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苦是資本麼?

至尊無敵28204953


我給大家講講我的事情吧。我是89的,所謂吃苦可能沒有辦法去同我們的父輩去比,更不能去同在上一輩老革命家去比,我們只講現在,只講我們這一輩。我最多的時候一天三份工作,早上大約4點起床,我之前在快手上學習熬粥的方法,把粥熬好,6點左右去家附近的學校步行街的路口賣,9.30我要到我的這個咖啡廳做工作晚上8點多下班,下班後我有在網上訂購的手工活,偶爾有時間也會去在網上做些多媒體掙點錢,雖然工作有點多,但是每天都特別的充實,讓我明白了賺錢的不容易,現在我慢慢的學會攢錢,雖然沒有什麼頭腦,但是我覺得只要肯辛苦,一定不會餓到。因為我吃過苦,我知道每筆錢都不容易,導致我在花錢上特別的節制,有用的買,沒有的根本不會想去得到。現在的00--90大多都是掙10元,能花11元,是因為根本沒吃過苦,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有一些經濟條件,自然他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吃苦。這對社會並沒有好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無論什麼時間,什麼社會都是適用的。什麼人什麼事,只有你去體會到它的不好,才能去接受和珍惜它的好。


紅豆寄相思666


吃過苦絕對是資本,對此我有切身的體會。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生在貧苦家庭,從小吃糠咽菜、衣裝襤褸,也飽受同村其他小夥伴的嘲笑。

由於家中勞力少,10歲時就已經是家裡的主要勞力之一了。農忙時節幫著家裡挑水做飯收莊稼,一樣都不落下。

那時候的學校離家很遠,需要翻兩座山才能到,所以跋山涉水、徒步往返就是我們的日常,一天來回四趟,往往就跟打仗的一樣。

那時候雖然苦雖然累,但現在想起來卻變得分外美好:

因為幹農活走山路,所以練就了自己一副健康的體魄,從小到大幾乎沒怎麼生病,這都得益於小時候吃過的苦。

因為常走山路常與莊稼接觸,所以大片大片的麥浪、火紅火紅的高粱、金黃燦燦的向日葵、窸窸窣窣歌唱的蕎麥、隨風舞蹈的豌豆花、清麗素雅的梨花、落英繽紛的山桃花……我都見過;

漫山的羊群我見過、牛兒的哞哞聲我聽過、馬兒的風馳電掣我也目睹過;松鼠那毛茸茸、滑溜溜的毛髮我撫摸過、野兔子跳躍的身影我也見過……

風吹棗花的清香我聞過、槐花悠悠的淡雅我噙含過、漫山遍野的狗曲子花兒我也扶臉陶醉過……

正因為有那些曾經的鄉村苦味生活,才讓我更懂得大自然的美好與純潔、讓我見識了生命最清香的開始和最絢麗的色澤、讓我有了對生命最真摯的感動……

也讓我積累了很多教學和寫作的素材,讓我面對著學生對山水田園詩的一臉迷茫時,能給他們用記憶的筆畫出一幅醉美鄉村四季圖……

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羨慕與沉醉的眼眸,我就深深滴地覺得:

那些年在鄉村生活中吃的苦,真的也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回憶、長久的資本、豐富的精神食糧……


滾滾紅塵一往情深


我覺得吃過苦後,人才會成長。人只有經歷一些挫折才能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吃過苦後的人他的內心會變得更強大,更冷靜。

吃苦也算是生活給我們的訓練吧。吃苦並不影響你的成功,相反會鑄就一個更加堅強的你。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之前我們家那裡下了大暴雨,公司的水特別深,但是雨已經不下了。我們都來到公司大門口,看著,只是慢慢跟著前面的往裡走。可是走了一小半路程,好多人都準備請假了,這個時候我看到有一個人獨自一人慢慢的走在前面,沒有後退......

總的來說,吃苦會讓一個人站的更高。會從內心裡改變一個人。


滿天繁星5316


首先,我不贊同 : 吃過苦就是資本 這個觀點。我是六零後,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水平和現在的生活來比,就別提有多苦啦!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的工作環境更是和現在年輕一代的工作環境沒法比。可以說,我們六零後的前半生都是吃過很多苦的。但是時代不同了,現在不能把我們吃過苦看成是資本拿來說教,這只是一種生活經歷,有了前半生的吃苦經歷,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更要規劃好退休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們的生活從此更加豐富多彩!


