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譜書

一九五一年譜書中:我張門祖居山東登州府蓬萊縣杏山村,既有年矣。於前清順治九年,喬遷來蓋。坐於旺興仁太平莊小堡子樂業。(順治九年1652年)

遼寧始遷祖張世林碑文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正面

盛京奉天府蓋平城東趙家裕漢軍廂黃旗範中牛錄①

皇清處士②曾祖張公諱世林;

配:張 氏

奉祀

孫:張永福、張永輝

曾孫 :張庭璉 、張庭金、 張庭增 、張庭英 、張庭棟 、張庭銀 、張庭財 、張庭榮 、張庭元

玄孫 :張克俊

大清道光十一年十月十二日 吉立

【注】

①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後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

②牛錄:滿族的一種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努爾哈赤又正式設立一個叫牛錄厄真的官職。這個官職麾下管著3人,也就是後來常說的八旗牛錄,後來也被稱為佐領。

碑文如下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蓋聞勒鼎銘鍾,原以期久遠,而刻石建碑亦以其昭法守故。凡陵寢墳墓中鳩工鐫字所在皆有。如我祖張公之墓坐落蓋州之南廂紅旗界趙家裕小堡子東太平山,其山勢正南向,但恐代遠年湮後世子孫無從稽考,是以奉祀。孫等公同計議建立石碑,宗支昭然,永垂不朽。

夫我張氏原系登州蓬萊杏山人,自大清始行治世。我始祖歸入京都滿營範宜忠佐領下漢軍旗人,嗣至安設城池,始將駐防撥入蓋州鑲黃旗編入合字號考試。

遼寧祖墳碑文

嘗謂兩間有大端,明倫為重;人生有大節,追遠為先。故宗尊廟貌所以序昭穆之位,春露秋霜所以行祫祀之典。雖天子、諸侯、大夫莫不皆然,而況庶民。

惟我張氏宗族昌盛,墓穴繁多,惟恐代遠年湮使然後世子孫欲知。祖墳之向尚無以所稽,欲盡祭祀孝而宗支難考。是以建造碑碣,列諸譜牒庶可以誌本支百世而不易蒸嘗萬代而如新。云爾

字輩

三支掛譜供奉始祖均為張公諱應科。

輩分排列:

一世至七世:應(英)、九、士、國、雲、世、第七世為單字;

八世至十七世:永、庭、克、廣、玉(毓)、福(富)、家、慶、文(有)、明(餘);

十八世至二十七世:盛、德、升、顕、貴、 多、年、佔、紅、魁(榮)。

備註

遼寧始遷祖為“世”字輩,直到十七世,據講字輩都是從山東帶過來的。

而十八世以後,一說是從山東來人帶過來的,另一說是孤家子一支在瀋陽另續的,因我支已與另二支失聯,這也無法考證了。

論證

通過資料證實,我族是順治九年(1652年)由山東登州府蓬萊縣杏山村遷遼寧的,如果加上山東的幾代人,應該有500多年。與杏山村聯繫後,字輩對不上,沒有我們這支,分析原因有可能是我族遷出年代太久,目前杏山似乎已沒有我族後人,而我族六世祖遷蓋之前至少還有五、六代人在杏山一帶居住,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大可能全部絕跡。

由於朝代更換,年代久遠,所有資料難以確認。但尋根認祖,不能盲目。 所以把資料傳到網上,希望提供給原登州的宗親們互相交流,予以參考 ,大家共同尋祖。當然也是希望能夠加快本族尋根的進程。

世系:(1-5世居於山東)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一世:

張應科(宋氏)

二世:

張救齡(寧氏)、張救京(宋氏)

三世:

張士孟(常王氏)、張士元(王氏)、張太平、張士孔(蔣氏)、張士泗(張氏)、張良女

四世:

張國清(鄭氏)、張國亮(陳氏) 張國明(張氏)、張國富(何氏)、張國強(王氏)

五世:

張雲鵬(馬氏)、張雲蛟(王氏)、張雲英(陳氏)、張雲強(吳氏)、張雲漢(蔣氏)、張雲儉(劉氏)、張雲登(李氏)、張雲鳳(陳氏)、張雲龍(孫氏)、張雲泗(魏氏)、張雲清(陳氏)、張雲祥(韓氏)、張雲昇(陳氏)

六世: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七、八世: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九、十世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十一、十二、十三世:

東北廂黃旗漢軍張姓後人尋根考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