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故宫博物馆里存有三王的三帖,为什么称“三稀”?

王录9


《三希堂》原名"温室",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他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以此更名。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王羲之行书的唐双钩摹本。现藏台湾省,是王羲之问候长辈的一封信。此帖圆劲古雅,笔势舒缓流动之态。(见下图。)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宋时被米芾所得,被他定为真迹。此帖点画简洁灵活,有萧散俊逸的晋人风韵。(见下图。)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墨迹,民国时溥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从宫中带出。后来流入香港汇丰银行。1951年,周总理下令有关部门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此帖笔势连绵,汪洋恣肆。(见下图。)


神韵轩书法


清高宗皇帝弘历得晋朝王羲之《快雪时晴峪》,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收藏于清宫养心殿内,每日把玩,爱不释手,视此三帖为希世真宝,故得藏帖之室题为‘三希堂’。后命梁诗正等将皇家内俯所藏魏晋至明代明家书法真迹校勘编次,共成帖三十二册。其中也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

该帖按照历史年代顺序编排,对于研究和学习自魏晋至明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代表作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帖中巨制,久已闻名中外,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







明宇231


三王的三贴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王羲之被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王献之为王羲之之七子,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如此珍贵,此三贴被称三稀也就理所当然了。

另附我写的诗一首:

《快意诗书画》

把酒过千盏,箴文传万年。

挥毫生道意,泼墨起禅烟。


王大大大大王


有二解:

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万物复一


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藏于台湾省台北故博物院。清朝皇帝乾隆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得此三帖极为珍爱,将三帖藏于养心殿西阁内,并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珍宝。故后人将三帖称为三稀。


长江源远流长


快雪时晴、中秋、伯远三帖为稀世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