詩與遠方06


像你這種人,鄉下有個形容詞——飽飯崽。

一個人能受的了多少的委屈,就能享受得了多少福氣,當然,天生背時鬼除外。

要不,就算你一時風光得意,因為來得容易,終究會一場空。有一個調查,中彩票的大部分在其後的幾年裡散盡家財,窮困潦倒。究其原因,按迷信的說法是德不配位。

其實,是漫長曆史時間裡累計下來的經驗教訓。創業難,守業更難,富不過三代,如果你生活幸福,建議你磨礪下自己,強大一下自己的內心,提高應對世事滄桑變化的能力,如果你正處於低谷,並且還是叛逆,且自以為是的話,快快回頭是岸!不停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

最後贈你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如果連這句話你都沒學過。就當我前面說的全是廢話,90後了,奔三的人了,三十而立,還這麼幼稚,可悲可嘆!


十洲莊園老曹


吃苦肯定是一種資本,豈不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過的苦本身就是一種經歷,它能讓你意志堅定,對於後面路上的小坎小坷你能輕鬆面對,對於未來的順風順水你會更加珍惜。

這裡有一個關於吃苦的小故事:

古時有一大戶,家裡每日裡山珍海味,十多歲的小少爺把這些東西都吃膩了,挑食到了極點。

老太爺看了心裡不是滋味,於是對小少爺說:明天跟爺爺一塊上山,那山上有最好吃的東西。

小少爺一聽非常高興,就盼著跟爺爺早點進山。

第二天,爺孫倆進山了,一路翻山越嶺,走了很久,走得爺孫倆又渴又飢,小少爺餓得受不了,可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什麼吃的都沒有,餓得小少爺都要哭了。

“好吃的東西在那裡呀,爺爺。”

老太爺見小孫兒餓得也差不多了,從身上拿出些特製的窩窩頭來,那東西又硬,又哽。

小孫兒見了,眼淚就嘩嘩的。

“這個怎麼能吃呀?”

老太爺笑著,拿起一個吃起來。

“真香”

小少爺一看,還真是直流口水,也要了一個吃起來,吃了一口就說道:“這東西真好吃。”

從那以後,小少爺再也不挑食了。

沒有那一次餓得發慌的吃苦,你能知道眼前食物的甜嗎?


陳新鑑


捱打有沒有意義?沒有,挨頓打有什麼用?全身都疼。

用腳尖站立有沒有意義?沒有,為什麼要折磨自己的腳趾頭?

給自己身體注射病毒有沒有意義?更沒有,腦殼有洞麼?

然而,一個散打運動員,就要不停地去練習捱打,增強自己的抗擊打能力。一個芭蕾舞舞者,就要每天練習用腳尖站立,展現自己最優美的舞姿。而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天花,正是靠著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來使其徹底滅絕的。

儘管對於一個不以拳頭吃飯,不用腳尖工作,生活在天花已經滅絕時代的人,上面這三件事毫無意義。這三件事的意義只在於,用現在的痛苦,去更好地準備未來。

所以你問我,吃苦有意義麼?或許沒有。對於一個以後根本不會吃苦的人來說,吃苦毫無意義。如果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活不過五歲,我想沒有一個家長會讓他學習怎麼吃苦,他們會把愛毫無保留地給這個生命只有短短五年的可憐的孩子。

不過,人生在世,從不需要吃苦的,大概滄海一粟。

絕大部分人都是要吃苦的,而且要吃很多苦,吃不同類型的苦。小到肉體上的傷痛,大到精神上的打擊。少時考試成績的落後,老時送別好友的悲傷。人這一輩子,過得再怎麼順遂,都不容易逃開苦的。

而早點吃點小苦的意義,大概在於,讓人學會怎麼吃苦,怎麼適應,怎麼應對,怎麼接受。這件事,早做還是要比晚做好。

我在清華見過不少曾經的「天之驕子」因為承受不了學業上的負擔和打擊,變得鬱鬱寡歡,情緒低落。更有甚至可能放棄學習,甚至傷害自己。越是從小被告訴「你只需要好好學習,什麼其他的都不用管」的孩子,越是從小考試從來沒考過第二的孩子,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一個18歲的孩子,從小從來沒吃過苦,那就像一個在無菌室呆了18年的特護病人。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打擊。

吃苦的意義或許還在於,讓我們學會珍惜。

有些茶很苦,他們有所謂「回甘」。在我看來,那隻不過是給你苦懵了,然後你感覺口水都是甜的。

每個孩子都會覺得自己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沒有這個概念,他們不知道這是父母辛苦打拼來的,他們會覺得每個人都有這些東西,而更快樂的方法是去獲取我現在沒有的東西。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他們現在擁有的一切,無論是玩具,還是零食,甚至是基本的房子,衣服,食物,都已經是上天賜予的幸運,或許會改變他們對生活的看法。

