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跟电影距离最远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于小说、戏剧等形式,更关注抒情性和美感的诗歌彷佛与电影先天缺乏缘分。在台词多口语化的电影剧本中,贸然出现诗歌,可能会突兀地打电影本身的风格和节奏,抑或者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诗歌本身。

那么,当诗歌和电影,这样一对先天不登对的组合遇上时,到底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电影中的诗歌

美国导演玛雅·黛伦曾说:“剧情的发展是横向的,但在一个偶然的瞬间,会出现一个纵向的金字塔,在莎翁的戏剧中这是独白,但在电影里,这是诗句。”

小说是延展的,可阅读的,但诗歌是浓缩的,需要感情的领悟。一部小说可以用动辄几千上万字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电影却无法用几十个镜头和多余的心理空间。此时,如果能恰到好处的出现一两句诗,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电影《奔腾年代》中,就用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高。”来暗示男主角瑞德·波拉德远大的理想。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奔腾年代》

电影《不伦之恋》中,曾多次出现威廉·布莱克和费朗罗的诗句。其中威廉·布莱克那首《天真的预兆》中:“乞丐的狗、寡妇的猫,喂一喂就长膘。”曾先后两次出现在“弗兰克之死”这个悲剧发生前后。而在结尾之时,又出现了他的“有人让我们相信谎言,当我们放弃用自己的双眼。”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多通过事物来预示不详,格调阴暗,十分适合暗示悲剧。而费朗罗的诗歌则更加能被大众所接受,出现在影片结尾的“一个男孩的意愿便是风的意愿,青春的思绪便是长大的思绪。”不仅表达了马特一生丧子之痛的哀伤,也为他内心不曾升华的仇恨提供了反差。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不伦之恋》

当诗歌在电影中不断出现时,往往能暗示整个电影的基调和主题。如电影《星际穿越》中,当末日袭来,所有人的情绪都陷入恐慌、迷惘,映衬在宇宙、时空的洪流下,多少镜头和台词都无法概况这种情绪,此时还有什么,能比那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更能表达这种莫名的情绪?又如还有什么,能比那首气势如虹的《尤利西斯》,更好地表达詹姆斯·邦德那英雄迟暮,但壮心不未的情怀?

“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但我们依然,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007:大破天幕杀机》中的诗句,充满了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息

当充满了绝望气息的《超脱》迎来结尾时,又还有什么,能比艾伦坡那首更让人绝望的长诗,更加压抑和脆弱呢。面对满目疮痍的教室和内心,亨利喃喃自语:

“我的灵魂失语了/我的心在冷却,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超脱》结尾的诗句,饱含深意

即使是注重于喜剧领域的《非诚勿扰2》,也曾在结尾的追悼会上,不失煽情地引用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去多一些对人生和哲学的探讨,为影片在意境上有所增色。

而中国璀璨的诗歌历史和文化,则为电影台词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散发着浓郁东方风格的《加勒比海盗3》,借周润发的口,用李白那首壮阔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来比喻海盗们流离失所的海上生活。而老电影《一刀倾城》中,则反复出现谭嗣同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仅极好的呼应影片主旨,也让主角王五、谭嗣同的舍生取义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不论是暗示情节还是呼应主题,诗歌都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手段。对于大多数电影来说,这个使命更多由背景音乐或者场景摄影承担。

但比于音乐或者摄影来说,语言都不如它们更加直接,需要观众再经过一次转换和领悟。而这个效果则又取决于观众的文学素养,如果观众本就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自然可以联系上下文并得出自己的体会,但如果观众的文学素养有限,则会无法领悟,反而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所以,对于电影来说,出现在其中的诗歌,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点睛,用不好则显得矫情而又多余。

讲诗人的电影

和大量音乐家、商人或者历史人物相比,讲述诗人生平的电影实属凤毛麟角。诗人这一明显带有个人天才和内在情感表达的形象很难和传统荧幕英雄类型扯上关联。同时,和画家、音乐家相比,前者的创作成果更容易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诗歌却不然。

在普通的电影中点缀诗句,是一种台词的创作手法。但诗人的传记片需要的,是堆砌大量的诗歌,由诗歌到人,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诗歌就成了整个电影的核心和必需品。

