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省将迎来新高考,高一新生该如何选择选考科目?

等是什么


江苏高考“3+1+2”模式选科精准指导

2021拟在江苏招生高校本科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出炉。通过数据分析,再对比之前统计分析的河北数据,基本结论一致:首选科目方面,选考物理几乎不受限,但选考历史占比高于传统文理分科模式约20个百分点;再选科目方面,选择化学基本不受限,但选考政治、地理、生物受限度也很低。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大面积选择物理,但选择历史的录取率会高于文理分科模式;再选学科中,除非仅限某科的专业要求(占比很低)外,学生基本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也会倾向于选择学习投入度较低的学科。

下面是详细数据分析。

一是首选科目。专业选科要求合计27751项,仅限历史748项,占比约2.7%;仅限物理13096项,占比约47.2%;物理历史均可13907项,占比约50.1%。选择历史可以报考52.8%的专业项目,选择物理可以报考97.3%的专业项目。与传统文理分科比,选择历史的录取比例提高约20个百分点。

二是再选科目。不限选科22830项,占比约82.3%;限选地理66项;地理化学二选一216项;限选化学2259项,占比约8.1%;化学生物二选一1783项;化学政治二选一6项;限选生物72项;生物地理二选一26项;生物政治二选一6项;限选政治336项;政治地理二选一151项。选择地理可报考专业23289项,占比83.4%;选择政治可报考专业23329项,占比约84.1%;选择生物可报考专业24717项,占比约89.7%;选择化学可报考专业27094项,占比约97.6%。

从浙江、上海的试点经验看,选择理化组合的生源质量较高,在等级赋分看排名以及学生选科兜底保障机制不明朗的情况下,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需要慎重对待学生选科问题,坚持用真实数据作为决策的前提。


王信丰高考政治服务区


18个省市正式启动新高考方案。江苏地区根据新高考方案,各学校高一基本已分班完毕。涉及到每个学科的选科比例虽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这里可以先简单反映一点情况,让大家了解一下。


就初步了解的情况,纯理科(物化生)选报的学生有所减少。本校只配一个物化生。本地最好的学校(物化生)配备两个班级,全部是本地尖子生(实验班&精英班)。有时候化学老师就成了大家调侃的对象:老实点认真点教书,再不工作要没啦!😃😃😃另外,新高考方案,学生选择余地明显变大。在实际操作中,还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外语不再限于英语。有的学生理科等比较出色,可选择日语班,然后参加高考。对英语“学困生”和英语“小白”来说可算是救命稻草。二、固定班级+走班形式结合。本校现在是一个班级部分科目实施走班形式。这样操作,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大家谈论选科最多兼顾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这种考量确实无可厚非。但实际上,不少家长还是输给了自己孩子,大人要选的类别有的孩子坚决不肯。所以,怎么选科为何这么选一定要和孩子有充分地沟通,要考虑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家长切忌强势介入,一意孤行,否则孩子GUA到底(本地方言,破罐子破摔之意),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孩子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怕吃苦,那么任何选科类别都是空谈。


Scarett


新高考开始实施后,早已习惯文理分科的人们不知所措,其实这并不难,反而少了限制,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力,那究竟如何选择科目组合呢?接下来就从就业和升学两方面说明。

就业率好,选对物理很重要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在大学能过找到好专业,尤其是在就业形式严峻的当今社会。但什么样的专业才算得上是好专业?就目前的就业率来说,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最高,它涉及到各行各业,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一些热门专业都是属于工科的范畴。




物理是工科的基础,缺了它就好比汽车没有发动机,飞机没有翅膀,人没有了双腿。高中选考科目选择了物理那么你整个人几乎都已经踏入工科的大门了,要知道在三门选考的科目之中选择了物理,大学专业之中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可以选择,如果选择物理化学生物这传统的理科组合,那么可选择的专业就进一步扩大了。

如果你想好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例如,从事医疗工作,那么最佳的科目选择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缺了物理化学生物这其中的任何一科都是对学医非常不利的。其次对于涉及到化工类的专业来说,物理和化学这两课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一科可以从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中任选,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说生物是最简单的吧,拿分也容易,当然这因人而异。但相同点就是都不能离开物理。



升学率高,选政治就对了

很多人进入大学并不满足一个本科文凭,每年有大量的人选择考取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高中三年选择政治科目,可以为将来打下基础,要知道考研的四门科目中有政治这一科,不管你学习什么专业,都需要考政治的,相信高中时学习政治会对你考研考博升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像我们这些没有赶上新高考的传统理科生就是非常害怕政治的,因为高中就没有基础。

