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范仲淹 《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紅塵品水滸》系列第171篇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是專門針對四大經典名著中的兩部——《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句話許多朋友都聽過,大部分理解的原因不外如下,少不讀水滸,是因為年輕人本就血氣方剛,更容不得書中的江湖義氣相激,容易熱血衝動下頭腦一熱幹傻事兒;而老不讀三國,則是因為人老了本就心重,再看書中這些權謀算計爾虞我詐的東西,就更加喜歡疑神疑鬼,消耗精力了。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不過這只是這兩部名著小說表面上的區別,而骨子深處則是兩種文化的激烈碰撞——一曰江湖,一曰廟堂

這兩種文化都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但又相互包容,相互吸收,而對其概括最好的,某過於《岳陽樓記》中的那句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文正公諄諄教導大家,廟堂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江湖也沒有理解中的那麼遠,這其中隨時可以發生轉變,正是老子之道中的樸素的辯證觀。

而在我國浩如煙淼的文學作品之中,描寫江湖俠義文化最好的莫過於《水滸傳》,而記敘廟堂正統文化最好的,自然就是《三國演義》。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接下來紅塵君就來分別分析一下,這兩種文化思想在這兩部鉅著中如何得以體現的。

江湖文化與《忠義水滸傳》

其實“江湖”這兩個字最早是出現在莊子的《逍遙遊》作品的,其中有一段故事是惠施和莊子的對話。

惠施告訴莊子,他自己有一個能裝五百斤東西的大葫蘆(可能是八仙鐵柺李的那個寶葫蘆),但正由於其太大了,讓他反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攜帶既不方便,切開做瓢也沒法舀水,所以他打算把它給砸碎了。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莊子就反駁道,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並不是葫蘆本身有問題,而在於先生你自己,它不能夠盛酒舀水,但你為何不把它系在腰間,作為漂游江湖的小舟呢?先生只知道小葫蘆可以盛水,卻不知道江湖之大卻反過來可以裝大葫蘆,只會小用而不知大用,先生還是沒有開竅啊。

此外莊子還在另外一篇著名的故事裡面也提到過江湖,就是他借那條快要乾死的魚留下的名言——“相濡與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裡面提到的“江湖”已經脫離了江河湖海這個自然物態的基本含義,而有了後世“江湖文化”的雛形概念,能夠從思想精神層面做出解讀了,它表現了一種自由自在,隨波逐流,不受拘束,海空天空的樸素人生觀,而後世正是在此基礎之上又做出了更深刻,更細緻的發展。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有些朋友認為“江湖”文化指的就是草根或者農民階層的文化,其實這個理解是不對的,江湖文化其實是一種“遊民”為主體的文化,它遊離於“士農工商”這種傳統的“恆產”階層以外,有著“重義氣,愛自由,輕名利,抱不平”這四大特點,同時還有相當程度的隱秘性和反社會性

而能夠把這麼多複雜的特點全部體現出來,並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水滸傳》。

三教九流的江湖人

不管什麼思想和文化,最終還是要靠人物來體現,我們就來看看《水滸傳》中都寫了哪些人。

這裡面有落魄的官員和貴族,比如在東京擔任禁軍教頭的豹子頭林沖,北宋開國名將楊業的子孫青面獸楊志,祖上有著“陳橋讓位”之功的小旋風柴進,大名府的財主玉麒麟盧俊義,甚至還有武聖關羽的嫡系子孫大刀關勝等。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這裡面有胥吏(就是不入流的小官和地方鄉紳),比如梁山的第二任寨主東溪村保正托塔天王晁蓋,第三任寨主鄆城縣押司及時雨宋江,兩位都頭插翅虎雷橫和美髯公朱仝,江州的兩院節級神行太保戴宗以及他手下的小牢子黑旋風李逵等。

這裡面有工匠(類似於士農工商裡面的“工”),比如一筆好書法的聖手書生蕭讓,擅長雕刻的玉臂匠金大堅,精與計算的神算子蔣敬,精通樂器的鐵叫子樂和等。

但是在書中描寫最濃墨重彩也最精彩紛呈的,還是處於社會底層並四處流動的那些“遊民”們,比如書中不是主角勝似主角的行者武松,他的景陽岡打虎,獅子林殺西,快活林打蔣,血濺鴛鴦樓等等最閃亮的“個人秀”基本都是他單身一人行走江湖時候所發生的,也最能體現人們心目中的江湖好漢們講義氣,行勇武,快意恩仇的理念。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非常不喜歡這種“遊俠”行為和思想,還曾經把他們列為“五蠹”(五種有害於社會的存在)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一個社會處於嚴重缺乏律法和公正的時候,類似武松這樣能夠以殺阻殺,以暴制暴,替天行道的好漢,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公正和法律,他的行為必然會得到更多的褒獎而不是指責。

而《水滸傳》的背景時代北宋末年正是這樣一個時期,國君宋徽宗荒淫無道,手下以蔡京為首的“六賊”把持朝政,貪贓枉法,賣官鬻爵,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老爺子所處的元朝末年也是一樣的情形,所以他更能感同身受。