我們時常說,一個孩子被「慣壞了」。所謂「慣壞了」,不過就是認為很多事理所當然。我伸手的時候就應該有錢,我張嘴的時候就應該有飯,我不高興了就應該周圍的人一起鬨我,我興致來了就應該所有的人陪我一起唱歌。他們不知道,有的人沒有錢,有的人吃不飽,大部分人需要自己撫平傷痛,而走入社會之後周圍的人並不在意你興致多高。

這些事情,小時候吃點苦,就都知道了。

因此,或許從短期看來,吃苦這件事毫無價值,只是讓人變得更加痛苦。但是就像疫苗一樣,打針的時候疼,打完針了腫,沒準還有點不良反應。但這些都是為了以後真正的暴風襲來的時候,你可以更有準備。


唯美印象GZS


什麼是苦,人性的存在就是苦的本質,從我們咿呀出生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感情;食慾、色慾、領袖慾、佔有慾、活動欲、求知慾,這六種慾望無處不在,無時無刻的觸動著我們的內心,慾望就充盈著整個人類世界,苦難時刻伴隨在我們身邊。

苦分為,肉體之苦和內心之苦,肉體之苦是需要強大的內心去做支撐,一次一次突破內心的承載能力,肉體之苦也隨之強大,比如我們平時長跑鍛鍊就是需要內心的支撐使身體突破極限的痛苦後得到的快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苦後甜,痛苦過去後所帶來的愉悅感。

苦對於人類來說是常態,只要你能在一次次的吃苦中超越自我,並尋找到快樂,並且形成一種慣性,吃過苦就是一種資本,人越早吃到苦對於未來就會越早得到幸福,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適應環境,適應痛苦的進化,才得以人類能夠生存到現在,成為食物鏈的頂端。

吃苦是人們必須經歷的人生課題,早吃苦,吃過苦就是生存的資本。



豆粑物語


原則上,所有的經歷與體驗,都是一種資本。

吃過苦,當然也是。

從狹義上判斷,吃苦還是有個值不值,值多少的問題,這個數值決定了這個資本分數,低於0,那就不是資本了;

幾個原則:

1、最直接判定的吃苦是否是資本的前提條件是:吃苦是否會讓你變得更強?如果是,那就參考前兩條,如果不是,那這個苦白受了,不是資本,是命運或者生活賞的一記耳光。

2、在價值衡量上,需要確定一個標準,那就是在相同的付出(時間、精力、機會成本甚至傷害),得到的回報如何衡量。這個儘可能量化比較。

3、有些傷害是可逆的,這樣的苦,可以適度體驗,因為通常會讓我們變得更強。有些苦,是不可逆的,那樣付出的成本太大,需要儘可能的避免。

畢竟,吃苦是我們通往目標所付出的代價或者副作用,吃苦本身不是我們的目標。

~~~~~~-----------

這是我的觀點,你覺得呢?

好了,我是老古走江湖,

愛旅遊,信馬由韁;

好讀書,不求甚解;

關注我,一起來愉快的玩耍吧~~


老古走江湖


吃過苦值得炫耀嗎?吃虧是福嗎?

對於這個提問中所涉及的兩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吃過苦的確不值得炫耀,但可以用來警示!

以前,由於種種原因,是有很多人都過過缺衣少食的日子,受了很多苦。

而現今的社會,特別是年輕人,崇尚個性、自由,比較注重享受,提前消費等等,可能會導致很多老一輩的人看不慣,難免在耳邊嘮叨一些以前所過的苦日子等。

其實,出發點是好的,也並不是為了炫耀,只是“忠言逆耳”罷了!

要說,現在吃苦的也大有人在。

舉個簡單例子:許多人都喜歡外出吃早餐,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做這行的人有多麼辛苦嗎?當我們還在熟睡之際,他們凌晨就開始張羅忙碌起來了。的確能賺到錢,但又有多少人能吃得來其中的苦呢?!而類似的需要吃苦的行業或人還是有很多的。

因此,我的觀點是:並非要大家沒事非要去找苦吃,只是希望能腳踏實地地做事,且行且珍惜!

第二、吃虧是福嗎?

相傳“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是來自清朝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原意大概是說“既然事實已經無法改變,那麼吃不吃虧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就只能去接受事實了。”

現在,“吃虧是福”已經演變成了眾多老人告誡年輕人的語錄了,似乎吃虧變成應該的了一樣!

我個人覺得,能不糊塗就不要糊塗,能不吃虧就不要吃虧

如果硬要說“吃虧是福”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吃一塹 長一智,吃虧以後吸取教訓,以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福”吧!

不管怎樣說,老一輩也是關心我們才會嘮叨的。有時候會覺得很煩,我也會如此,不過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不也在這樣對下一代嘮叨麼!這樣一想,也就釋然了😌

歡迎大家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