选择了政治之后,其他的另外两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但尽量还是能过选择自己能在考试中拿高分的科目,毕竟高考还是按照分数高低来录取的,相信只要你对这方面有兴趣,大学学习也会变得非常有趣,专业课考高分,加上自己扎实的政治基础,考研得高分会比较容易,自然升学也会变得简单。

高考改革的实施不是坏事,不要害怕,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完全能够应对,希望自己将来找工作能够简单些,完全可以选择以物理为基础的工科类专业。同样为了高考能过拿到高分,还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三门科目,这都是没有问题的,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高中选择选考科目完全可以为自己以后铺桥搭路,就像学医选择化学生物,电气及其自动化选择物理,化工选择化学,为了升学选择政治,这些都是可以的。

新高考科目的选择并不难,想清楚就对了!


Hello学长好


早在2014年,浙江、上海两地已经最先开始实行新高考,成为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是检验新高考成果的第二年,至于成果怎么样,大家各执一词,有赞同有反对。但是不管怎么样,推行新高考势在必行。

新高考的新在文理不分科,实行3+3的综合科目,学生的选择更多更大。而且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外语可以考两次,选取最高分作为有效成绩。并且从高一开始,学生们就要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升学做打算,比以前提早了两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并做出调整。



因为文理不分科,学生可以选取自己的优势科目作为高考科目,从而把自己的优势进行扩大。对于科目的组合就出现了有二十种,而不同的组合所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以物理+化学+历史的组合可以报考所有的专业,而传统的文科组合,可以报考的专业比例只达到了一半之多。以物理科目为基础的组合虽然可报考专业的比例大,但是难度也很大。本身物理这个科目就不简单,学的好的人很少,而那些学的好的人又是拔尖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就会扩大。


其实该如何选择并不难,不要觉得选择变多了就难以选择。其实不然,在3+3的新高考中,我们更加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理科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两门理科在加一门感兴趣的文科,文科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两门文科外加一门理科这样的选择作为高考科目。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相反也都有自己的弱势科目,所以在3+3的模式下,我们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科目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踢开弱势科目,从而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即可。


大三老学长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新思维。如果几十年对执行的制度与方法一成不变,没有新意,也不接纳人们的意见或建议,时间久了,会成为制约发展的阻力,不利于也不便于落实,人们也得不到好处与益处。比如说了很多年的教育,高考,医疗,退休等。但也有许多人盼着股市改革与创新,我就是其中之一吧。

一项新制度与举措出台,总有人会说好,有人会说不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可能朝一边倒,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太正常了。新高考方式也是前进路上的改革吧。有的老师或友友们说出了很好的建议。但有些我不赞同,个人认为,新高考模式下选考科目关注以下几点:

1.个人兴趣。这个最重要的,有些家长可能会把以后大学期专业配套的选考科目先选择,这并不好,考试充满变数,先把目的定死了,不利于孩子的理想发挥。

2.科目特长。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共六门,在兴趣为主的前提下,适合学什么,根据个人的特长来决定。

3.学习能力。有的孩子喜欢读、写、背,有的孩子喜欢算、想、用。怎么搭配,还是考虑未来三年中的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吧。

4.不以覆盖率为主,但考虑好以后就业的专业面宽广的。

总之,选考科目要量体裁衣,不要凭想象。


彭斯斯


自2014年浙江、上海两地入学高一新生开始不分文理科,拉开新高考序幕,2017年正式参加新高考;2018年又有18个省市(河南、河北、广东、四川、黑龙江、吉林、江苏等)的高一新生加入新高考阵营,面对新高考,高一新生如何选择选考科目呢?我分析如下,仅供了解!

一是根据院校专业要求选,一般而言,在正式参加新高考的前一年,招考院校发布报考专业基础学科选考要求,比如2018年山东省考试院发布了《2020年军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二是根据选考组合专业覆盖率选,

从六科中选考三科,共有20种组合,那么每种组合可以选报多少专业呢,目前,我们能借鉴的就是2017年上海,选考组合报考专业比率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物理+化学+历史,可报考专业比例最高99.9%;政治+历史+地理(纯文)可报考专业比例最低52.9%。

从报考竞争压力以及组合学习难度看,以下三种组合不建议选择:

物理+化学+历史(竞争太激烈)

政治+历史+地理(专业选择面窄)

地理+政治+生物(大学难以衔接)

三是根据考生爱好兴趣选,专业不同,将来从事行业不同,要考虑到将来从事的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