而除了武松以外,梁山一百零八將中還有大量的類似的存在,比如十字坡開黑店的孫二孃張青夫婦,盜墓偷取為生的鼓上蚤時遷,賣柴的拼命三郎石秀,街頭賣藝的打虎將李忠和病大蟲薛永,以及諸多如二龍山,桃花山,清風山,揭陽嶺等江湖勢力,他們的表現也許沒有武松那麼坦蕩和正直,身上多了不少的匪氣,流氣,幫會氣和神秘氣息,但卻更真實和形象的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江湖人。

江湖本就是容納萬物,所以江湖人也自然應該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良莠不齊

《三國演義》與正統文化

說完了《水滸傳》,我們再來聊聊《三國演義》。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和《水滸傳》正好相反,《三國演義》描寫的是正統文化觀念,也就是所謂的“廟堂文化”。

什麼是廟堂文化呢?這個的起源要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充滿了傳奇和神話色彩的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比如著名的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制,就是廟堂文化的早期雛形,它主要是針對於統治階級提出的要求,要他們大公無私,任用賢能,親民愛人,事必躬親,不辭辛苦等等。

然後在後世的漫長髮展中,這種文化又逐漸發展成了所謂的貴族文化——這裡大家不要一聽“貴族”兩字就和貪婪傲慢無恥等聯繫在一起,其實最早的貴族都是來自於平民階層,是其中比較優秀和突出的部分演化而成的,而貴族文化也要求他們勇敢,勤奮,精明,守諾,勤儉,只有這樣才能脫穎而出。

而早期的貴族家訓中也往往都充斥著這種思想,至於大家理解和認識中的許多不成器的貴族形象,往往都是後世的“官N代”,在安逸和溫暖的環境中漸漸忘記了祖輩的教訓而變得紈絝起來,然後很可能就會經歷時代另一輪的洗牌,舊貴族消亡,再產生比較優秀的新貴族,然後周而往復。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而孔子的橫空出世,又把上古三代的貴族思想和文化集於大成,給出了“仁義禮智信”等為綱領的儒教思想,也為後世的貴族思想給出了模板和標準,基本上就等同於“廟堂文化”了,它的初衷確實是為了統治階層更好的統治國家和管理百姓——但並非只是針對百姓們,對於統治階層本身也有許多約束和要求,只不過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家天下”的客觀條件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貫徹罷了。

統治者階層的三國主角

和水滸傳一樣,三國體現它的“廟堂文化”同樣也要通過自己書中的角色,我們就來談談其中最主要的幾位。

三國者,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也,魏國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果實又被內部的司馬氏所佔據,因此也被稱為“魏晉”時期。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而三國的創始人之中,魏國的曹操是出自於東漢末年的王公貴族,吳國的孫堅本就是東漢末年地方上的一鎮諸侯——這兩者本身就是貴族階層,哪怕是出身最為卑微的蜀國的劉備,但也有著漢朝皇族的血脈,一直打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和復興漢室的旗幟。

而在這三國之中,正是由於劉備的延自於“漢景帝之子”的正統出身,所以羅貫中也等於是把他作為第一主角來刻畫的,書中也充滿了“尊劉抑曹”的味道,而實際的情況卻是曹魏大部分時間都佔據著主動態勢,並取得了最終勝利——因為尊重作為當時的統治王朝漢朝的延續,這本身就是“廟堂文化”的核心部分,雖然羅貫中自己屬於落魄文人,但仍然深受這種文化影響。

此外,除了這三國的君主之外,書中花費筆墨最多也最出彩的人物,莫過於蜀國的一文一武——蜀相諸葛亮和武聖關雲長,他們身上所體現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忠臣不事二主”的精神,同樣也是廟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君使臣要以禮,而臣事君也要以忠”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也正是由於這兩人對廟堂文化中“賢臣思想”的究極貫徹,所以哪怕在後世這兩位的地位也沒有絲毫減弱,反而常常被加封甚至神話,因為後世廟堂中的統治者也十分看重他們的標榜作用。

紅塵說

綜上而述,這就是我國諸多文學作品中最能體現“江湖文化”的《水滸傳》,以及“廟堂文化”的《三國演義》,某種程度上也正是由於對這兩種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極致體現,才讓這兩部書被列入“四大名著”,站在了小說界的巔峰。

我們在最前面提到過,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雖然看似對立,但又相互包容甚至互相轉化,正如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樣,因此這兩部作品中其實也有對立文化的渲染。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比如三國中來自於江湖草根的人才也有不少,比如張飛,許褚,趙雲,蔣欽,周泰等等,但是最終卻都成為了各國的棟樑之才,這也是廟堂文化對於民間人才的觀念——統治者一定要注重吸收和招攬平民出身的賢能,但後者卻絕不能如水滸傳那樣造反,這是底線。

而水滸中也一樣,以宋江為首的少部分人正如范文正公所說雖然“處於江湖之遠”,但時時刻刻都不忘忠君愛國,並最終力排眾議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併為統治者四處征戰,打遼國,掃田虎,破王慶,最後和方臘血戰一場,以極大的代價才換取了勝利。

水滸的核心思想是江湖文化,而三國的核心思想是廟堂文化

但是就算這樣,他們仍然不能為統治階層所容納,最後宋江等人的悲慘結局就等於告訴大家,廟堂之中是無法容納這群來自於江湖的草根階層的,所以他們來自於江湖,最終也只能散落於江湖。

所以儘管水滸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廟堂文化,三國中也涵蓋了一定的江湖文化,但卻不會改變各自的主要思想,反而會更增加作品的複雜度,真實度和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