹枝叶茂盛时期,起到遮阳作用。出菇期培养料内含水量以60%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于20%,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为好。菇蕾生长期,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使相对湿度不低于9%,阴雨天除外。菇蕾胀大逐渐出现顶端凸起,继之在短时间内破球,尽快抽柄撒裙形成子实体。

竹荪栽培十分讲究喷水,具体要求“四看”:即一看盖面物。竹叶或秆、草变干时,就要喷水。二看覆土。覆土发白,要多喷、勤喷。三看菌蕾。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四看天气。晴天、干燥天蒸发量大要多喷,阴雨天不喷。这样才能长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保持湿度子实体的形成及发展需要一定的湿度,特别在高温伏旱季节每天早晚各1次的适当浇水,使覆土层保持湿润,对竹荪子实体的形成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竹林下栽培的竹荪


七、病虫草害预防措施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珍品,子实体生长期间禁止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因此,病虫害防治应从环境因子着手,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在菌丝管理期间要清除畦面杂菌、污染物,发现“黑、红、绿”颜色杂菌,立即用疠孢净200倍液喷施,也可用碳铵或石灰覆盖外加薄膜,消毒抑制。如出菇期出现杂菌,在竹荪未展裙前可喷洒金霉素水溶液,严重时可喷洒0.1%多菌灵药液进行防治。

菌地长出杂草可用镰刀割除。

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林地不宜连作,应改种其他耐阴植物,三年后方可重新种植竹荪。

向培养料中加入3%~5%的茶麸(即茶籽饼)粉或用煮出的茶麸水拌培养料,可有效地防治虫害。在出现害虫时进行人工捕捉。

用竹木下脚料在竹林下栽培竹荪,增收好途径,这些关键技术要掌握

八、采收加工

竹荪播种后可长菇4~5潮。竹荪子实体形成大部分都在每天10~12时,少量在14~15时。竹荪破球抽柄撒裙仅需2~3小时,当菌裙下撒至离菌柄1/3时,是其最佳采收时期,过熟就会趟倒自溶。产菇高峰期也可提前在菌球破口露白,含苞待放时摘下,放在箩筐内也照常撒裙,且菇体更洁白干净。采收时防止泥土粘连菌柄和菌裙。当天采收的竹荪及时送入40~60℃的烘干房烘6~8小时脱水烘干至色白且香浓即成。隔夜加工则会变质。一般每8kg鲜品可烘制1kg干品。干品返潮力极强,应及时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并扎牢袋口,防止受潮变质,降低商品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