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在中山有一項傳統的習俗節日,稱為“土地誕”。

據《香山縣誌》(明·嘉靖)記載:“二月二日,婦女忌之,不績。上戊祭社。”就是說,古時候的農曆二月初二日,中山的婦人是有忌諱的,不能在這天紡織。在上戊日這天要“祭社”。所祭社,就是祭祀社神,社神即土地神,也俗稱土地公、護土神、土神等等。傳說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公的誕辰日,以前的人們會在這天祭社,以祈求豐收。

「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土地誕(圖源:網絡)

在中國古代道教神系中,土地神的家族甚是龐大,頂頭上司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有九壘三十六土皇君掌管十方三界的“土地部”,同時有安住各方的當方土地,又有“土公土母,土子土孫,土家眷屬”等的記載。土地神不但家族大,而且分佈廣,在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居家的土地神,有的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村落的土地神一般供奉在社廟,城市的則供奉在城隍廟中。常見的土地公神像,大都是頭戴員外巾,身穿員外帔,長著長長的鬍鬚,圓圓紅潤的臉,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土地公的神格並不高,但其知名度與親和力卻在道教眾神之中名列前茅,他相當於一鄉一城之長,保護城鄉的安寧平靜,負責考察當地民眾的言行、善惡,還掌管死者的戶籍。

「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土地公(圖源:網絡)

《白虎通義》載:“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是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他們認為地載萬物,取材於地,所以歷史上的二月二土地誕,各鄉村民都非常重視,會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以祈求地潤萬物,五穀豐登。《香山縣誌》(清·道光)載:“二月上戊祭社,燒大彩爆竹。”又據《中山市志》記載:“解放前,中山農村許多地區在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杆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這也是中山“搶花炮”習俗的由來,如今中山三鄉的鴉崗村還保留了這一久遠的習俗。

「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張溪村的土地公,攝於2014年。拍攝者:吳澄苑(中山市檔案館藏)

所謂“花炮”,實際上是鐵製圓環,把直徑約5釐米的鐵環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置於送炮器(即鐵銃)上,內裝火藥,燃放後,花炮就被轟上天空,待落下時參加者奮力奪取。奪得的則被稱為搶得“花炮”、搶得“丁財”。搶花炮是氣力、膽量和智慧的較量,即使搶到手,或許立刻被人搶去,競爭十分激烈,尤其是頭炮和尾炮的競爭。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頓時八音聲、歡呼聲、鞭炮聲響成一片,勝利者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幸運者。搶得花炮的人,或為己有,或開投給別人。投炮的人為求吉利,投價往往高於花炮的本身價值。得花炮的人,翌年必須還炮,即歸還長炮一串和奪炮後應得的禮品及金豬。

「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中山三鄉的搶花炮活動(圖源:網絡)

中山在歷史上除了二月二土地誕外,也有“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傳說龍是掌管雨水的動物神,在冬季是冬眠的,直到農曆二月二日方醒。醒後的龍從地底下飛昇上天,引起了第一聲春雷和落下第一場春雨。古代的農事活動多靠天雨,“龍抬頭”意味著春耕的開始。因而,自古以來,先人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多在二月二日龍抬頭之日備齊三牲果品設壇祭祀龍王。龍抬頭這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傳統,那就是“剃龍頭”,即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舊時習俗」二月二土地誕,古時候的中山人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圖源:網絡)

中山的一些鎮區鄉村都還有舉行土地誕或龍抬頭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盤活”,如三角鎮蟠龍村,村民們將土地誕延伸為敬老活動,通過創新的形式,很好地發揚了尊老愛幼中國民族傳統美德,賦予傳統節日習俗以新的內涵。


本文內容來源及參考資料:《香山鉤沉》甘建波/著(《中山文史》第五十五輯);《中山市志》、網絡資料。


複審:王 健

終審:高小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