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推翻元朝后,汉人是如何对待被打败的蒙古人的?

渼汐丶


这个是挺有意思的话题。

太宏大的就不说了,说点个例吧,管中窥豹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泗,据有江南,北方中原。元顺帝率领文武百官逃回大漠,重新过上了放羊的日子。

而没有逃回大漠的那群蒙古人可就惨了。明朝政府将他们称之为“堕民”。

本来俘虏要杀头,但朱元璋已经统一天下,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爱民才赦免了这些蒙古人的死罪。在元朝驻守在宁波、绍兴一带的元军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就成了明朝的“堕民”,也称之为“贱民”。

但是明朝却规定这些贱民,低人一等,为了以跟平民区分开,有三条规定:

一个就是不准与平民通婚;

一个就是得与平民杂居在一起,也不得迁出堕民聚居区;

一个就是不得读书受教育,不能参加科举应试,不能参加科举。男人不许读书,女人不许缠足。

这些堕民的“贱民”身份,世代相传,不得改变。

而且这些堕民只能做一些当时被认为最低贱的职业,比如收废品、抬棺材、理发、唱戏、吹鼓手、喜娘或傧相、收鸡鸭毛等等。

堕民主要是在浙江的绍兴、宁波、上虞、萧山、长兴、东阳、慈溪、奉化、镇海、象山、温岭、乐清、义乌、诸暨、定海等地。

抗战前进行的一次人口统计表明:堕民人口在绍兴3万人左右、宁波1106人、上虞3295人、慈溪2210人、奉化2000人、镇海1316人、定海6650人、余姚383人、温岭2112人、义乌1874人、东阳2864人、象山385人,全省大约有6万人左右。

为了便于分辨堕民,规定男堕民要头戴狗头帽,裙以横布,不着长衫。以演戏为业的堕民,前半头要剃光。

到了冬天,堕民不要穿袜子,称其为“赤脚堕民”。

女性堕民要做“老嫚头”发型,也就是发长约八寸的时候开始束发,挽成高髻,上插如意簪。衣服必须穿黑色背心,俗称尼衣。下身要穿黑色折裥裙,不能用红线。

出门的时候,必须要拿着方底圆盖的竹篮,俗称“老嫚篮”。

六小龄童章金莱的家族就是绍兴的堕民。

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在他的著作《取经路上五十年》中写道:“1924年,我出生在绍兴学士街一户商人家里。祖上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驻在南方的元朝蒙古军队集中在一起居住,世世代代只当吹唱道士、吹鼓手、喜娘或傧相……”

绍兴学士街就是堕民的聚集区。

六小龄童章金莱在他的著作《六小龄童·猴缘》中也曾写道:“我家其实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我的祖先随着蒙古骑兵的铁蹄踢踏,从大漠黄沙的塞北,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国江南。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贬为“堕民”,集中居住,不准参加科举,不准进入上流社会,不准与一般平民通婚往来,不得随意迁徙。他们只能做吹拉弹唱的道士、收旧货的小贩、打锡箔的手工艺人……在绍兴,他们只能居住在唐王街、学士街、永福街三条街里。”

章金莱家族选择了做戏子,因为有演猴戏的天赋,在章金莱曾祖父出了名,人称“活猴章”,猴戏本领家族相传。

真正把绍戏的猴戏发扬光大的,是章金莱的祖父。他祖父在猴戏的表演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风格,并赢得“赛活猴”名号,成为绍兴名角。成为绍兴名角。后来又做起了戏业生意,到上海开了老闸大戏院等四家大戏院,他把带去的绍戏班社扩展成了同春舞台。

到了章金莱这一代,拍摄了央视版《西游记》把家族的猴戏艺术发扬光大。

宁波人王静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写到:“慈城堕民形成时间应在明初之际,人员构成主要是元末驻守在宁波、绍兴一带元军官兵战俘。”

其实,并非只有江浙绍兴、宁波一带才有堕民,其他地区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很快就融合到汉族之中去了。

我说的可是真的历史,可不是章嘴就莱

参考文献:

