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浮漂的铅重比,是指浮漂的吃铅量与自重之间的比例关系,跟浮漂的漂型设计,制作工艺,材料优劣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部分钓鱼人都仅仅只是通过一支浮漂的外部因素,例如,吃铅量,漂身大小,漂尾漂脚长度来大致判断它的性能,但真要想去彻底理解浮漂灵敏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差异,铅重比就是一项比较关键的参数。今天作者就根据多年使用和制作浮漂的经验,来谈一谈不同材质浮漂与铅重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铅重比来挑选适合不同鱼情的浮漂,相信一定会让各位钓友在浮漂挑选上有一些新的认识。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不同漂型的浮漂

本文将从以下两大部分,为钓友们详细解读不同类型浮漂铅重比之间的关系,在把这两方面全部理解并融会贯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参照铅重比来挑选浮漂,将会是一件非常轻松容易的事情。

1.浮漂铅重比所对应的灵敏度与稳定性

2.不同材质浮漂铅重比的特点

浮漂铅重比所对应的灵敏度与稳定性

如果经常购买浮漂,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浮漂的铅重比基本都是在1.5倍-3倍的范畴之内,很多钓友可能觉得铅重比越大,浮漂的性能就会越好,其实不然,一支浮漂的铅重比所能体现最根本的地方,是这支浮漂能够在何种鱼情下,发挥出最大的性能优势,这也就是说要想理解铅重比,首先要能明白浮漂性能当中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与铅重比之间的关系。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浮漂选择方法

1.需要灵敏度的鱼情下,铅重比的选择

通常在鱼口少,鱼口弱的这种慢速鱼情下,浮漂的灵敏度是至关重要的,能不能体现出这种极其细微的吃口信号,是我们能否钓到鱼的关键,当然这也需要线组饵料搭配上的谐调,这时候大部分钓友都会选择一支各方面都要偏小的浮漂,因为只有降低阻力,才能让较轻,较小的鱼口信号体现在浮漂上,所以绝对意义上的灵敏,就是钩,线,漂,饵甚至是水全部都消失不见,这才会让鱼吃起来,不会有任何的阻力。

但在涉及到铅重比上,很多人会惯性地以为这时应当铅重比偏小的浮漂,灵敏度才会更高,然而恰恰相反,在这种使用吃铅量偏小的浮漂上,“小漂体大浮力” 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两个字:平衡。一支浮漂的浮力首先是要能够平衡自身的重量,这在大漂体的浮漂上不是难事,但在小漂体的浮漂上,想要解决这种矛盾关系,是非常难的,要减轻浮漂的自重,漂尾和漂脚能够缩小的范围是有限的,首先要能保证漂尾的先径,能够让我们看得见,后漂脚的直径是否能够让浮漂插在漂座上,这部分的自重在相对意义上就是固定的,所以想要更轻,只能进一步的去缩小漂身,这时候漂身的浮力所要平衡自身重量的影响就变得很关键,如果铅重比偏小,那这支浮漂的浮力更多的是要去平衡自身的重量,在对轻微鱼口的体现上就会更“肉”。

而且在这种平衡关系中,铅重比越大,对浮漂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会更好,让顿口出现的相对更为明显。

作者在近几年通过对比测试,一些非常需要浮漂高灵敏度的鱼情下,尤其是冬季垂钓只有3-4厘米长的小鲫鱼时,一支能够体现轻微顿口的浮漂,它的自重在0.4克左右,吃铅在1克左右。而在使用自重0.6克,吃铅同样在1克左右的浮漂时,不论怎样调整,都会明显感觉到观漂吃力,同样是体现一个黑格的漂像,后者要更难抓的多。所以在使用这种吃铅量偏小的浮漂上,作者本人觉得铅重比在2-3倍这个范围内是相对比较合适的。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自重轻 铅重比偏大的浮漂

2.需要稳定性的鱼情下,铅重比的选择

说到浮漂的稳定性与铅重比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是针对鱼情滑乱还是针对风浪和水流,这时浮漂的性能是在对抗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在铅重比的体现上也会是完全不同的。

针对滑乱鱼情的铅重比

这时的稳定性,是偏向于可以过滤鱼口过多,过乱的虚假浮漂信号,需要让浮漂的灵敏度变低,通常在调钓上会采取调低钓高的方法,这是在降低浮漂灵敏度,让其呈现出的漂像变弱。在浮漂自身方面,这个时候的铅重比需要偏小一些,让浮漂本身的浮力更多的去用在平衡自身重量上,这样在针对滑乱鱼情上,就会相对稳定性更高。在这种鱼情下使用铅重比在2倍以下的浮漂,会有一定的帮助。

针对风浪和水流的铅重比

与上面针对滑乱鱼情下的稳定性不同,在走水风浪大的时候,浮漂的稳定性是先要对抗住水流,在去呈现鱼的吃口,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吃铅量相对偏大的浮漂,而它的铅重比是先要平衡自身,再去对抗风浪与水流的冲击,最后还要保留一部分来体现鱼的吃口,这时的浮漂需要的铅重比就要更大,而且还要考虑一些浮漂自身重量方面的增加,这个增加更多的是为了浮漂抗击风浪和走水的稳定性。这种鱼情下铅重比在2.5-3倍左右,相对会更好。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风浪中的浮漂

