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道教记载,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尽皆滴水无存

女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旱神。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当年蚩尤起兵攻打黄帝,黄帝令应龙进攻冀州。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以狂风骤雨对付应龙部队。于是,黄帝令魃助战,魃成功阻止了大雨,最终助黄帝赢得战争。但是胜利后,女魃却不知为何不能回到黄帝身边,留在赤水以北,从此那里连年旱灾。

旱魃女魃有什么联系呢?到了今天为什么旱魃又成了僵尸的代名词了?让我们随着先贤的记载一起来了解一下。


自秦到汉时期

旱魃的形象是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也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女魃。她是黄帝的女儿,人们将其视为旱神,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但是由于女魃施法过多,用光了体内能量,因此回不到天上了,流落人间。她所经之处赤地千里,老百姓都讨厌她,想方设法把她赶走。因此她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从汉代中后期到明初

天女形象的女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 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汉代《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唐代

《文字指歸》中说“女妭,禿無髮,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从这里开始将女妭和旱魃混为一谈。

宋朝时期

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明代中期以后

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清末

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而且旱魃化犼之说的出现。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相声界郭德纲曾经在济公传里讲过“金毛吼”,人死之后筋骨不腐,吸收日月精华成僵尸,僵尸最后修炼成旱魃,经历劫难后练成“犼”,大体上是这个意思。老郭讲的“金毛犼”乃是如来坐骑,背有双翅,飞在天上就能吸食人脑了,连降龙罗汉济公都干不过它,最后还是装成如来的模样把它骗了。

今天

在山东,过去每遇干旱,把新埋的尸体当旱魃打的风俗十分普遍。而且这种习俗也在外国出现,如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遇到旱灾,常去挖出醉酒致死者的尸体,将其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残其肢体的行为,以此来求得雨水。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山海经》一袭青衣的炽热女子,成了筋骨不腐的僵尸,红颜祸水?

翻开一页页书籍,翻开一段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概念和事物都在不断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这些流传下来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解读。那么什么是真?心经给了我们答案: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和真,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