所以很多描写诗人的电影,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诠释文字中的世界。如拍摄于1994年,讲述艾略特的电影《诗人和他的情人》,影片并没有去过多阐述艾略特如何在爱人的陪伴和帮助下写出了那首旷世巨作《荒原》,而是更多以女主角薇薇安的精神状态去入手,对这段恋情和它结出的果实进行隐喻:“男人们禁锢了那个女人来获得自己的自由”、“男人们在禁锢那个女人的同时也禁锢了自己的自由”。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讲述艾略特的《诗人和他的情人》

在由《泰坦尼克号》一炮而红之前,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曾主演过两部关于诗人的传记片。《篮球日记》描写了少年吉姆在篮球梦碎后,如何在亲友的鼓励下提笔写作,用日记的方式创作,并完成自我拯救的过程。整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典型的个人历程,却鲜见关于诗和诗人本质的探讨。

同年的《心之全蚀》中,小李子则扮演了著名的天才诗人兰波,讲述了他不羁轻狂的少年时代以及和魏尔伦的不伦之恋。影片大胆而前卫地讲述了这段堪称禁忌地恋爱,并用了引用了许多兰波的诗句来烘托这段感情对于兰波创作的影响,但却缺乏足够的深度,引用的那些诗句给观者而言,也像兰波那迷一样的人生一样,越发让人捉摸不透。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心之全蚀》

2009年,澳大利亚女导演简·坎皮恩用一部《明亮的星》,呈现了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短暂的一生。影片着重讲述了了济慈生命的最后三年以及他和邻家女孩的凄美爱情,精致唯美的画面配上济慈优美浓郁的诗句,为我们还原了这个“将名字写在水上的人”,那如烟花绚烂而脆弱的人生,那颗明亮的星,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让不朽的诗歌通过语言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珍贵的遗产。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明亮的星》

在国产电影中,关于诗人的电影寥寥可数,且大多乏善可陈。如改革开放时期的《李清照》、《风流千古》,本世纪初的《王勃之死》,都中规中矩。

其中可堪一说的是《王勃之死》,影片极力地想追求诗歌“美的境界”,并着力用诗歌去串联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但却本末倒置,过渡追求画面和台词的意境美,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质——叙事。进而使得电影在节奏和叙事方面显得非常羸弱,让读者在读完之后,脑海中仅仅剩下了那一幕幕荒凉凄婉的场景。

要知道,想要与如此的意境相匹,就必须要在故事上满足观众的期待。对比于不是讲诗人的《春光乍泄》、《蓝莓之夜》,很显然,王家卫更明白也深知,最美的意境其实潜藏于观众的共鸣和想象中,而不是画面。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死亡诗社

在所有讲述诗人的电影中,最出色的作品莫过于《死亡诗社》,虽然其中的角色和故事均是虚构,但却用一位热爱诗歌的老师,通过他用诗歌影响学生的历程,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大量经典诗歌的魅力。整部电影穿插了大量的诗句,但却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出戏和矫揉造作,反而让观众跟随着主角基廷老师的视角,通过他对诗歌的热爱去影响学生,最后反向渗透到了观众的心中,整部电影诗意盎然,无疑是“诗歌+电影”的最好结合。

让电影充满诗意

讲诗歌的电影,一定要有诗句,但有很多与诗歌无关的电影,却充满了诗意。通俗来说,就是它们都带有诗的境界,千言万语,百转千回,最终却都浓缩到几个空远的镜头中,让人回味无穷。

如《卧虎藏龙》中光影摇曳的竹海,《花样年华》中欲言又止的留白,《红高粱》中充满野性的土地,都是中国电影人,充满诗意的浓缩。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卧虎藏龙》

而在世界影坛中,能将电影拍得诗意盎然的“电影诗人”更是不在少数,大名鼎鼎的费里尼、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都堪称是最为出色的电影诗人。《大路》结尾空旷无人的海滩、《八部半》中充满魔幻气息的过场,《索拉里斯》中巧妙的暗喻,都是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当诗歌遇见电影:海鸟跟鱼相爱,本是一场意外

《八部半》

对于“电影诗人”来说,他们都不再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而是希望能借故事本身,传达一种境界和精神。他们开创了独特的电影风格,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出现在电影中的诗歌,往往是让人在一眼之间,心领神会,画龙点睛。但电影的诗意,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质,使得电影的镜头语言、故事结构,都能够成为诗化的表达。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法上的磨练,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源自于电影创作者,内心的诗意盎然。

而这也是电影和诗歌的结合,最美也最恰当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