【《六小龄童·猴缘》、《取经路上五十年》、《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敝帚轩剩语.丐户》、《越言释·惰贫》、《清稗类钞·奴婢类·喜婆》、《皇朝通志》】


燕赵节度使


首先,大部分的蒙古人都向北撤回蒙古草原了。

至于少部分留在中原内地的蒙古人,朱元璋对他们还是很宽容的,并没有什么采取什么残忍的政策,而是试图将这些蒙古人同化为汉人。

例如,对于留在明朝的蒙古女人而言,朱元璋既没有伤害她们的性命,也没有把她们打入教坊司作官妓。

不过,朱元璋严格约束蒙古女人的婚姻,禁止她们再嫁给蒙古男人。根据当时的法律: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这番话说的很清楚:

朱元璋禁止蒙古族群内部的婚姻,蒙古女人不能嫁给同类的蒙古男人,但是可以嫁给汉人,否则就要严厉制裁。

当时很多汉人都赞同朱元璋的这番举措。

大家的想法都是:听与中国为婚姻者,使其变习华风,归于王道,衣冠威仪,习俗孝悌,身居礼义。

也就是说,同化蒙古人的思想主导了当时朱元璋的政策。

甚至于朱元璋也有个儿媳妇是蒙古人,她是王保保的妹妹,嫁给了秦王朱樉为正妻。据说《倚天屠龙记》的女主角赵敏的原型,就是这位蒙古王妃。

总的来讲,朱元璋并没有太难为这些蒙古人。

除此以外,朱元璋的军队里也有一些蒙古族的士兵和将领,也算是把大家吸收入明朝的统治阶层了。


HuiNanHistory


虽然元朝的统治比较残暴,汉人在其统治下地位低下、生活悲惨,但在明朝统一全国之后,事实上对蒙古人还是比较仁慈的,明朝帝王对于各民族的百姓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不仅不允许随意杀伤蒙古人,虽然在政策上要求居于内地的蒙古人积极汉化,但在北部实际上是给与了一定的自治权,而终明一朝,在朝廷为官的蒙古人其实也不在少数。

一视同仁,促其汉化

在推翻蒙古政权之后,朱元璋虽然对北元朝廷紧追不放,但对于境内的蒙古人却是比较仁慈的,但前提是他们必须积极进行汉化。

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就说过,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朱元璋确实也做到了,对于留在境内的蒙古人,他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不允许汉人擅自杀戮。当然,这也是由于元末乱世之后,恢复生产需要大量人力的原因,同样也是由于北元仍然急剧威胁,需要拉拢蒙古人的原因。

当然,为了化解民族矛盾,他主要实行了三项政策,一是要求蒙古人必须改为汉姓,使用汉族文字,学习说汉语。二是不允许蒙古人继续穿戴蒙古服饰,必须穿汉服。三是蒙古女人不允许和蒙古男人通婚,而必须与汉人通婚,否则便被归入奴籍,甚至处死。

通过以上三种措施,加速了蒙古人的汉化,境内的蒙古人很快就被基数更加庞大的汉人给同化掉了。

北部设立蒙古卫所,给予一定自治权

鉴于在大明连续攻击下,北元有很多部落陆续归降大明,明朝先后在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设立了20多处蒙古卫所,给予其一定的自治权,以安其心。

在这二十多处蒙古卫所中,卫所长官仍然由蒙古的封建领主所担任,其生活生产方式仍然如旧。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北元残部投降,而且在大明的北部边境,由这些亲明的蒙古部落形成了一道屏障,较好的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

同时,要知道唐朝皇帝一样,明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也是称自己为“汗”的,这是一种比较明确的政治信号,等于是将自己同样定位为蒙古人统治者的。

漠南蒙古亲明,蒙古各部长期分裂

在明初对北元朝廷进行多次打击之后,北元朝廷很快就失去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从明初一直到明末,蒙古各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蒙古先是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南和漠北,以黄金家族后裔为可汗,被称之为鞑靼,在朱棣北征蒙古时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西部蒙古则主要游牧于漠西,被称之为瓦剌,在鞑靼势弱之后,曾一度崛起。

