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另类解读:三个被忽略的细节透露出人性机密

《郑伯克段于鄢》最早记录于《春秋》,通过《左传》高超的文学创作手法为后世传诵。这篇文章短短几百字,但对于史实的记录、人物的刻画都入木三分,因而广为流传。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母亲武姜三人之间的相爱相杀被后世点评颇多,但是看了很多解读版本,有三个文中一笔带过而被忽略的疑点很值得细品。

疑点一:郑武公为何坚持传位庄公?

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而偏爱顺产的共叔段。她多次请求郑武公传位共叔段,但武公都拒绝了。最后庄公即位,引发了兄弟、母子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文中对于传位一事,短短数言;“(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与武公,公弗许。”

此处只提及武公没有同意立共叔段,并没有点明原因。选继承人无外乎三点:一是能力、二是资源、三是制衡手段。从后续庄公对弟弟、母亲施以欲擒故纵等各种手段进行打压、逼得共叔段外逃来看,庄公从能力上一定是强于弟弟;从资源看,支持共叔段的武姜是申国国君的女儿,也是有相当背景的,双方资源应该相差不多;在这里,郑武公很可能考虑到了制衡的关系。

一旦共叔段即位,其软弱骄纵的性格,很可能令大权旁落,申国势力未必不想插上一脚。而庄公虽然不被母亲喜欢,反而不存在这样的隐忧,而且庄公的能力、手腕更强,一点不输自己的父亲。要知道,郑武公可是为了麻痹邻国,连自己最信赖的臣子都能毫不留情地杀掉的野心家。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定早就看透了。

《郑伯克段于鄢》另类解读:三个被忽略的细节透露出人性机密

疑点二:郑庄公为何封“京”邑而非“制”邑给自己的弟弟?

庄公即位后,武姜请求封“制”邑给共叔段,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惟命。”除了制邑,哪里都可以。后来又请求封京邑,果然同意了。

制邑,是地势险要的虎牢关,庄公以虢叔死在那里为由,拒绝了分封;而把富庶的京邑封给了弟弟。看起来慷慨大方,却透露着狡诈。不让弟弟据险难敌,又放纵其在京邑大肆发展兵马,直到其起兵叛乱才名正言顺地举兵讨伐。能忍人所不能忍,手腕既狠且毒,非一般奸雄可比。

《郑伯克段于鄢》另类解读:三个被忽略的细节透露出人性机密

疑点三:郑庄公真的跟武姜和解了吗?

庄公平息叛乱后,将母亲武姜禁于城颍。文中写到有个管理疆界的官吏叫颍考叔的,被庄公赐饭时提出要带肉给母亲,以此为契机感化庄公,并出主意让庄公与母亲在地道内相见。

有一段描述两人相见的文字,读来让人喷饭:“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什么意思呢?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愉快地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这个画面简直令人不忍直视,两个心怀鬼胎的人,虚情假意地表演着重逢的喜悦……

《郑伯克段于鄢》另类解读:三个被忽略的细节透露出人性机密

《郑伯克段于鄢》另类解读:三个被忽略的细节透露出人性机密

文章最后的评论里,把颍考叔定位为真正的孝子,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庄公身上,使其受到感化。这个结论实在有点不合逻辑。以庄公这样手段残酷、心怀野心的政治家,会因为一餐饭就受到感化,对母亲产生愧疚之感吗?况且母亲从小就憎恨他,哪里有什么亲情可言。只怕那个官吏也是他布下的棋子而已。而对于武姜来说,能从幽禁的地方出来自然是欢喜的,但是真能瞬间就把母爱投射到庄公身上吗?况且她最喜欢的共叔段也被庄公打败,结局很惨。她能咽下这口气吗?

我倒觉得庄公找个借口把武姜放出来无非出于几个原因:一是怕后世人给他扣上不孝的帽子;二是忌惮武姜身后的申国背景;三是将武姜留在自己身边,更能制衡共叔段的残余势力。总之,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样阴险强悍的郑庄公,会变成一只温情脉脉的绵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