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成了西安各大商場集體痛點 該如何破解危機?

經歷“全民戰疫”的“超長假期”,西安賣場自2月27日全面恢復營業以來,“人少”成了困擾各大商業體的集體痛點,西安各大賣場正通過多種渠道“化危為機”,完成從復工到復興“煥新”自救。

餐廳無法堂食、電影院等娛樂業態暫停營業成“人少”痛點

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市商務局獲悉,截至記者發稿時,西安市126個商業綜合體,目前已經有80%恢復營業。基於疫情防控安全考慮,目前購物中心內的餐飲品牌無法堂食,電影院、培訓教育、健身中心、兒童業態處於暫停營業狀態,直接導致客流量的下降。營業面積20多萬平方米的商業體,客流每天不足萬人。

記者瞭解到,目前餐飲恢復堂食成為賣場最大呼聲。賣場表示,可以借鑑上海、南京等購物中心餐飲品牌堂食管理舉措,通過保證食品加工全套安全、加大餐廳消殺力度,保證就餐人員的安全距離,在安全防控的基礎上,逐漸恢復堂食。

線上:直播、小程序、外賣成“釋放新消費”三駕馬車

線上掃碼下單,作為疫情防控過程中的“主流消費”渠道,賣場在暫停營業期間早已開始通過此“自救”,目前西安各大賣場的線上平臺主要以線上小程序、掃碼微信社群及添加導購微信等方式,帶動了生活品牌、化妝品牌等生活用品的部分銷量。這些線上下單的客流主要來自自身賣場本身會員和一部分新晉客流,線上力量將進一步轉化為日後的實體銷售。

記者瞭解到,部分賣場恢復營業以來,仍然保留線上小程序下單與實體店銷售雙箭齊發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直播與餐飲外賣等方式,完成線上線下的“自我救贖”。記者從抖音等平臺運營獲悉,“超長假期”這一個多月以來,網紅帶貨迎來了新高潮,不少賣場試水“直播帶貨”平臺,西鹹吾悅廣場與網紅聯手打造運動品牌限時秒殺直播活動取得不錯效果。

實體商業自救:雲購物仍保留 用外賣“拯救”餐飲業

雖然已恢復營業,大多購物中心的線上零售版塊仍有所保留。但餐飲等業態還處於被動階段,實體商業自救餐飲店的集結號早已吹響。

地標商業體:餐飲商家集結打造“外賣線上商城”

作為2月27日首批覆工的城市地標商業體,西安SKP、西安大悅城、賽格國際購物中心表示,除了客流量有所下降,餐飲目前還不能堂食,支持外帶外賣,其他業態逐漸恢復正常運行。餐飲作為購物中心重要組成部分,西安SKP COSTA、SKP RENDEZ-VOUS、北京廚房等餐飲品牌推出線上無接觸配送服務;西安大悅城與口碑、餓了麼第三方平臺合作,推出“大悅城外賣線上商城”。

社區型商業體:業態復工率不足100% 積極幫扶中小商戶

作為3月初第二批覆工的“15分鐘生活圈”重要組成部分的社區型商業體,正在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復興之路相對較長。

西安龍首印象城:客流下降80% 為餐飲商戶提供補貼支持

客流量下降80%,服飾零售品牌受到影響,相比之下,屈臣氏、名創優品等生活配套品牌銷量穩定。除此之外,電影院、健身房、兒童業態、個人護理等業態都處於暫停營業狀態。目前賣場主要任務,是幫餐飲商戶打通線上外賣通道,通過第三方外賣平臺為餐飲品牌提供一些補貼支持。

西鹹萬象城:通過復工恢復信心 細節傳遞溫暖

“我們不鼓勵消費者盲目聚集消費,只是通過恢復開業,傳遞一種信心。”西鹹萬象城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馮陸介紹,“萬象城共有商家200戶,恢復營業188戶。以往每日客流量在四、五萬人,而這兩天客流量只一萬人左右,大部分還是去超市,說明消費者比較理性。”

馮陸說,購物中心除了做好防疫措施外,還應從細節上體現人文關懷,以西鹹萬象城為例,就自創了多種傳遞溫暖和抗疫信心的新措。如在快遞、外賣小哥進入商場的指定入口處,設置“愛心加油站”,免費為快遞、外賣小哥和環衛工提供桶面、奶糖、飲品、零食等。開業當天,所有員工每人領到一份“復工大禮包”,禮包裡有醫用口罩和手套、酒精消毒溼巾、酒精棉片、防疫手冊及一封滿懷祝福加油打氣的感謝信等。