不同材质浮漂铅重比的特点

浮漂的不同材质,因其内在的密度结构不同,所以同体积下的浮力也就会有所不同。这种特点也就带来了不同材质的浮漂,给钓鱼人在灵敏度上感觉的不同,而这种材质本身浮力比的不同,跟浮漂制作完成后的铅重比,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了解了每种材质的特性差异,在挑选浮漂时结合铅重比,会更容易地找到我们需要的浮漂。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市面上常见浮漂材质的一些特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铅重比侧重。

1.芦苇材质

带壳芦苇与去壳芦苇在浮力比的范围内,是可以理解成为两种材质的,在涉及到铅重比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我们分别介绍,

带壳芦苇,首先芦苇外部的那层硬壳是没有浮力的,在浮漂制作当中,保留外壳更多的是为了漂身强度,它的浮力主要来自内部,外壳会相对的带来一些自重,所以带壳芦苇材质在制作一些小漂体(例如小枣核)的浮漂时,铅重比会偏小,如果想要更多的体现灵敏度,就需要漂体相对较大的浮漂。

去壳芦苇,去除芦苇外壳以后,同体积浮力会相对增大,跟带壳芦苇材质对比,就更适合小漂体的浮漂制作,并且漂身形状也会比带壳材质更加丰富,所以喜欢芦苇材质浮漂的钓友,在选择浮漂上可以参考以上带壳去壳芦苇材质的特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带壳 去壳芦苇 材质

2.孔雀羽毛材质

很多人会觉得孔雀羽毛材质的的浮力偏大,但在本人经过对比同直径,长度的芦苇,纳米泡沫,巴尔杉木材质后,发现其浮力比仅比巴尔杉木大了一点点,而且还是去壳后的孔雀羽毛。

个人觉得因其制作工艺常见的是采用四,五,六,八片拼接,而拼接是需要胶水粘合,四片粘合需要八面接触胶水,八片粘合需要十六面接触胶水,大量的用胶就会导致浮力受损,又因为孔雀羽毛受材料本身直径限制,无法制作过粗漂体的浮漂,所以在挑选孔雀羽毛浮漂的时候,要更多地去考虑铅重比。

本文作者在长期使用去壳孔雀羽毛浮漂的时候发现,铅重比偏大会更加的好用,尤其在一些针对中小个体鲫鱼的浮漂上,小漂体大浮力,想要在孔雀羽毛材质上体现是非常难的。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孔雀羽毛材质拼接

3.巴尔杉木材质

在所有制作浮漂的材质里,是自重相对偏大的一种材质,大多数钓鱼人对巴尔杉木浮漂的评价都是稳定性高,其实这种稳定性就是来自于材质本身的浮力比。巴尔杉木是所有制作浮漂材质中浮力比相对偏小的,所以更适合制作一些漂体偏大,吃铅量相对较大的漂型,例如:混养漂,库钓漂,深水漂等需要稳定性与灵敏度兼顾的鱼情使用。在挑选小漂体的巴尔杉木浮漂,和去壳孔雀羽毛一样,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小漂体大浮力,让铅重比偏大,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浮漂的灵敏性。

4.纳米泡沫材质

最适合制作浮漂的合成材质,与其他几种浮漂材质最大的不同,是人工与天然的差别,这也是很多不喜欢纳米材质浮漂的钓鱼人,最根本的原因。纳米浮漂的优点在于它的材质稳定性和可塑性,其浮力比无论在制作小漂体和偏大一些的漂体上,都能很好的体现灵敏度与稳定性的平衡。

只有在制作吃铅量特大的浮漂上需要注意增加自重,让其铅重比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不能过大。

作者在之前帮助钓友制作一款用于长杆库钓吃铅量要求比较大的浮漂时,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全面,让铅重比达到了4.5倍左右,结果钓友反馈该浮漂顿口出不来,跟使用阿波钓鱼一样,全是晃动的漂像,再从新制作,通过增加漂尾和漂脚的长度以及直径,减小了铅重比以后,才得以改变,这也是在挑选纳米浮漂上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

从熟悉浮漂铅重比不同的特点开始 更深层次的理解浮漂性能的挑选

纳米泡沫材质

全文总结

浮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从来都是以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而存在的,想要在它们当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所针对鱼情的平衡,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去进一步的了解浮漂之间不同的特性,这时铅重比就是一项相对比较重要的参数。

在阅读完上述关于如何参照铅重比挑选浮漂,以及不同浮漂材质铅重比的特点之后,如果钓友们觉得理解起来还有一些模糊,那么只要记住以下三点就基本上足够了,第一,在挑选偏向灵敏度高的小漂体浮漂时,尽量铅重比偏大。第二,在挑选偏向稳定性高的浮漂时,要结合浮漂自重考虑铅重比的大小。第三,根据自己喜欢的浮漂材质自身特点,以及针对的鱼情的需要,选择铅重比的偏向。

非知名钓鱼人刘锴是一位拥有近20年池钓钓龄的资深钓鱼人,会以自身的观点出发,介绍一些关于钓鱼方面的技法和趣事,请喜欢的钓友,关注,收藏,评论,转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