十五世纪,蒙古各部被达延汗重新统一,一度短暂崛起。但达延汗去世之后,蒙古各部再度分裂,主要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的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与大明关系较为融洽。

女真在辽东崛起后,与以喀尔喀为主的漠北蒙古联盟,并先后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此后,清军入关,并最终与康熙年间(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置于清廷统治之下。


香茗史馆


洪武时期,明朝对北元蒙古官民采取了劝谕归降、恩惠怀柔的招抚政策。在招抚政策的影响下,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年间,一大批故元官民归附明朝。这些归附官民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明初,滞留于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很多,元、明之际,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使部分蒙古人滞留中原;有些居住在明朝北部沿边的蒙古人被迫移往内地;有些蒙古人战败投降被俘或从漠北自愿归附明朝。


明朝初立,为了永久解除蒙古的威胁,试图使用武力彻底铲除残元力量。然而,洪武五年北征蒙古时,岭北战役惨败,给明朝以沉重打击。此后,明朝对蒙古的政策进行了调整,除了伺机进剿蒙古外,加强了对蒙古的防御,加大了对蒙古各势力的招抚、分化和瓦解工作。明朝招抚蒙古人的主要对象有二:一是退出中原的蒙古官民,二是原居蒙古地区的蒙古封建主和部落民。为达目的,朱元璋多次派遣明朝大臣或降明的蒙古将领前往蒙古地区招降。朱元璋为了拉拢元将归降明朝,还主动与其联姻。对于归顺的故元将臣,朱元璋主张“诚心相待”,恩抚有加。


在明朝招抚政策的号召和影响下,大批故元将臣及家眷归附明朝。归附明朝的蒙古人等,经过与汉族的长年交流交往,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大多数人过着安定的生活,对明朝有了更多认同,有许多蒙古达官尽自己所能效忠明朝,征战四方,为明帝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洪武时期的招抚政策,根本目的是分化瓦解残元力量,以实现明朝“大一统”。因此,明朝统治者并非完全信赖归顺的蒙古部众,不少明朝官员顽固地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加之蒙古官军归附明朝后叛逃现象屡有发生。鉴此,明太祖多次诏谕边臣谨防蒙古人“诈降”。可见,明朝一方面宣扬顺天归明、诚心相待的招抚理念;另一方面又对诸来降者的身份和诚意等怀疑和防范,这对洪武朝的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闲时读史


和一些想象相反,朱元璋对蒙古人的政策是极为宽厚和优待的。 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为帅,常遇春为副,率军北伐。北伐檄文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发出了被残酷屠戮压迫百年的汉人的时代最强音。同时,对于胡人也是给政策给出路的,北伐檄文提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明初生活在大明政权体系内的蒙古人数量是非常多的。除了没退回草原的内地蒙古人和历代俘虏的大批蒙古人,明初一直还对塞外蒙古人以优厚条件进行招抚,这个政策持续数代皇帝,累计几十万蒙古人归附大明朝廷。 蒙古人除了被作为移民安置在内地外,还有一大去处是进入卫所系统,卫所系统的蒙古人非常多,也就是说大明军队中存在着大量的蒙古人。 朱元璋时代,一些蒙古人在大明政权内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蒙古人道同,虽然官职不算高,但知名度最大。道同是一位刚直清廉的官员,在做广东番禺县令时,打击当地不法豪强,和开国功臣永嘉侯朱亮祖发生矛盾,被朱亮祖诬陷而死。朱元璋后来得知真相后,勃然大怒,将朱亮祖及其儿子处死。


无邪山庄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因此,明朝建立后,并没有对蒙古人和色目人进行屠杀,只是将他们驱逐回了自己的家乡,就再没有进一步追杀


爱历史的三井寿


这恰恰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了,凡为元朝旧僚,只要为政清廉,照旧录用。甚至他的功臣为非作歹,包庇杀人犯亲子,伪诏杀害旧僚清官,朱元璋得知震怒,立刻为其昭雪,诛杀其功臣父子,为一方民众除恶!一个乞丐,双手空空,凭啥十年荡平中原強豪,打倒強大元朝骑兵大軍,一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