業態復工率還達不到100%是目前的問題所在,因為涉及到商戶人員招聘、準備,例如餐飲。所以也會積極採取措施:一是針對商戶人員缺失的需求,積極幫助商戶進行招聘,後續還會給到相應的扶持政策。而是商場剛復工在客流不多的情況下,利用宣傳渠道積極協助所有的商戶進行線上銷售渠道的推廣,在一點萬象APP上進行銷售。同時為避免顧客大量湧入,也會在近期要求所有商家,不要舉辦大力度促銷活動。

華陽城購物中心:壓力之下尋求新增長點 打造差異化線上平臺

華陽城購物中心告訴記者,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是當下實體經濟存在問題的源頭。疫情的影響,使得人們拿出手機雲逛街,搶購日用品,而復工以來,購物中心普遍面臨客流量還未迴流的狀態。所以如何在層層壓力下,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是購物中心當前的課題。

疫情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還存在於賣場內部一些難以為繼的小微企業,購物中心會在幫扶商戶的同時,也期望有相關政策對雙方進行保障。作為應對措施之一,現在各家商業都在做線上商城,那麼如何能做出與成熟電商平臺的差異化,以及怎樣將消費者從線上拉回線下,是一個購物中心能夠最終走進春天的雲梯。

街區型商業體:天然優勢與問題並存 集中線上商城業務

大華1935企劃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帶來的現狀是客流下降,復工後首要做好整體消殺工作,幫助顧客恢復生活熱情,也需要幫助商戶建立經營信心。街區型商業因為露天場地較多,在通風透氣方面有著天然優勢,當然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每進入一家店鋪都是由外向內的過程,以及出入口較多,為此大華1935的沿街店鋪裡單獨會有登記及消毒措施,同時在街區增設多個消毒點。

復工初期,集中在線上商城業務,在促進銷售的同時,主要目的是先幫助商戶恢復經營,以及包括跟外賣平臺合作,促進餐飲商戶外賣銷售。同步計劃在疫情結束後再做吸引客流的活動。

專家解讀:商業低谷後將反彈 需對消費力保持信心

趨勢:消費抑制會隨疫情消退而提升

一個非同尋常的鼠年在驚恐和寂靜中開局。突如其來的打擊,商業毫無疑問是重災區,剛剛復工,到底應該如何做好應戰準備,這的確是擺在商家面前的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西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杜麗萍從消費者心理,商業應對等幾個方面解讀了商業復工後面臨的挑戰和機會。

她認為,疫情時期,人心不穩,雖說整天在網上“遛達”,但真正下單購買者一定不會很多。從消費心理而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發生被兩個因素推動:其一是需要的迫切;其二是心情愉悅所產生的情緒的積極。顯然,被困在家的消費者,被疫情所擾,心緒不寧,且毫無社交促進下的需求產生。對線上的促銷多處於觀望而缺乏購買衝動。

但是,足不能出戶的消費抑制的情況會隨著疫情消退,城市恢復正常運行之後而發生改變,原因如下:其一、壓抑之後的報復性消費。被壓抑許久的人們會通過重拾往日的消費而感受生命的自在和生活的美好;其二、正常的工作會衍生出諸多社交性需求,尤其是吃、穿、用等;其三、散心式機動消費會增加。居家消費時間太久,人們會不滿足在網上的針對行購買,更渴望走出去體驗現實賣場所呈現的空間美感,於是隨機性購買的概率增大。

舉措:大店不以低價值商品聚人氣 線上線下加快融合

因此,疫情過後,商家應該充滿信心地迎接低谷後的反彈,具體而言,應該著力做好以下準備:其一、調整商品結構和佈局,增加高價值產品。大賣場要精準自身高價值商品的吸引力,也就是不以低價值商品聚“人氣”,因為走出疫情的人們不會太熱衷奔人氣而去;把低價值的小商品讓給小賣場和便利店更合適。也就是使得城市的商業結構更為優化;其二、加速線上和線下的聯動。疫後的消費者的消費心情回暖,採取購買就會成為現實,因此,依然需要進一步加大線上促銷,併力爭讓線上和線下因此而快速融合;其三、賣場必須協助餐飲等店中店完善現場管理,做到讓消費者安心和放心消費。總之,這次疫情對人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會有一些改變,它需要商家作出積極改善以適應隨之而來的變化。但是,我們必須堅信的是,人們會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熱愛生活,消費力不會減弱。

華商報記者 尚璟 牛鳴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